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命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人類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已有的倫理學理論已不能對當代生命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問題給出滿意的回答,生命倫理亟須理論創(chuàng)新。以敬畏生命為基本倫理觀念,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fā),在達成差異共識的基礎上,構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是解決當代生命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可能路徑之一。
關鍵詞生命科技生命倫理敬畏生命生命倫理共同體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8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1-0022-04
一、當代生命科技發(fā)展產生的倫理問題
當代生命倫理研究面臨的突出難題集中體現在現代生命科技對生命由外而內、由部分到整體的全面改造上,其中涉及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由于生命科技對生命過程的介入而引發(fā)的一系列與生命有關的倫理問題,如干細胞研究、人畜混雜嵌合體研究帶來的倫理問題;二是與生命誕生相關的輔助生殖技術、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等高新技術帶來的家庭、血緣倫理的混亂及生命的尊嚴等問題;三是“人造生命”引發(fā)的“人類能否扮演上帝”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如何處理當代人與后代人關系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應答,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原有的理論成果進行分析論證。現代西方境遇倫理學強調一切事物或行為的正當與否應該完全由境遇來決定,反對用既定的道德原則或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主張原則服從情境、理論服從現實。這一理論為解決原則主義沖突提供了現實主義選擇路徑,但也容易導致方法上的相對主義。邱仁宗先生認為:“當代倫理學的主要成就是道義論和后果論?!彪m然這兩種理論不是很完善,但當代生命倫理研究經常以這兩種理論為依據。甘紹平從人權理念出發(fā),認為后果論考察問題的方式偏重于對結果的理性計算,體現不出對個體生命的人道關懷;道義論雖然超越了功利主義趨利避害、重利輕義的弊端,但存在將道德動機、道德法則形式化、抽象化的局限,也“難以為人們充滿著兩難抉擇的社會生活實踐提供具體有效的行為指導”。因此,這兩種理論均很難體現出生命價值的獨特性,不能作為生命價值的評價標準和依據。在他看來,人權理念及其相應的理論建構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成就之一,生命權是人權理念的最高體現,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不可逆的、無可補償、無可替代的,生命的這些獨特性決定了不能僅僅以后果論和道義論看待問題的方式來對待生命。只有從人權理念出發(fā),以人的生命為基點,才能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做出終極性的道德論證。上述兩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當代生命倫理研究經常引證的兩種基本理論進行了評析。事實上,這兩種理論都存在著歷史局限性,已不能解答當代生命科技迅速發(fā)展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對此,徐宗良先生站在哲學的高度指出:生命倫理學的堅實理論基石絕不只是簡單的兩三條倫理原則或某個道德標準,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理也不可能是固定不變、凝固死板的,它的理論之根必須深深地扎入道德哲學、生命哲學的肥沃土壤之中……道德哲學、生命哲學為生命倫理學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論指導。樊浩則認為,要走出現代高技術的倫理困境,必須向傳統(tǒng)的中道哲學尋求倫理智慧?!爸械馈弊鳛橐环N形上方法和形上境界,“是一個由‘歷史理性-理論理性-實踐理性構成的完整結構。它關注并立足于特定的歷史情境,在終極的意義上追究其合理性,最后作用于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行為”。其實質是在“為”與“不為”、“技術合理性”與“倫理合理性”之間尋求平衡點,以達成技術與倫理之間的動態(tài)和諧,這對當下正確處理高技術與倫理的關系,有具體且現實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當前人們對生命倫理理論的研究,其理論依據大多停留在原有的理論成果上,無論是境遇倫理理論、后果論、道義論、人權理論,還是道德哲學、生命哲學、傳統(tǒng)中道哲學,都在一定程度上為解決“原則主義”沖突提供了理論來源。然而,這些理論成果源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作為歷史的產物,一旦脫離其產生、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便難以真正發(fā)揮其理論指導作用。以原有理論成果來化解原則糾紛的思維進路本身是一種“向后看”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當代生命科技活動中的倫理難題。因此,當代生命倫理研究必須轉換“向后看”的思維模式,以敬畏生命為基點,著眼于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長遠發(fā)展,全面審視當代生命科技發(fā)展的倫理困境,研究、創(chuàng)造適合生命科技發(fā)展的生命倫理理論。
二、敬畏生命倫理思想
敬畏生命倫理思想最初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施韋澤提出。1915年施韋澤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他認為:“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對他來說,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這是思想必然的、絕對的倫理原理?!边@是施韋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他的敬畏生命倫理思想隱含了生命至高無上與敬畏一切生命的思想,但他忽略了人的生命的優(yōu)先性。筆者認為生命至高無上性、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人的生命優(yōu)先性三者的辯證統(tǒng)一是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當代解讀。
生命至高無上性是生命神圣論的彰顯,它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堅持生命至上、生命神圣的道德理念,敬重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維護和尊重一切生命正當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是指人類在一切實踐活動中,要對一切生命體生命予以敬畏,即不僅敬畏人的生命,而且要敬畏一切其他生命體生命。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恩格斯在闡述19世紀三大發(fā)現時指出:“達爾文第一次從聯(lián)系中證明,今天存在于我們周圍的有機自然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少數原始單細胞胚胎的長期發(fā)育過程的產物,而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過化學途徑產生的原生質或蛋白質形成的。”這種人與自然界的不可分割性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資深教授彼得·圣吉指出:“人類只是重要的物種之一,而所有的物種都是相互依賴的?!比说纳x不開自然界其他生命體的存在。因而,人們不僅要敬畏自身的生命,而且要敬畏其他人的生命;不僅要敬畏人類的生命,而且要敬畏一切生命體的生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任何生命體都有生存的權利,任何生命體的生命都是神圣的。
在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的過程中,人的生命居于何種地位是每個倫理學家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處理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體生命的關系時,人的生命具有優(yōu)先性。當然這種優(yōu)先性的前提是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生命存在是最基本的、是第一位的;在任何財富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最寶貴的。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
個人的存在。”沒有人的生命就無所謂人的發(fā)展,無所謂社會的發(fā)展。人的生命優(yōu)先性是指在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的基本前提下,對人類的生命敬畏應當具有優(yōu)先性,即在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當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體生命發(fā)生矛盾時,應當優(yōu)先保障人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這種優(yōu)先性是由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決定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倍磺猩鐣P系恰恰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產物,“從一定意義上講,人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中通過對黑格爾關于“人的合目的性”思想的揚棄,強調了人在有目的活動中的能動性,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并指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比耸侨祟惿鐣l(fā)展的決定性力量,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能動創(chuàng)造性,人類社會將毫無意義。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指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從人的本質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對人類的生命敬畏應當具有優(yōu)先性。人的生命優(yōu)先性并不排斥敬畏其他一切生命體生命,而是當人的生存與其他生命體生存發(fā)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時所應遵循的特定規(guī)則。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核心是“敬畏一切生命,更敬畏人的生命”,在這一思維框架下,我們強調尊重一切生命,更強調尊重人的生命,我們認同人是手段,更強調人是目的。人的生命是最高價值。人的生命優(yōu)先性是一種富有理性的處世哲學,具有特殊性、現實性和局限性特征。它僅是對敬畏一切生命體生命思想的補充。當然,在實現人類生命體生命權利最大化的同時,應努力實現對其他生命體生命的損害最小化。
三、構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
在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的基礎上,構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是時代的呼喚。從唯物史觀出發(fā),生命科技是不斷發(fā)展的,倫理觀念也決不會靜止不變。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
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guī)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由此推論,當代人必然會從現實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關系中整合出嶄新的倫理觀念,這一整合過程呼喚創(chuàng)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
所謂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是指在全球范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在道德理性和人類共同利益驅使下,通過全體共同體成員的積極參與、真誠合作所形成的成員之間及成員與共同體之間的在倫理和精神上整體的相互依存關系,共同體成員達成道德共識,自覺地遵守共同認同的倫理規(guī)范,形成互利互惠的內穩(wěn)態(tài),它是交往共同體的內在支撐。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從宏觀結構看,呈現為“當代全球交往共同體——當代全球生命倫理共同體——當代全球利益共同體”;從層次結構看,呈現為“生態(tài)倫理共同體——世界倫理共同體——國家倫理共同體——社會組織倫理共同體”;從基礎看,是交往實踐過程中的多元主體性;從特征看,是各交往主體在交往實踐過程中達成“差異共識”和“重疊共識”;從內在機制看,是從虛假的倫理共同體走向真實的倫理共同體。
構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何以可能?這種可能性由多方面因素決定。
首先,人類存在超越個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共同利益的道德理性,這種道德理性是創(chuàng)建當代全球生命倫理共同體的前提。所謂道德理性是指道德主體分析道德情境,進行道德推理,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的理性能力,其實質是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統(tǒng)一。在東西方倫理思想史上,道德理性是作為人的機體的一部分,作為一種對人的欲望、激情起引導和節(jié)制作用的約束力量來使用的。孟子曾經提出“四端”說,認為每個人都有“是非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孟子·告子上》),通過道德自覺以及同社會其他成員交往的道德實踐,把人的本有之心都擴充出來,就能真正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維護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的德性在于他的邏各斯使然,邏各斯趨于“道德的合理性”,即趨于與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等相聯(lián)系的共同利益。這實際上揭示了人類具有讓渡個人利益、保全公共利益的道德理性,這是人類共同體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理性基礎。從生命現象看,人作為生命體,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其進化史呈現了共同體的不斷形成和發(fā)展之進程;從唯物史觀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進而到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并存的全球化時代,人類的發(fā)展歷程呈現了從同質共同體到異質共同體社會。異質共同體是人類“存異求同”理念的呈現,這種共識是人具有道德理性的表現,是構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的前提。
其次,當今社會是多元文化、多元價值主體并存的社會,這種多元主體性是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創(chuàng)建的基礎。在單質社會、血緣社會中,人們達成的共識是同質共識。當今世界多元主體間達成的共識呈現為差異共識,這是由各利益主體不同的價值判斷和不同的利益取向所決定的。多元主體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交往共同體,交往共同體得以存在的核心是多元主體間達成共識。達成共識的基本前提是多元主體持有相同的道德價值判斷。道德價值作為價值的一個范疇,是指“道德客體(行為及其品德)對于道德主體(社會)制定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說到底,也就是行為及其品德對于道德目的的效用性”。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既包括當代人的利益,也包括后代人的利益)作為道德價值判斷的依據,凡是符合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有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人類文明進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就稱之為具有積極的道德價值,反之則具有消極的道德價值。多元主體以這一道德價值評判標準為根據,在相互對話、交流、溝通過程中,逐步達成道德共識,形成共同認同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創(chuàng)建當代倫理共同體。
最后,人類存在著生存與發(fā)展的共同利益。利益共同體是創(chuàng)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的核心。利益是一定客體相對于一定主體的需求的滿足,它代表的是一種價值關系的實現。所謂人類共同利益,也就是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從歷史上看,人類種族一經產生,人類共同利益便隨之誕生。人類作為生命存在物,不僅具有作為生物種族的共同需求,如最起碼的食物和水,還具有作為社會動物進行交往、合作的共同需求,正是在共同需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存在是倫理共同體各主體之間達成共同規(guī)則、共同目標、共同制度的基礎和保障。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是當代社會所有成員追求共同利益、遵循共同規(guī)則的產物。然而,國家離不開全球,個體離不開社會,各主體要實現自身利益必須通過交往與合作,同時實現其他主體的利益。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本質上是個體利益向人類(社會)共同利益的讓渡,個體通過追求人類共同利益而保證自身利益的實現。這一讓渡體現了個體美德(自律)與社會要求(他律)的統(tǒng)一。生命科技的發(fā)展既要考慮當代社會各個國家、各個群體、每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又要考慮后代人的切身利益。圍繞利益共同體,建構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是解決生命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一系列矛盾沖突的可能路徑之一。
綜上所述,隨著生命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生命倫理亟須理論創(chuàng)新。以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為基點,從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fā),在達成差異共識的基礎上,構建當代生命倫理共同體是解決當代生命科技發(fā)展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的邏輯使然,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可能路徑之一。
(作者:陸樹程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蘇州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