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成
“堰塞湖”這個名詞是當今人們聽到最多的字眼,但是人們更多更熟悉的理解是把它和地震、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直接聯系在一起。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人們的心靈深處也會有“堰塞湖”,只是不同于大自然所形成的堰塞湖那樣表面明顯而已。事實上,學生更容易形成心理“堰塞湖”,它同自然形成的堰塞湖一樣地潛在危險。不及時有效地疏導和排險,更容易引發(fā)一系列的嚴重后果。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堰塞湖”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學生心靈的不經意所形成的心理“堰塞湖”是更深層的、隱秘的,不易被人發(fā)覺。隨著時間的推移,傷害會形成嚴重心理障礙的“堰塞湖”,使學生的心理發(fā)生扭曲、變形。長此以往,不僅傷害自身而且也會傷及他人,繼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而且還會影響其家庭的和諧及社會的穩(wěn)定。
一、自然堰塞湖和心理“堰塞湖”形成的區(qū)別
自然堰塞湖是在自然條件下受客觀環(huán)境影響所形成的。在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改變的同時,局部環(huán)境受到某種制約所形成的障礙。如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圍堰而形成的湖泊。而心理上的“堰塞湖”除了受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心理“堰塞湖”以外,人們還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也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心理“堰塞湖”,如:不經意的傷害、家庭暴力、綁架、威脅、恐嚇、車禍、考前焦慮、考試失利、家長期望值過高、人際關系緊張、被人歧視、秘密戀愛被人發(fā)現等,都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堰塞湖”,而且這種心靈上的堰塞湖會造成更深層的心理危機和傷害。
二、心理”堰塞湖”形成的機理
心理“堰塞湖”的形成原因是因不可抗拒的突發(fā)事件,如地震、海嘯、水災、泥石流、空難、疾病爆發(fā)、恐怖襲擊、戰(zhàn)爭等給人們的心理造成震撼和創(chuàng)傷,給人們的心理造成恐懼感,表現為焦慮、煩躁不安、心慌、提心吊膽、高度警覺、神經衰弱、睡眠障礙、心理承受能力差、有逃避、抗拒、攻擊傾向等反應。其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在世界各國都會產生。例如美國的9.11事件之后,有1/5的美國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恐懼和不安。約有800萬美國人因9.11事件感到抑郁和焦慮。8個月后美國紐約學齡兒童還會經常做噩夢。在自然環(huán)境中,心理“堰塞湖”也會經常產生。這不僅僅局限在重大災害中,災區(qū)百姓和學生的心理反饋,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堰塞湖”。大災后不正常的環(huán)境改變,使學生會形成心理圍堰,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堰塞湖”的表現
每個學生個體面對危機時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是不同的,危機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等方面。生理方面:腸胃不適、腹瀉、失眠、做噩夢、容易受驚嚇、感覺呼吸困難、哽塞、肌肉抽搐等。情緒方面:常出現害怕、恐懼、悲傷、絕望、無助、孤獨、緊張、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無法放松心情、持續(xù)擔憂和惶惑等。認知方面:無法做決定、缺乏自信、心理抑郁健忘、不能做出有效的反應等。行為方面:早期反復洗手、有潔癖、社交退縮、逃避現實,不敢出門、害怕見人、有嚴重的自閉傾向、不信任他人,等等。
四、心理“堰塞湖”引發(fā)的后果
每個人在人生的經歷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危機反應,因此正常的生活經歷,也可能形成心理“堰塞湖”。由于每個人處理和疏導堰塞湖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的程度和調整適應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由于經受不住強烈的心理刺激而自傷自毀,有的學生在心靈深處形成永久的“堰塞湖”。這樣給他人帶來生活上嚴重的心理障礙和極端影響。對個體而言不僅危害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而且,也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和精神傷害行為。對社會而言,會影響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引起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有效疏導心理上的“堰塞湖”,有利于學生個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助于家庭、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五、有效干預心理“堰塞湖”
心理干預是疏導心理“堰塞湖”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一種短期的幫助和疏導行為,其目的是及時對經歷危機、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將發(fā)生危險的對象提供支持和幫助,使之恢復心理平衡。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最突出的特點是時效性、迅速性,有效的干預和疏導是其成功的關鍵。要幫助危機者從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機,使其癥狀得到及時的緩解和長久的消失,讓其心理功能盡快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并幫助其獲得應對新危機的技能和必要的心理準備。一是要理解當事人身心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讓當事人愿意接受你的心理輔導和調試。要理解當事人面臨危機時的心理感受,恐懼、郁悶、痛苦、無助在事發(fā)狀態(tài)下是正常的,在你的疏導和緩解下使其能盡快擺脫痛苦的心理壓力,幫助當事人走出危機陰影:二是要幫助當事人正確地面對和正視現實,并鼓勵其進行自我處理危機的能力。為當事人樹立自信,提高面對嚴酷現實的承受能力。有效地調整其現有的心態(tài),在對當事人處境表示同情和關注的同時,要給當事人指明處理危機的辦法,使其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如何做。三是要在為當事人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時,應該使陷入危機的當事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心態(tài),避免夸大危機的結果和事態(tài)影響的范圍。因此,危機干預必須在方法和手段上采取適當的方式,在語言引導和啟示下幫助當事人看清事實的真相,正視現實,走出誤區(qū),克服心理障礙。四是要體貼和關心當事人,消除當事人強烈的排他意諛。要讓當事人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正視現實存在,排除外界的干擾,用良好的心態(tài)做自身的心理支撐。因此對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設和完善,要以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系統(tǒng)的建設為載體。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對有精神病傾向的要及時轉診就醫(yī)。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確定危機預警的范圍和對象。及時了解預警對象的相關信息,做到早發(fā)現早干預。成立危機干預機構,邀請心理專家建立學生危機干預中心,確保危機干預的專業(yè)化。設立信息化的心理危機干預熱線,讓學生在身處危機時能及時得到幫助。
六、積極預防心靈“堰塞湖”
有效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就是幫助學生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和穩(wěn)定由危機引發(fā)的強烈恐懼、震驚或悲傷情緒,恢復心理平衡狀態(tài),對個體采取明確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終戰(zhàn)勝心理危機,重新面對生活,從而有效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使之在短時間內恢復心理平衡和動力。要構建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完善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制,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理念,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和應對方案,緩解和疏導形成心靈“堰塞湖”的內在壓力,是從根本上進行心理干預的措施和方法。經常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豐富學生心理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避險意識,端正學生對心理咨詢的看法,引導他們主動尋求幫助,緩解心理壓力,消除因心理障礙加重而引發(fā)的心理危機。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提高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利用各種途徑歷練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的心理保持健康狀態(tài)。心理危機心態(tài)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咨詢,并對學生獨立生活及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學習與社會工作關系、人際交往、戀愛等問題,在處理方法上要有所洞察和了解,針對學生存在的誤區(qū)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重視學生心理咨詢工作,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fā)和教育,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疾病、康復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來滿足學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使他們在展現天賦和才華的同時也有發(fā)泄內心激情的場所和機會。讓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看到自身的價值,讓他們的自信和個性得到必要的張揚和展示。
總之,心理“堰塞湖”不僅僅局限在學生之中產生,它是某種自然災害現象發(fā)生而誘發(fā)的連鎖反應,它或許是人們在緊急避險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但是,這是不容忽視的心理危機,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否則,就會造成人格以及心理方面的缺失,對受害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