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齊
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自由讀寫單元,主題是讀書動筆。教材中寫道:“讀書動筆,就是在書本的字里行間進行圈點,在文旁、文后或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感想、體會或評論。”本單元課文的配置以散文為主,都緊緊圍繞“綠”這個核心。教材將第一篇課文——朱自清的《綠》設計為示范,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其思想感情、理解其內容的同時,初步了解讀書動筆的基本方法;然后自主閱讀評點、批注后面的三篇課文。
在實施本單元教學過程中,筆者著重引導學生強化閱讀。因為讀書動筆不是單純地運用符號作評點、批注,讀書在先,一定要把對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其中才行。就具體而言,《綠》對景物的描寫十分細膩,抒情強烈。通過閱讀,學生比較容易感受到作者筆下景物的自然、清新、明艷,灑脫,體會出一種生氣勃勃、積極向上又逸趣橫生的情懷,并且被這種生活激情所感染。在動筆方面,主要是讓學生解讀教材中標注好的符號,然后學會自我設計、獨立進行圈點批注。在符號設計上,要求簡潔、美觀、清晰,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等常見符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同時引導學生把閱讀的感受、理解以及疑問及時地發(fā)表在文本的留白處,共同交流和討論,以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學生的確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不僅比較順利地解決了課本設計的問題。而且進行了富有個性的思考。比如,作者先到達的是梅雨亭,為什么先描寫的卻是梅雨瀑?寫梅雨瀑時,為什么連用四個“花”字?“女兒綠”與“女兒紅”有關系嗎?
通過對《綠》的學習研究。學生大體上能掌握讀書動筆方法的要領,并歸納出簡單的學習模式,即:初讀文本,標出生字詞,理清行文思路→交流討論→再讀文本,理解、感受并提出疑問→再交流討論→歸納。在學習《囚綠記》時,筆者就鼓勵他們嘗試運用這種模式進行自主學習。
《囚綠記》是陸蠡于抗戰(zhàn)爆發(fā)一年后所寫。學生通過閱讀理清了行文的思路,即:愛綠→囚綠→放綠→懷綠。在分析“愛綠”時,筆者著重引導他們討論解決了三個問題:①愛綠情感的直接表露;②愛綠情感的內容體現;③作者愛綠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感受到作者愛綠的情感是真誠的,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萌發(fā)“一種自私的念頭”,“囚住這綠色”,但又是充滿善意的。在“囚綠”中,被囚的綠有三處極亮眼的表現。通過再讀,學生根快找到:①“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边@里顯現了頑強的生命力;②“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zhí)啊!”這里流露的分明是對自由的向往,渴望生活在和平陽光下的情感。③“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边@是堅強不屆的意志的體現,“不自由,毋寧死!”這也不是簡單的綠,這是高度的人格化,因為只有人類才擁有這樣的精神和意志。再聯系到下文的“盧溝橋事件”,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豁然開朗,原來作者借綠色的生命,謳歌的是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抒發(fā)的是對祖國的熱愛。文章最后寫到“放綠”和“懷綠”,實際是在喚醒我們這個沉睡的民族:面臨強敵入侵,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拿起武器奮勇抗爭,才能贏得民族的解放,重拾民族的尊嚴。作者對此表達了美好的祝愿。
讀書動筆其實是一種很傳統的學習方法,將讀書動筆放在新課程背景下審視,應當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掘出嶄新的意義?,F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習、授予方法。讀書動筆的嘗試運用,正是從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這種要求。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幫助他們不斷從書本上找到興奮點,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這個層面上講,實現了“主動參與”。其次,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引導他們能夠主動學習、發(fā)現學習。新課程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而探究是其源泉。缺少探究的課堂是存在嚴重缺陷的,它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第三,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能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縝密的思維,提高語言的表達。第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速度加快了,閱讀視野開闊了,閱讀深度也比以前大為改觀。第五,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從個體上講,給學生與文本對話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更深入地融入文本;從整體上講,能夠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真正實現“以生為本”、“交流合作”。
讀書動筆的課堂。少了幾許浮躁,多了幾許厚重;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始終洋溢著濃濃的書卷之氣。學生們擁有了充足的閱讀時間,時而咬文嚼字,時而細心揣摩。課堂氛圍變得十分融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