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輝文 李文忠
《測量》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nèi)容,是該教材技能學習與訓練的內(nèi)容之一。該版教材把由簡單到綜合的技能學習按系列編排,每冊編寫一個獨立單元,分別安排到各學期,對小學生的科學技能予以專門培養(yǎng)。
《測量》涉及了測量工具、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幾個關(guān)聯(lián)的問題,安排了測量速度、身高、力量、液體體積這些活動。而距離的測量,教材中只是用“珠峰變矮”的案例引導孩子了解“為了精確地測量,科學家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測量工具”。其實,在生活中,長度測量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如這條路有多長?北京離我們金壇有多遠?到達某地大約要多少小時……對于長度測量,學生必須要有形象的感知和技能,特別是能在生活中拓展和運用。因而,在認識了教材中介紹的一些測量工具和方法后,我重點指導學生對路程測量的訓練,不僅讓他們學會了測量的適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暑期生活中得到實際應用。
[活動一]
1.我們已會測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那你能測量我們教室的長度嗎?
2.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測量,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效指導。
3.介紹卷尺、皮尺的使用方法,知道較長距離直線的測量可借助卷尺、皮尺。
[設(shè)計思路]
測量教室長度是一個“熱身”活動,學生對問題已有的經(jīng)驗和認識是重要的教學前提。直線距離的測量也是學生進行折線、曲線測量的基礎(chǔ)。卷尺、皮尺是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測量長度的工具。在此引入卷尺、皮尺,不僅使測量工具種類豐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恰當?shù)臏y量工具。
[活動二]
1.老師還想知道從我們教室門口到學校升旗臺有多長?(教室門到升旗臺剛好有一個直角轉(zhuǎn)彎。)
2.學生用皮尺嘗試測量。(剛轉(zhuǎn)過彎,皮尺長度就不夠了。)
3.討論:像這樣,卷尺、皮尺不能一次測量完的距離該如何來知道它的長度呢?
4.交流:可以步測也可以分次測量,然后將測量結(jié)果相加。
5.學生選定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6.比較步測與用皮尺測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
[設(shè)計思路]
測量教室到升旗臺的長度時遇到直(折)角轉(zhuǎn)彎了怎么解決?卷尺、皮尺不夠用時該怎么辦?學生只有走出課本才會用科學。步測雖然不夠精確,但它卻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測量距離的方法,也是一種估測的方法。
[活動三]
1.學校花園中的九曲長廊有多長呢?我們又該怎么測量呢?小組商量一下。
2.小組交流實驗方法。
(①用細繩隨著小徑彎曲,然后拉直繩子進行測量。②用呼啦圈在小徑上滾動,用呼啦圈的周長乘以圈數(shù)……)
3.學生按自己的方法選取材料進行測量。
4.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
[設(shè)計思路]
直線距離能借助測量工具獲得,那曲線有沒有這樣的測量工具?如何將曲線變成直線……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也隨之產(chǎn)生。
[活動四]
1.從我們學校到華羅庚實驗學校有多遠?我們金壇到北京又有多遠?我們還可以用卷尺、皮尺這類測量長度的工具作出精確的測量嗎?還能用我們的腳步來進行估測嗎?
2.老師這兒有一張金壇地圖(全國地圖),你能從地圖中找出我們學校和華羅庚實驗學校或我們金壇和北京嗎?(介紹比例尺的用法)你能借助這張地圖來測量我們學校到華羅庚實驗學?;蚪饓奖本┑木嚯x嗎?
3.學生按小組進行測量計算。
4.布置拓展作業(yè):估測出自己家與學校的路程距離。如果暑期安排外出,請測量目的地與出發(fā)地的距離,并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設(shè)計思路]
在實際生活中,不僅僅要了解短距離的直線、折線、曲線等如何測量,更重要的是長距離的測量,如兩個城市間的距離,不僅需要工具還要有一定的技術(shù)技能,可以借助地圖測量距離這樣的實際操作活動,讓孩子們對測量、對科學有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