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馬俊梅
詩歌是最重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優(yōu)秀的詩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蘊含著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練含蓄、生動形象,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為廣大學生所喜愛。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但目前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正變得公式化、程序化,嚴重束縛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掘與提升,比如有些教師仍沒認識到古詩詞教學對人素質培養(yǎng)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仍然用機械的教學方法做單調枯燥的分析,用過于抽象的邏輯思維解剖一首首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認識詩詞的詩情美呢?
一、披文入情,激發(fā)情感
詩都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產(chǎn)物,是詩人內心感情的一種藝術化表現(xiàn),感情是詩的本體生成與構成的主要因素。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chǎn)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如:陸游經(jīng)過長時期戰(zhàn)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包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在經(jīng)歷了15個月的流放生活,重新獲得自由之后,懷著難以自禁的輕松喜悅心情,從而寫下了《早發(fā)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飛下時的美麗圖景后,胸中勃發(fā)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無比熱愛之情,從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人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感情,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王國維曾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苯處熤挥星‘?shù)丶右渣c撥,學生胸中才能產(chǎn)生神奇的美感,若能再輔之以讀讀、想想、議議,就能移人情感,把學生帶進詩的氛圍,使其如歷其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詩的內涵。如:讓學生讀《靜女》、《蒹葭》等詩作,感受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喜悅和憂傷之情,就會深深觸動著我們的情感之弦;誦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下,仍能令我們激揚奮發(fā);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自然能體會到蘇軾那恢宏的氣勢;再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學生自然會感到作者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從景入手,體驗情感
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詩人把愛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xiàn)詩的畫面人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上闋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千里”、“萬里”,何等開闊、恢宏。而所望者“長城”、“大河”、“山”、“原”,都是那么的雄偉、神奇,祖國山河如此壯麗,詩人怎能不放聲贊嘆呢!下闋。一個“惜”字飽含感情,對古代帝王的“略輸文采”、“稍遜風騷”深表遺憾。但一切的美中不足都已過去了,萬丈豪情在詞的末尾噴瀉而出:“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這樣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性詞語,理解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對人民大眾的歌頌,也就理解了這首詞的意境。
一代偉人所寫的詞激起了讀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而馬致遠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又會帶給讀者什么感受呢?也讓我們從詞語人手去細加體會。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卻寫到了十種事物,外加一個“斷腸人”。引導學生注意事物前所加的修飾詞語,發(fā)現(xiàn)修飾詞的感情色彩特別濃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斷腸”這幾個詞。這是什么樣的感情色彩呢?學生們經(jīng)過思考,便會七嘴八舌地用“傷感”、“凄涼”、“悲傷”等同類詞語來形容這些詞語所帶給他們的感受。能夠說出這些感受,學生對這首曲就大致理解了。然后再引導學生將用這些詞語修飾的事物設想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畫面?zhèn)鬟_出的是一種凄涼的氛圍,在這樣的境界里,一個“斷腸人”正踽踽獨行,作品所表達的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便不難理解了。
三、由表及里,感知情感
詩詞中人物精神方面內在的心靈美必然會表現(xiàn)到外部,產(chǎn)生語言和行為的美。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感知,因為感知是美感的門戶。詩詞課文中層現(xiàn)了不少具有心靈美的光輝形象,有“萬里赴戎機”、代父從軍的花木蘭;有“羽扇綸巾”、“雄姿英發(fā)”的周瑜;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王昌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有“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周總理;有“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的陳毅元帥……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詩句中的隱含形象,從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理解詩人通過多種手法對生活中假、惡、丑的揭露、嘲諷與批判,實際上是從反面對美進行了推崇與贊美,因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種特別的審美價值。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剖析各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這就能引導學生從形象的對比鑒賞中體驗和認識這些藝術形象內涵的社會意義,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提高學生對詩詞情感美學的感知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而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便是學習古典詩詞。從《詩經(jīng)》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宋詞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批判性地吸收和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這筆精神財富,對于滋養(yǎng)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有其著至關重要、無法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時代,加大詩詞教學力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在詩詞學習中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教師應該重視和必須重視的問題。只要廣大一線教師齊心協(xié)力。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