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舉
[摘要] 實施主體性教育,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學質量也很難提高。因此,實施主體性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 課堂教學 主體性教育 學生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主體性教育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應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
實施主體性教育,首先,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學質量也很難提高。同時,課堂教學包括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從新課預習、講授新課到提問討論、練習鞏固再到組織復習測驗,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落實學生主體性的指導思想,都應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讓他們主動參與,積極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從而獲取知識.增長才干.提高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教學的成功。
其次,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的方法,使學生獨立思考,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活動,教師起關鍵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這要求:(1)時間上有寬度。因為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情感的勃發(fā),需要時間作保證。(2)活動上有廣度。要求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教師在課堂上不要過多地讓少數(shù)尖子生或成績好的學生活動,而忽略了大多數(shù)或少數(shù)能力偏低的學生。(3)內(nèi)容上有深度。實踐證明,當學生處于困惑而自己具有一定基礎,只要經(jīng)過一番努力就能解除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高,興趣最大。因此,教學內(nèi)容要達到一定深度,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明白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如何展開的。總之,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起來,教師給學生提供的主動學習的機會越多,就越能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機會,靈活巧妙地加以引導和幫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學生學會學習,特別是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交流。為此,要求教師的教學做到:(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并結合學生的認識需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緊扣,進一步激起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望。(2)指導學生學會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教學中的這種“間隙”過程就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3)指導學生學會交流。在課堂上教師精講是必須的但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感想更重要。教學中,教師不要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是要區(qū)別主次、難易,有詳有略地教學。教師要提供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如組織小組討論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創(chuàng)設爭論情境,鼓勵學生在爭辯中磨練思維、磨練語言。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灌輸?shù)奈恢?而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從他們的興趣和意愿出發(fā),這樣他們參與的積極主動性就會調動起來。同時,教師要平等地參與學生的活動。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設計方案,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給學生以啟發(fā)、誘導,給學生以平等和認同,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這樣,學生就會由衷地展現(xiàn)自己的真實內(nèi)心世界,積極大膽主動地參與活動??傊?師生之間應加強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營造一種積極、輕松、活潑、高效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尤其是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在這種融洽的環(huán)境中,能夠大大激發(fā)起求知的欲望,增強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的信心,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大膽嘗試,從而有效地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在主體性教育中,教師不再支配一切,而主要是起“導向”、“指導”的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教師要積極進行角色轉換,以適應主體性教育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掌握、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化、事物的理解和加工,主要依賴于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積極主動地建構內(nèi)部心理表征。而來自外部的因素,諸如教師的教法、教學組織形式等,只是作為一種外部力量對學生的學習起促進作用,充其量只是一種催化劑,只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因此,在主體性教育中,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就是作為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是向學生解釋和講解學習任務,將學生的注意和思維活動引向學習任務,向學生提出適當?shù)膯栴},并根據(jù)學生的需要提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這樣,使學生從被動地聽課轉變?yōu)橹鲃拥貙W習知識,從而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主體性教育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因此,特別注重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角色去觀察和研究學習過程,去研究學生的思維,發(fā)現(xiàn)最佳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積極實踐和運用這些方法。同時,教師還必須具備并表現(xiàn)出各種良好的思維品質,如富有好奇心、思想開闊、深思熟慮等,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主體性教育特別重視方法的教學。要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漸變得主動和獨立,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術和思維的技術。教師要以教練的身份訓練學生,指導學生練習,為他們提供適當?shù)那榫?設置合適的問題,不斷鼓勵他們自己去思考和尋找解決方法。
小組或班級討論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傳統(tǒng)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很少用到討論,特別是在高年級更為突出。主體性教育則非常強調討論在教學中的運用。討論包括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談,討論的目的并不是要尋找一個最終答案,而是尋找各種可能性。在討論中,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或者以平等的身份成為討論的參加者,或者擔任主持人的角色,提出討論的注意事項,指定討論的范圍,控制討論的時間等。許多討論都比較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有些討論,強調讓學生自己引導。例如,合作學習,由學生們組織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小組一起解決某個任務,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特定的任務。教師在這里就起一個觀察者、監(jiān)控者、促進者或參加者的作用。
總之,教師要適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主動調整自己,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積極轉換角色,使教師與學生雙主體協(xié)同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