王瀟然
現(xiàn)在往陜南的路已經(jīng)開通了三條高速,西漢、西康和藍商,分別通達漢中、安康和商州。這次去漢中,為了體驗一下蜀道中最險的一段,我們決定先走國道,到寧陜后再上高速。寧陜雖是安康的一個縣,但卻位于秦嶺的腹地,是南來北往的一個要道,去漢中的高速也從寧陜經(jīng)過。以往去寧陜,都是走西漢高速,到筒車灣后再上國道到縣城,很方便,一般就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走210國道,雖然會比較崎嶇顛簸,但是卻能更加貼近秦嶺,沿途上有許多的歷史遺跡可尋,還能同時感受一下秦嶺的海拔變化。
高速的開通讓許多艱難的行程都成了簡單的旅行,如果從高速路走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到“蜀道難”到底有多難。說來也確實挺有趣,就像如今改善伙食吃點雜糧一樣,要想體會一下李白的感受,還非得特意安排一次專門的行走。古人應該想不到世界的變化會發(fā)展成了這樣,翻山越嶺、江海行舟早就不再是什么難事,現(xiàn)在的人想的已經(jīng)是怎么上天,上去了又該先摘哪顆星星,而摘了星星以后還能再干點什么。似乎人類已經(jīng)能得沒有了對手,成了武俠小說中的孤獨求敗。孤獨了也就寂寞了,當寂寞變得無聊的時候,就又會想著再去體驗一下前人懵懂時期的艱辛,不知道這究竟是想返樸還是要顯擺。反正,當我們把穿越秦嶺當成一種休閑的娛樂時,秦嶺所展現(xiàn)的力量往往也就很容易被忽略了。
從灃峪口進山,秦嶺的山巖掀起了一層層的石浪,迎面撲壓過來橫在了面前,讓人有點喘不過氣,膠輪下的國道回旋婉轉(zhuǎn),讓車也爬行得十分吃力,馬達跟人一樣,也喘著粗氣,不住地往后面排放著股股的黑煙。
穿越秦嶺的路都是順著河谷緩緩向上,然后翻越分水嶺,再順著另一側(cè)的河谷循路下山的。河谷里的流水在長年累月的沖蝕中,早已把山巖縱向切割成了一處一處的深澗,使峭立的石壁愈發(fā)變得陡峻。車行巖壁之下我們便常常唯恐其突然跌落,而盤旋過后再回身一看,又如同凌空走過一般,更是驚得身上發(fā)涼。巖石上還不時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些有序排開的石孔,這便是古道留下來的遺跡。這些古道,就攀附著河谷一側(cè)的石崖,在溝壑中隨著山勢上上下下的穿行而過。相較之下,平坦又寬闊的210國道簡直就已經(jīng)是一條絕好的“天路”了。盤山的國道就是開車走,到四川也得一兩天的時間,何況是翻山越嶺的古道,古人步行入蜀少說也得一半月,且不說會有多么勞累,光是一路的風餐露宿,就已經(jīng)夠折騰的了,難怪李白要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呢。
蜀道就是古代連接關(guān)中漢唐長安,穿越秦嶺到達漢中,再轉(zhuǎn)而通往四川盆地的路。蜀道的修鑿最早起自先秦,在此之前,四川還沒有通往外界的陸路通道,一般出川都只能走水路,取道重慶從三峽出川。那時文明的發(fā)達地域在中原和關(guān)中,從水路出行繞行太遠多有不便。文明難以靠近,而自己又富庶自足也缺少了走出去的愿望,所以在此之前,蜀地一直都是一個秘而不宣而又封閉特立的地方。
戰(zhàn)國后期,秦國日益強大了起來,開始不斷擴張。巴蜀沃野千里,物產(chǎn)富饒,秦垂涎已久,這時便意欲攻取巴蜀,然后再借此出三峽圖謀楚國,以期實現(xiàn)獨霸六國的霸業(yè)。只是蜀有劍門之險,巴有江河之阻,而且道路崎嶇,征伐很不容易。大將司巴錯給秦惠文王獻了一計。先是編造了一個離奇的神話,謊稱秦得到了一頭天降的石牛,夜能糞金。再有意泄露出去,讓滿世界傳得沸沸揚揚。然后,秦王適時地專門給蜀王寫了一封信,表明想與蜀國修好,愿意把寶貝石牛送給蜀王以示誠意,以在兩家之間建立一個永遠和睦相處、互不稱霸的友好睦鄰關(guān)系,希望蜀國能盡早開道迎接石牛。蜀王開明氏也真夠憨的,還真就信了。只需養(yǎng)一頭牛,每晚就能不斷地屙金屙銀,哪有這樣的好事?就是真的有,秦國還會給他?但是他確實是太貪了,秦國一說,他就已經(jīng)喜不自禁地盤算著日后的收成了,連想都沒想,當即征發(fā)了一批勞役在大、小劍山、五丁峽一帶開始削壁破石、鑿險開路??吹绞駠杏?,秦國就躲在巴山的一側(cè)暗自高興。為開蜀道,蜀國勞民傷財,干了一件出賣了自己還為人販子數(shù)錢的傻事,而秦國以逸待勞,守株待兔,讓蜀國自己打開家門迎接了他們的占領(lǐng)。
石牛本來就是秦國的一個陰謀,所以蜀道修好后,石牛肯定是送不過去了的,送去的只會是秦國長驅(qū)直入的戰(zhàn)車??蓱z的蜀王自掘了墳墓,他壓根就沒想過秦國還會入侵,結(jié)果猝不及防,敗得一塌糊涂,蜀國也就隨之滅亡了。而自此以后,聞名中外的古蜀道也就誕生了。雖說蜀道的開通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但卻也間接推動了蜀地生產(chǎn)、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進步的進程,就是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軍事上的影響,最著名的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劉項相爭,還有三國時期蜀國與魏國的交戰(zhàn),諸葛孔明、姜維都是通過蜀道與魏國作戰(zhàn)的。
秦國入蜀的路就是最初的蜀道,這條路也就因那個石牛的故事而被叫做了石牛道或者金牛道。石牛道既是一種秦人智慧的標榜,也更是蜀國永遠都在銘記的一個警示。后來又陸續(xù)開通了米倉道和荔枝道,都是從漢中通往四川的蜀道。其實,這些也只是狹義上的理解。從廣義上看,凡是翻閱秦巴山地打通巴山蜀水的道路都應算作是蜀道,這樣說來,由漢中向北通連關(guān)中的道路也就是蜀道的一部分了。石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為穿越巴山的蜀棧。而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是穿越秦嶺的秦棧。
高速路都繞開了古道,開鑿了許多的隧道穿越過了整個秦嶺,所以,在高速上是看不到任何棧道蹤跡的,而我們行走的210國道,也叫西萬路(西安至四川萬源公路),基本上還與原來的子午道重疊,給人感覺就好像走的還是從前的老路。實際上,現(xiàn)代的公路交通都是在古代驛路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結(jié)果。目前穿越秦嶺的多條公路及鐵路與秦嶺古道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承襲關(guān)系。除西萬路外,寶成鐵路的寶雞至鳳縣段和川陜公路的鳳縣至漢中段大致沿陳倉道修筑。周城公路(西安周至到漢中城固)大致沿駱谷道修筑。沿著這些國道翻越秦嶺,都可以不時看到公路旁的古棧道??椎倪z跡。
子午道,是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谷,而且從長安開始的一段方向又正好是正南北向,古人以子為北,以午為南,也就由此而得其名。秦漢魏晉時期,子午道的大致經(jīng)行路線是自長安南下,經(jīng)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長安縣子午鎮(zhèn)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灃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津水河谷,溯谷南行至關(guān)石(即子午關(guān),又名石羊關(guān));過關(guān)石后南行,越秦嶺主脊到寧陜縣沙溝街,循漢江支流旬河而下,經(jīng)高關(guān)場、江口鎮(zhèn)、沙坪街、大西溝,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順腰竹溝行,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嶺進入漢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經(jīng)營盤、胭脂壩、新礦、龍王街、鐵爐鎮(zhèn)入石泉縣境,經(jīng)梧桐寺、迎風街、石佛寺、筷子鋪、后營至池河鎮(zhèn),過馬嶺關(guān)繞漢江北側(cè)九里十三灣至石泉縣城;自石泉縣城向西北,經(jīng)古堰、繞峰街至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過子午河入洋縣境,復經(jīng)金水鎮(zhèn)、酉水鎮(zhèn)、龍亭進入江漢平原,
過洋縣、城固縣城到達漢中。
駱谷道也是古代長安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四川的驛道。因自長安南下先經(jīng)周至縣西駱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嶺后南面出口為漢江支流儻水河谷,故又名儻駱道。駱谷道于三國時期始見歷史記載,其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西南行,經(jīng)戶縣至周至,西南行30里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guān),逆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縣華陽鎮(zhèn),沿酉河經(jīng)茅坪過八里關(guān),又越貫嶺梁經(jīng)白草驛,出儻谷口,循儻水河谷至洋縣,沿漢江北岸渡胥水,經(jīng)流王城、城固縣城、柳林鎮(zhèn)到達漢中。
褒斜道是古代長安穿越秦嶺通達陜南、四川的又一驛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與漢水支流褒水兩條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縣斜谷,南出口在漢中褒谷,故稱褒斜道。此道歷史最為悠久,《華陽國志》引《蜀志》稱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讀史方輿紀要》稱:“褒斜之道,夏禹發(fā)之”,是秦漢時期咸陽、長安通往陜南、四川的主要驛路?!妒酚洝贩Q關(guān)中南往巴蜀,“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其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經(jīng)戶縣折西過周至、眉縣,由斜谷口入秦嶺,沿斜水東側(cè)南行,經(jīng)鸚鵡嘴、下寺灣,越老爺嶺入桃川谷,西過靈丹廟、杜家坪,登五里坡,進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紅巖河上游(今太白縣城所在地嘴頭鎮(zhèn)),再折向西南行,經(jīng)兩河口、關(guān)山街、古跡街、西江口鎮(zhèn)、孔雀臺、馬道鎮(zhèn)、褒姒鋪,穿石門或越七盤嶺出褒谷口,經(jīng)褒城到達漢中。
陳倉道是關(guān)中西側(cè)穿越秦嶺通往陜南、四川的驛道。以道路北端入山處為秦漢時陳倉縣而得名;因秦嶺北側(cè)有散關(guān)扼控,又名散關(guān)道;又因途中沿嘉陵江上源故道水而行,秦時設置故道縣,又名故道。此道開辟于先秦時期,秦末漢初已成為溝通關(guān)中與巴蜀的慣行路線,劉項相爭肘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即由此道北伐關(guān)中。唐代辟為驛道,逐漸替代其他棧道,成為長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驛道。其經(jīng)行路線大致為:自長安循隴關(guān)道西行,至鳳翔折南至陳倉(今寶雞東),西南行人秦嶺至玉女潭,穿越散關(guān)翻越黃牛嶺至黃花川,沿故道水行至鳳縣,入故道川,經(jīng)馬嶺寨、兩當縣、固鎮(zhèn)、河池縣、長舉縣至興州治所順政縣,復東南行經(jīng)興城關(guān)、分水嶺后渡沮水至西縣(今勉縣西),折西南經(jīng)百牢關(guān)至金??h(今寧強縣金牛鎮(zhèn)),再沿金牛道入蜀或經(jīng)褒城至漢中。
金牛道,又叫蜀棧,是一條川陜交通的干線,北起陜南的勉縣,南至四川巴中大劍關(guān)口。其中川北廣元到陜南寧強一段十分險峻,李白的蜀道難寫的就主要是這里。
米倉道,北起漢中的南鄭縣,南至四川的巴中,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米倉道全長250公里,繞山越嶺,也很艱難。
荔枝道是從漢中的西鄉(xiāng)縣出發(fā),翻越巴山經(jīng)鎮(zhèn)巴縣再到四川的涪陵。荔枝道,原稱間道,由于唐時楊玉環(huán)嗜食荔枝,朝廷遂在四川涪陵建優(yōu)質(zhì)荔枝園,并修整了這條道路用以專門運送荔枝而得名。荔枝道取道達州,經(jīng)陜西的西鄉(xiāng)入子午道至長安,快馬飛馳不過三日,進呈貴妃的荔枝還仍然新鮮如初,而子午道這時實際上也就成為荔枝道的一部分。那么,我們今天走著的其實就是當年的荔枝道了。
盤旋許久,車子終于攀上了秦嶺的主脊,到了南北的分水嶺。路邊的高崗上建一碑亭,亭內(nèi)立有石碑,碑上刻著“秦嶺”兩個大字。對面專門砌筑了一面中間向前突出了一個夾角的石墻,面向來處的一側(cè)寫著“黃河水系”四字,另一側(cè)寫著“長江水系”四字。站在墻前留影,呼呼的山風吹來讓人還頗感不適,倒是迎風站定了,卻怎么也擺不好姿勢。結(jié)果,鏡頭里的樣子全都走了形。頭發(fā)乍著,還抿著嘴,閉著眼,如同一副痛苦的表隋。草草照完,趕緊就離開了風口。
再往前走,山勢豁然開朗了一些,視野頓時放遠了許多。遠山空濛青翠,層層疊疊依云如云一般綿延不絕。腳下的谷中白樺、紅樺層層相連,溪水也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改了道,急匆匆的開始往南奔流。這里的山景與上山時的險惡荒涼完全不同,是一派的坦蕩安詳,清靜空曠。不舍中繼續(xù)往秦嶺的深處行駛,點點房舍又讓景象逐漸變得親切了起來。山上的空冷孤寂感慢慢地退散著,到了廣貨街,才發(fā)現(xiàn)在這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卻還聚斂著一街的人氣。附近的山坡和溝谷里覆蓋著片片新綠的莊稼,讓這遠離都市的山野竟一下子平添了幾分柔情,幾分甜美,而稀疏散落的村莊上飄散著的炊煙,又使這路旁的山坳帶有幾分悠閑。
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屏障,南北寬有200多公里,東西長有800多公里,最高峰的海拔將近4000米。連綿百里的高山屏障,阻礙了暖濕氣流的南北貫通,因而成了我國亞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從秦嶺往南走,風景里的江南情調(diào)就漸漸濃厚了起來。
車行途中,路旁總有一條流淌的河流或左或右地陪伴著我們的旅行。這里兩山夾河,山壁陡峭,車子只能順著河走,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進山的河是灃峪河,進入寧陜縣境后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調(diào)換成了旬河,而過了平河梁以后又變成了長安河。灃峪河是渭河的支流,屬于黃河水系,旬河與長安河是漢江的支流,屬長江水系。古代人們穿越群山,只能沿著山里的河道走,盡管有些曲折,但別無其他選擇。旬河、長安河向南,灃峪河向北,它們互不交匯。人們?yōu)榱吮阌诖┰角貛X,在河與河的上游比較接近的地方選了一個通行的連接點。這樣,南來北往就都有了沿河的道路,同時也溝通了秦嶺的南北。秦嶺山高險峻,河水在川底奔流,兩岸刀削般的山壁,有時阻斷通行。于是,人們發(fā)揮聰明才智,在巖壁上架設一條懸在江上的木制道路,就是棧道。子午道,便是在子午谷中的大大小小的河道上興建的一條長安通往漢中的道路。古書記載子午棧道“上則懸峻,屈曲流顛,下則入冥,寫輸淵,平阿淖泥,常蔭鮮晏。木石相距,利磨確磐。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空輿輕騎,滯礙弗前”。其狀言之鑿鑿,既就是現(xiàn)在,還仍然能從懸崖峭壁上的??赘Q探到當時的險峻,可是兵家卻往往愿意冒險,天險容易讓人麻痹,而借守備的疏忽常常都能奇襲取勝。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北伐都曾經(jīng)過子午道。
東漢王升在《石門頌》中寫道:“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笨梢钥闯?,秦末劉項相爭,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所行也是子午道。
秦末,劉邦、項羽分別率領(lǐng)起義大軍攻打秦王朝。公元前206年初,劉邦率領(lǐng)10萬起義軍逼向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王朝就此滅亡。有人報告項羽說,劉邦要在關(guān)中稱王。勢力強大的項羽勃然大怒,率領(lǐng)40萬大軍進軍臨潼鴻門,與駐軍霸上的劉邦10萬軍隊形成了對峙局面,意欲吞并劉邦。劉邦為消除誤會,聽了張良的話,到鴻門向項羽當面謝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劉邦逃過一劫后,就趕緊撤去了大軍。項羽屠燒成陽后,自封西楚霸王,而將劉邦封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的四十一縣,將關(guān)中地區(qū)分封給了三個投降的秦將。劉邦自知自己的力量不敵項羽,只好接受封號,前去漢
中任職。途中張良建議,為防止諸侯軍的偷襲和麻痹項羽,把過秦嶺走過的棧道全部燒了,以表示再也不回到關(guān)中了。劉邦照張良的話做了,燒了棧道,斷了漢中與關(guān)中的路,項羽聽了果然安下心來。后來劉邦得知有人起兵反對項羽,意出兵挺進關(guān)中。他聽韓信的計謀,先派幾百軍士去修棧道,裝作要通過棧道進入關(guān)中的樣子。把守關(guān)中的大將察覺后,覺得就憑那幾百人修棧道,還不知道要修到哪年,就放松了警惕。韓信派人修棧道的同時,親自率領(lǐng)大軍迅速進到陳倉,攻下了這所城池,然后乘勝東進,重新進入咸陽,為日后戰(zhàn)勝項羽奠定了基礎(chǔ)。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即由他率兵五千,走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再率大軍走褒斜道與其會師。但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認為魏延的計劃過于冒險而沒有采用,最終六出祁山都不成,成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一大憾事。
如今歷史的烽火已然散去,現(xiàn)在看到的盡是青山綠水。古跡為子午道積淀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同時也平添了一路的神秘氣息。
借風景讀歷史,沿著子午道一直走就到了寧陜,小住一晚后隔日又一早動身,經(jīng)洋縣再接著向西一路奔去。出了連綿幾百公里的山路,出了一路的關(guān)關(guān)隘隘,終于看見了一片沃野平川,到達了漢中了。此時,一股濕潤的小風飄來,醉迷迷地就往衣領(lǐng)里面鉆。漢中雨水豐沛,氣候溫暖,空氣濕潤。與這里相比,西安好似落后了半個季節(jié)。西安的草木剛剛復蘇的時候,而這里水田里的第一道秧已經(jīng)蓬蓬勃勃的長開了。剛下過的細雨,給四野播撒了一片幽情,如江南三月,但又似乎要比江南的更細碎,更情長,因為,煙雨里仿佛總是伴隨著陣陣牧童的笛音。
公路兩側(cè),水杉挺拔昂揚,竹叢青翠欲滴。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張開了嬌艷的鮮黃,一望無際。層層暖色,片片新綠,滿面微風,一路的醉香。就連那濕潤的土崗,竟也懶洋洋地斜躺著,綻放著一臉的紅潤。而水邊的綠枝,也揮動著極具韻律的舞姿,嬌柔地梳扮著早晨的新妝。
漢中位于漢水之濱,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漢朝的命名也與劉邦在此封為漢王有關(guān)。勉縣的武侯祠,定軍山下的諸葛亮墓,魏延墓、蔡倫墓、蕭何墓、平陽關(guān)等眾多歷史遺跡,證實著漢中的輝煌,不過“望江樓”下古漢臺博物館里的古棧道復原圖和那著名的“石門頌”巨大的碑刻,更生動形象展示了古棧道的風采和歷史的烙印。這里的古棧道模型,安置木樁的石穴,開鑿石門的工具,和各種棧道的結(jié)構(gòu),讓人又一次感受到人與大自然抗爭的智慧和那種不屈不撓的力量,體會到了一種不斷征服的美麗。
秦巴山地的特點就是南緩而北陡,再往南的路已經(jīng)不再那么驚險了,蜀道最難的路段應該就在秦棧的一段。穿越了秦嶺,也就把蜀道走過了大半,而這一半的體會,對于李白的欷獻已經(jīng)非常的深刻和直接了,難隆他要感嘆“噫吁戲,危乎高哉”呢。
把漢中叫做小江南確實非常貼切,漢江從一側(cè)繞城而過,給整座城市披上了一層水鄉(xiāng)的風情。遠郊的水田散布山岡河灘,構(gòu)成了一路層次分明的立體畫景。早晚的風里都帶著明顯的水汽,傍晚時分又飄起了小雨,星星點點細密人物。從漢江江堤上走過,濕潤的夜風便帶著幾分涼意。來時以為到了南方氣溫會比西安要高,也就沒多帶衣服,這時被江風裹帶著雨霧一吹,立刻陰冷的濕氣便浸滿了一身。然而我卻不愿離開,看著腳下嫻靜的江水,盡管四肢有點發(fā)涼,但是內(nèi)心的熱血卻在翻涌。漢江以其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孕育了一個強盛時代的開端,讓我們這些龍的后裔都成為驕傲的漢人,今天我來到了“漢”的源頭,卻不知該用怎樣的漢語來表達自己的崇敬,而此時,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動不動地站著,像面對著族里的宗祠一樣,靜默就是致禮。
離漢中不遠的上游有褒河,沿褒河谷南行即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褒谷原為褒國所在,是褒姒的故里。如此清山秀水沒有塵囂的雅境,能出此美女確實不難理解。想那褒姒生在這四季常綠的地方,整日都處在柔風細雨的呵護中,怎不出落的嬌艷欲滴。而那時暢通的棧道還應該沒有搭建,沿著獵戶樵夫的足跡跋山涉水歷盡艱險到達了鎬京,哪里還有再能回去的可能,與其說她是過不慣王室的宮廷生活,或者是懷揣著養(yǎng)父被枉殺的悲憤而郁郁寡歡沒有笑顏,倒不如說是受不了北方罡風暴雪的干冷氣候又無望歸鄉(xiāng)而憂恩成了疾。此時我倒真的愿意相信,“一笑傾國”就是思鄉(xiāng)惹下了的禍。幽王怎么就沒想到開通褒斜棧道呢?看來,他就是沒有找到美人的病根,“烽火”游戲治標不治本,再美麗的笑顏也就只能因此閃現(xiàn)一瞬,而一瞬的獲得竟讓他付出了暴死的代價。真是的,犬戎也太不給周王面子了。
蜀道再也不難了,留給我們的除了一個一個的故事,剩下的全都成了車窗外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