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2008年全國各省高考作文試題,寫真實的生活,抒真實的情感仍是各省語文高考作文命題的追求。如上海卷要求以“他們”為題,考生根據(jù)平時的積累,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平時比較關注的、有過一定思考的“他們”來寫;浙江卷以“觸摸城市”或者“感受鄉(xiāng)村”為題,城市或農(nóng)村,是每一個考生生于斯、長于斯的生命基點,是考生熟悉的生活,其他如天津卷 “人之常情”,重慶卷 “生活在自然中”,湖北卷“舉手投足之間”等,這些帶有生活氣息的命題,更多的要求考生寫出自己的真實生活,抒發(fā)真情實感。在考場作文中,能真正打動閱卷老師的,往往是一些文風平實、言之有物、能反映考生真實生活細節(jié)的、帶著考生真情實感的文章。
新課標指出:“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痹谧魑慕虒W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發(fā)掘自己身邊的寫作資源,能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文中有“我”。同時鼓勵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己的心靈,通過獨立思考寫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
一、走進生活,寫出作文的真情實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沒有觀察身邊的事物,沒有體驗生活的百味,沒有對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氣作些過濾并留下痕跡,那就失去作文了的根基,必然導致學生作文言之無物。
1.真情,源自平凡的校園生活
首先,從學生的自身來看,他們的經(jīng)驗、情趣和同學之間的交往,都是極具生活氣息的作文資源。有位高考專家曾經(jīng)說過,高考作文題目就像一顆種子,而學生熟悉的生活就像一盆土,種子種植在土中,只要澆澆水、施施肥就能生根發(fā)芽。并且這一盆土,可以種活作文的各色種子。這也就是說,感悟熟悉的生活,可以寫好所有的文題。
有些學生不善于審視自身,認為是單調(diào)的生活造成了自己寫作空間的狹窄。表現(xiàn)在作文中,到高中時,一寫到自己,往往是“記得初中時”甚至是“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更有個別學生不惜搬出幼兒園的事件來,他們恰恰忘記了自己是最好的材料來源。在他們看似單調(diào)枯燥的三點一線的校園生活中,其實,蘊藏著許多寫作素材。老師的一言一行,同學的你爭我趕,學習的進進退退,生活的酸甜苦辣,其實都是實實在在的作文資源。就像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有不同的體驗,只要抓住生活的閃光點,構建自己個性化的寫作素材庫,就能寫出自己熟悉的與眾不同的生活。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教師要讓學生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一顆勤于思考的頭腦,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引導學生寫出真人真事真情來。作文題不必講究,平實即可,如我的同桌、老師等等,重在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并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老題,只要引導得當,連作文基礎差的學生都能寫好。記得在《我的同桌》中,有位學生寫道:
有一次,英語聽寫特別難,很多人都沒過關。英語課代表在講臺上大聲喊著:“英語發(fā)到聽寫本的同學去辦公室重新聽寫。” 老板戴黑框眼鏡的一雙眼睛死死盯著我們組的聽寫本?!肮彼宦暣笮?,對我們伸出兩個手指頭,得意洋洋地說,“本人已經(jīng)走出貧民窟,不再是英語特困生了?!币徽Z未了,只見后面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班長,英語老師叫你去辦公室?!边@下他有些傻了,卻拿出壯士斷腕似的決心,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進辦公室。結果呢,頂著一張苦瓜臉出來了。
這樣的文字,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卻真實可感,是真實的具有自我個性的生活的寫照。如能鼓勵學生記錄所見所聞,記錄下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的思考,對生命的探求等,增強他們寫作的信心,積累寫作素材,就能最終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2.真情,源自平淡的家庭生活
家,是一個人感情的歸宿,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源泉之一。對學生來說,父母是他們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可是在學生的作文中,不是覺得無話可說,就是千篇一律的媽媽送雨傘、爸爸背我上醫(yī)院等“臉譜化”的話題。對父母的認識、感受似乎是符號式、公式化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為他們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條件。在一次 “我的父親母親”寫作練習中,學生搜尋出了一個個真實感人的畫面。有的在作文中寫道:“我回頭看見媽媽,肩上背著一個大包,那里裝著我一周的臟衣服;兩手抱著一疊書,那是我假期里的復習資料?;蛟S是為了躲開地上的積水,媽媽的身子一斜,書滑下來掉在地上,媽媽趕緊去撿書,一邊的背包滑落下來……雨下得并不大,我卻看見媽媽的頭發(fā)上有些模糊,我的眼睛也有些模糊:考不好難道是父母的責任?難道父母應該照顧我們一輩子?”
不同的家庭上演著不同的故事,學生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如果學生能在不斷的成長中積累好這份家庭資料,多一份熱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去捕捉生活的閃光點。何愁寫不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二、與經(jīng)典為伍,提升作文的深度
有人說生活是一地雞毛,有人撿起的是一堆垃圾,有人拾到的卻是別致的飾物。生活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與虛情假意、空洞無物相比,真情實感自然是優(yōu)秀作文的基礎。但并非情感真、感想實的作文就一定能得高分。因為真情實感也有高下之分。有些情感思想真則真矣,但或囿于淺薄,或流于低俗,或失于偏激,跟有深度、有品位、有思辨性的真情流露就有天壤之別。我們所要求學生表現(xiàn)的真情實感,要能超越平庸,擺脫童稚,要能體現(xiàn)學生十幾年來,在學習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人文情懷,要能展現(xiàn)出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和思考。而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欠缺,往往導致他們對生活的感悟流于膚淺。如何彌補這種缺陷?大量的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以填補生活的空白,增加人生的經(jīng)驗,是一種提高學生思想深度的有效途徑。
葉圣陶先生以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書不僅是讀文字,讀故事,更是在和作者對話,進而和自己對話,從這個角度講,讀書就是“讀腦”,讀別人的腦子,進而豐富砥礪自己的腦子。讀過周國平、錢鐘書等的文章的學生肯定會有這樣的感受:讀書能加速人的成熟。而人一旦對生活有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作文也就自然與眾不同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大量的閱讀特別是經(jīng)典的閱讀帶來的審美體驗和語言積累,可以形成厚積薄發(fā)的寫作能力和思想的深度。一個讀書多的人不一定是一個會作文的人,但一個會作文的人一定是喜歡讀書的人。
當代作家劉亮程的散文,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絕無一個引用的字句。但是劉亮程所有的字句都在證明,這是劉亮程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而已故學者錢鐘書,恰恰相反,幾乎是一個字接著一個字,一句話接著一句話的引用。但是錢鐘書所有引用的字句都在證明,這是錢鐘書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方法,恰恰可以提供給我們這樣的思考:前者強調(diào)貼近生活、認識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后者體現(xiàn)積累,大量的閱讀積淀出豐厚的學識和底蘊。如把這兩者結合在我們的寫作訓練中,既引導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寫作的觸發(fā)點,從生活中找素材,寫出屬于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同時又要指導他們關注自己,關注社會生活,以敏感的心去體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的變化,才能最終寫出有深度、有廣度又充滿個性的自然之文。
(孫蔓紅 浙江省上虞中學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