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網絡不是民意的流放地,只有網絡上的民意能夠推動制度的變革,并對現(xiàn)實中的政府治理施加影響的時候,才能獲得體制內的尊重。
2004年以來,“個性官員+威權政治”占據了中國地方治理舞臺的中心,在一個克里斯馬型領導大行其道的年代,地方治理改善更多有賴于明星官員的推動。“一個人改變了一個地方”,這也是最常見的媒體敘事邏輯。
2008年,個性官員的個性化施政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在年度公共生活空間里,鮮有“政治明星”的身影,我們更多地看到群體的力量,在見證并推動著政府治理的改善?!皞€性官員+威權政治”的終結,必然對應著群益與群力的崛起。
中國網民:
以什么樣的方式宣告成年
對中國網民來說,2008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1998年7月8日,科技部公布第二批56個信息科技名詞,其中“互聯(lián)網用戶”的中文名稱正式被確定為“網民”。短短十年時間,中國網民就以2.53億之眾,躍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中國網民帶給人們的驚喜,首先就在于其強大的揭示真相的能力。上海一名普通的IT技術人員,偶然撿到了官員公款出游的資料后在網上予以曝光,不僅涉及此事的出國考察人員受到黨紀處理,由此引發(fā)的對公款出國的網絡撻伐更如山呼海嘯。
8月1日,山西省婁煩縣發(fā)生了山體滑坡,這起被當?shù)卣_定為自然災害的事故。經由記者博客揭開彌天大謊,指出婁煩事故存在著瞞報謊報行為,是一起重大責任事故,并最終促成國務院組成調查組對滑坡事故進行徹查。
地方副職過多、搜索引擎信任危機,以及系列食品安全隱患,2008年的中國網民一次次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發(fā)力,而在“華南虎照”真?zhèn)无q論中,網民所起到的定紛止爭作用成為標桿事件。
在媒體、專家對著亂象叢生的“虎照”一籌莫展之際,一位來自攀枝花的網友稱周正龍所拍照片上的那只華南虎,很像他家中年畫上的虎。經照片對比,專家才得以確認“此虎”正是“彼虎”。隨后,網友查出了生產年畫的公司,該公司也證實周正龍所拍之虎,正是其5年前生產的產品。經過幾個月的真?zhèn)沃q,華南虎真相才得以浮出水面。
一張“虎照”引發(fā)的公共辯論,早已“離題”千里,在整個過程中似乎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陜西鎮(zhèn)坪是否存在華南虎,人們關注的是重重權力包裹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網民中的“打虎派”甚至喜極而泣。
對中國人來說,一張照片的真?zhèn)握娴哪敲粗匾獑??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網民已經將對真相的追問,視為對知情權和參與權的有力捍衛(wèi)。
長期以來,中國神秘化的行政傳統(tǒng),讓國人在重重權力屏障面前,失去了尋找真相的信心。這種無法逼近真相的無力感,充斥在公共生活的各個角落,網民對公共政策的質疑往往采用“憤青式”的批評,而鮮有尋求真相的行動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虎照事件不在于其所引發(fā)的地方政府公信危機,而在于網民挽救了自己的信心。2008年,經過“虎照”等一系列事件的淬火,中國網民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行動力步入“成年”。
網絡不是民意的流放地,只有網絡上的民意能夠推動制度的變革,并對現(xiàn)實中的政府治理施加影響的時候,才能夠得到體制內的尊重。
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錦濤總書記作客人民網,網友“小火龍”也實現(xiàn)了“要與總書記在網上聊聊天”的愿望,觀察家分析認為,總書記與網民在線交流是肯定了網絡民意的合法性。網絡民意終于與體制內的驅動形成合力,因此,也有人將2008年稱作“網絡問政元年”。
維權者:“散步”分化出新陣營
網絡上公民意識的覺醒也會投射到現(xiàn)實生活之中。2008年另一個群體也在以其特有的行動力改變著自己的際遇,同時改變別人的際遇。
2008年1月12日,天寒地凍。滬杭磁懸浮上海段優(yōu)化方案和環(huán)評報告低調公示。幾天后,通過各種渠道獲知此事的沿線居民,陸續(xù)走上街頭“散步”或購物,溫和地表達己見,以尋求與政府溝通的可能。
“散步”不是上海人的首創(chuàng)。2007年的廈門PX事件,已為上海提供了一整套公民參與的樣本。溫和的上海人以理性和克制的態(tài)度,向政府表達他們對磁懸浮可能導致的環(huán)境問題的擔憂。
這是一場無組織、有紀律的行為藝術,和解之門再次打開。在人頭攢動的上海人民廣場,市民說,“散步”只是表達意見的一種方式;官員說,公示的只是草案,不排除再作調整,呼吁市民合法、理性地反映意見。雙方平心靜氣,官民溝通就如散步交談一般從容。
“我們和市民一起成長。”PX事件中廈門官員的話言猶在耳。在利益紛爭面前,平等談判、公平博弈,最終達成妥協(xié)的利益才是最大利益,廈門、上海概莫例外。
有評論認為,上海人的散步是因為他們相信能夠遇到一位可說服的市長。能夠被說服,是公權具備自我矯正功能的基礎,但是當博弈的陀螺轉動起來,我們發(fā)現(xiàn)不可說服的固執(zhí)卻屢見不鮮。
4月的昆明,有一絲躁動。因為得悉政府要將39條單位及小區(qū)道路轉為城市公用道路,幾百名自發(fā)組織的小區(qū)業(yè)主將城市主干道的4個路口堵斷。這一場博弈按照既定的邏輯演進,公安民警“依法采取果斷措施”,并表示要“依法查處組織者”。
昆明人之所以沒有采取“散步”方式,而是選擇傳統(tǒng)的上訪和激進的堵塞交通來表達對“私改公”政策的不滿,可能是他們確信市長是不可說服的。在忽略了征詢意見、聽證會等必要程序,就以政府令的形式頒布新政策,私權的不被尊重必然招致激烈的民意反彈。
當不可說服的“市長”遇到了不可說服的市民,溝通、和解的通道就被堵塞,剩下的就只會是私權的蠻力申訴和像石頭一樣強硬的公權。
非理性的博弈方式在2008年的公共生活中隱隱發(fā)作,從甕安事件到孟連事件,再到隴南上訪事件,激烈的矛盾沖突輪番上演,沖淡了年初上海人“散步”透露出的一絲暖意。但是,上海人的選擇說明,“散步”并非不可復制,廈門官員“和市民一起成長”的努力已經在2008年得到更多維權者的響應,如果說“散步”是告別傳統(tǒng)維權方式的一個符號,那么,我們祈望看到更多公權力與私權利的理性之光。
“孟學農們”:黯然引退的積極意義
妥協(xié)未必不會帶來好的結局。2008年的中國官場,對民意的妥協(xié)還體現(xiàn)在那些去職的官員身上。
2008年9月12日至22日,短短10天時間,襄汾潰壩、三聚氰胺奶粉、數(shù)起礦難、深圳特大火災接連不斷,行政問責風暴隨之刮起,其力度已超越2003年首輪問責風暴,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孟學農、李長江的引咎辭職。
除了重大責任事故中的問責高官,也有一些“小官”因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丟了烏紗帽。同樣是在9月,巴中市市政府將放假通知的“中秋節(jié)”誤寫成“端午節(jié)”,有關部門的3名干部被免職。四川劍閣縣人事局長因為質疑茅臺酒質量和價格,當眾扇賣酒老人兩個耳光,被免去黨內外領導職務。
“上拍老虎,下打蒼蠅”,2008年的行政問責范圍越來越廣、越來越細,廣到工作生活中的言行和瑣事,細到為官主政的心態(tài)和做派。這無疑給手握公權力的人一個警示:沒有任何一種權力是可以怠慢的。
對于孟學農又一次引咎辭職,彈贊之聲兼而有之。有人說,引咎辭職是一種政治理性,是“官員問責閥門的開啟”,使“集體負責”之上有了一個明確的責任代表,也使中國有了一種新鮮的政治風氣;但也有人認為孟在2003年因非典去職,此番在山西的“帶病上崗”本來就缺乏一個透明的復出程序。
輿論對“孟學農們”的關注,將2008年的問責風暴推向制度化的前沿,而引咎辭職官員的復出機制更成為一大焦點。
引咎辭職的根本特征是官員的主動性和自愿性,應該是一種制度化的責任運作空間,而不是一種懲罰性的制度,更不是用來平息一時民憤的工具。主動去職是需要政治勇氣的,這樣一種體面的隱退,是政治責任的承擔者尊嚴地承擔責任,并基于自己良心之上的權力自省。
專家呼吁,對于敢于承擔政治責任的官員,要給復出的機會,但是,在任用程序上要公開、透明。因為,只有通過制度化程序賦予權力的復出官員,才會讓公眾心服口服,而官員在重新履職中也才會更有底氣。如果沒有科學的制度支撐,官員復出缺乏嚴格的程序性,會令官員問責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受到損害。
2008年8月28日,一篇題為《掌控當前經濟形勢的政策建議》的文章在網上引起公眾的關注,文章署名為“原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現(xiàn)中海油高級研究員”,這是邱曉華被“雙開”后首次露面,邱曉華復出“云山霧罩”飽受輿論詬病,這也反證出一個結論:只有透明的制度才能經得起民意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