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萍
摘要:交際中親密朋友間的相互謾罵表面上看是對禮貌原則的違反,實際深層次上是遵循禮貌原則的,充分體現(xiàn)了禮貌語言的得體性。對于此現(xiàn)象,本文試圖采用面子估算理論(FIA)對其進行解釋,并從認知的角度對禮貌語言的得體性進行分析,提出友好性謾罵現(xiàn)象是交際者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的充分體現(xiàn),是對概念結構和心理表征充分把握的結果。
關鍵詞:友好性謾罵;得體性;面子估算理論(FTA);心理表征
1引言
Brown和Levison于1978年提出了禮貌策略理論,在區(qū)分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的基礎上提出“典型人”為滿足面子需求“通過采取某些策略達到給交際雙方都留點面子的目的?!?何兆熊,2003:225)Leech在禮貌策略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會話的禮貌原則,在論述了禮貌的六條次則之外,也提出了“反語原則”(the Irony Prin-ciple)和調侃原則(the Banter Principle)。調侃原則定義為:“為了表示和受話者的關系密切,說一些(1)顯然不真實的;(2)顯然對受話者不禮貌的話”。(轉引自王建華,1998:18)其含義推斷為:開玩笑說的話明顯不符合事實而明顯地不禮貌,發(fā)話者的真實意圖是表達與對方的友好關系,是對受話者的禮貌。(王建華,1998:18)對于這兩個原則,leech并未作細致的闡述,筆者認為根據(jù)以上定義,本文將要討論的友好性謾罵現(xiàn)象,即親密朋友問的相互謾罵以達到拉近關系的語言現(xiàn)象,應歸屬于調侃原則之下,表面上違反了禮貌原則,深層次下是真正得體的語言,體現(xiàn)了禮貌原則的得體性,是遵循禮貌原則的。對于禮貌語言的得體性問題,已有許多學者所論述,如李瑞華(1994),時秀娟(2004)等,但都未說明這些語言行為的“得體”之原因所在,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采用面子估算行為理論(FTA)對之進行解釋,并從認知的角度對禮貌的得體性作進一步論述。
2友好性謾罵對禮貌原則的違反
根據(jù)Leech禮貌原則中的贊揚準則(Approbationmaxim),交際雙方應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那么,對于交際者(如朋友問)的談話,具體到親密朋友間的相互問候,就應該遵循這一原則,這樣,就很難解釋我們常昕到的諸如“你這老不死的,還活著啊!”,“你XXX,過來我看看活的咋樣?”等這些朋友間的問候語,這些語言行為僅通過套用贊揚準則是不可理喻的,可以說是不禮貌的,可以看出,在具體的交際行為中,最禮貌的話語不總是合適的,最不禮貌的話語也不總是不合適的。Leech的禮貌原則理論對于禮貌語言在具體語境下的合適性,即得體性作了一定的考慮和論述,但未作充分的考慮??梢赃@樣說“句子的禮貌程度不能和話語在一定語境中的可接受性完全對應起來。話語的可接受性受語境社會因素的約束,在一定的語境中顯得禮貌的話語,在另一語境中可能顯得不夠禮貌,也可能顯得過分禮貌。不夠禮貌固然會使話語不能被接受,但過分禮貌也同樣會使話語不能被接受。”(何兆熊,2003:220)對此,筆者在王希杰先生曾提出的偏離理論的基礎上,將之運用到對禮貌原則的違反上,提出禮貌原則的偏離,也可分為正偏離與負偏離,在具體語境中對于禮貌原則的偏離如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促進交際行為的發(fā)展,便屬正偏離,在具體語境中對于禮貌原則的偏離如起到了消極的效果,阻礙了交際行為的發(fā)展,便屬負偏離。如上文提到的朋友間相互見面時,采用表面上看最不禮貌的語言,相互調侃謾罵,都起到了活躍氣氛、拉近朋友間距離的積極效果,是屬于正偏離的范疇,再如在嚴肅正式的場合A學生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教授打招呼說:“老不死的,最近咋樣了?”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倒會使對方尷尬甚至惱怒,這就應屬負偏離的范圍。所以說:在交際中,在考慮禮貌原則的同時,應考慮在具體語境中語言的得體性,把握好語言的“得體度”,甚至可以說:“得體性原則是語言交際的最高原則?!?史秀菊,2004:17)
3禮貌的得體性
禮貌應分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交際行為的禮貌,一個是言語形式本身的禮貌,不能混為一談,但在一般情況下,交際者雙方,尤其是對于說話者來說,交際行為,也即是所要表達的命題內容,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是一定的。只能在具體的言語形式的選擇上選擇更為得體的語言以更好地實現(xiàn)交際目的。在交際行為、交際目的一定的前提下,話語在語用過程中,禮貌程度高的語言形式不一定得體,所謂得體的語言也不一定禮貌程度高,也即上文討論的語言的得體性。言語形式是否得體與語言使用的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緊密聯(lián)系,“除了考慮惠損、間接性、可選性之外,還需要考慮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和權勢關系(authoriative status)。社會距離包括地位(status)、年齡(age)、親密程度(degree of intimacy)等因素。(李健兒,1998:19)朋友間的友好謾罵之所以被看作是最為得體的語言,在充分考慮以上因素的基礎上,可運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估算理論(FTA)作解釋。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估算理論在筆者看來,其實估算的是一個交際行為的面子威脅能力的大小,所以,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jù)威脅能力的大小選擇得體的語言形式,可以這樣說,在如何選用得體的語言形式這一問題上,首先區(qū)分交際行為的面子威脅程度,然后根據(jù)威脅程度的大小選擇得體的語言形式。
Brown和Levinson認為,許多言語行為本質上是威脅面子的,講究禮貌就是要減輕某些交際行為給面子帶來的威脅。(何兆熊,2003:226)那就要盡量使用禮貌的語言,但是有些言語行為本質上是禮貌的,但在一定的交際語境中卻不一定是得體的?!爸櫫R”在本質上說當然是威脅面子的,具體來說,根據(jù)面子威脅行為理論(FTA)的說法,它是威脅聽話人的積極面子的,但是,熟人間卻用相互謾罵來使交際更禮貌,那就是我們所談的“得體”問題。我們知道,Leech的禮貌原則最大的不足之處就在于,他認為有些言語行為具有內在的禮貌與不禮貌性的,而未考慮到具體的語言交際語境下,語言的禮貌與否卻是相對的,即我們所說的得體性,一句話在一個語境下得體的,在另一語境下卻有可能是很不得體的。筆者認為,語言的得體與否與語言的內在禮貌性是分屬兩個層次的問題,但二者之間又存在著特殊的關系。得體的語言是受社會因素來制約的,如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社會距離、相對權勢、言語本身的禮貌程度等,也就是說,語言的得體與否與語言本身的內在禮貌性有關聯(lián)。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社會距離越大,相對權勢越大,交際行為本身所固有的強加的絕對級別越大(注:在何兆熊等所編的《新編語用學概要》中的228頁稱為言語行為,筆者認為交際行為更合適。)就應使用內在禮貌性越強的語言,反之亦
然。以上談到的三個因素即Brown和Levinson的FTA對面子威脅行為的大小的估算的三個因素,在此,筆者認為,F(xiàn)TA的估算實際上是通過對面子威脅行為的威脅力的估算來選擇得體的語言,而并非對語言的威脅力的估算。根據(jù)面子威脅行為的估算公式:
Wx=D(S,H)+P(H,S)+Rx
我們來看看為什么在熟人間我們會使用“謾罵”這樣不禮貌的語言呢?下面兩句話是可用于朋友間相互問候的語言形式:
1)你這個老不死的家伙,最近還好吧?
2)你好!你最近身體還好吧?工作還順利吧?
上面兩個句子都可用于交際雙方之間的相互問候,從內在禮貌性來說,2)句比1)句在本質上更禮貌。在特定交際語境下,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由于是朋友關系,無相對權勢可言,即P值為常數(shù),相互問候這一交際行為所固有的強加的絕對級別基本為0,即R值也為常數(shù),那么對于熟人之間,D值較小,那么整個Wx就小,即交際行為的面子威脅程度就小,就不宜采用內在禮貌性較大的語言形式,那么由于“謾罵”本身的內在禮貌性趨于最小,是對聽話人的面子構成最大威脅的,那么對于Wx值小的交際行為來說就是最得體的語言形式。反之則用2)這種內在禮貌性較大的語言形式是最為得體的??梢缘贸鼋Y論:“謾罵”這一內在禮貌性較小的語言形式用在熟人間這一Wx值較小的特殊交際語境下是最為得體的語言行為。
當然,對于FTA的威脅力的估算這一理論本身難免有不足之處,比如僅考慮到了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相對權勢、交際行為所固有的強加的絕對級別這三個變量,還有其他相關變量未有所考慮,難免有偏頗之處,但這不是本論的重點,在今后的進一步的研究中仍有很大空間。
4心理表征與禮貌的得體性
如何在充分估算交際行為的面子威脅能力大小的同時,選擇得體適宜的語言形式,與客觀世界或更具體地說,言語的事件在人腦中的心理表征息息相關,是通過人類的認知能力之一抽象能力來實現(xiàn)的,具體言語事件的心理表征就是具體語境的抽象特征和相關的實際言語使用結合而成的概念結構,是“已經內在和認知化了語言使用知識單位或因素”(轉引自孫亞2002:33)
4.1情景心理表征與禮貌的得體性
具體言語事件以抽象的形式儲存在人腦中,實際使用的形式多種多樣,人腦將之抽象化為如交際者的時間、地點、交際雙方的角色、地位等語言使用的參數(shù)。在具體的交際行為中,交際者通過估量參數(shù)的變化,找出貯存在大腦中的概念結構和心理表征。已有不少學者將語言使用的參數(shù)概括為交際者的時間和地點(space and time)、交際語域(Feaster)、交際者所使用的語言正式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等。筆者認為,具體言語事件所涉及到的語言使用參數(shù)是包羅萬象、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局限于以上所列項目,所有與某一特定言語事件相關聯(lián)的因素都應歸屬于所涉及到的參數(shù),包括上文筆者所提到的社會距離,權勢關系等。所需考慮的參數(shù)雖然復雜多樣,但是并不影響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正確參數(shù)的估量,選擇得體的語言形式自如地交際,這是因為“最終的選擇是所有參數(shù)互動的結果”(孫亞,2002:34)“一旦具體言語事件符合有關心理表征和概念結構,就會激活相應的言語使用,人們只需估量參數(shù),參數(shù)的互動和實際言語使用的匹配已經在概念結構形成的過程中完成了。(孫亞,2002:34)
親密朋友間的相互問候時,交際者之所以選擇使用諸如“你這老家伙,還活著啊!”等語言形式,而非更正式、更禮貌的語言形式如:“您最近身體還好嗎?”等,就是因為交際者在實施這一具體語言事件時,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雙方的角色和地位不同造成的,是交際者在大腦中對語言參數(shù)的正確估量和選擇導致的,從而選用了正確的得體的語言形式。
4.2文化心理表征與禮貌的得體性
言語事件的情景心理表征因場合的變化導致語言使用參數(shù)的不斷變化,因而是相對動態(tài)的。而每一言語事件又與文化密不可分,禮貌具有文化特殊性,每一社會團體對于什么是得體的交際行為的規(guī)定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可以說文化心理表征是相對穩(wěn)定的,人們在交際時,不自覺地也會把言語事件所承載的文化抽象成文化心理表征,這就為跨文化交際中導致的語言文化沖突埋下了伏筆。比如中國人的親密朋友間好久不見,常會拍著雙方的肩膀大聲說:“你這xxx,月薪有5000了吧?”以示友好和關系不一般,而這樣的舉動和言語行為在對英美人來說卻是不可思議的,有窺探其隱私的嫌疑,這樣,在漢文化中得體的語言形式在英美文化中卻是不得體的了。所以可以說,禮貌用語是否得體關鍵在于交際雙方對言語事件的參數(shù)的正確估量,激活大腦中貯存的語言形式,找到正確的概念結構和心理表征。
5結語
交際中朋友間的相互友好謾罵表面上看是對禮貌原則的違反和偏離,深層次上是對得體原則的遵循,是交際者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的充分體現(xiàn),是對概念結構和心理表征充分把握的結果,為此,人們在具體的交際中,應充分考慮禮貌的得體性,激活概念結構,正確估量情景心理表征的語言使用參數(shù),克服文化心理表征的沖突,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