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微
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師應如何應對,以促使學生開展新的學法呢?
對教學中的感想進行反省與思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回憶一年的教學情況,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以變革課堂教學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實施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為學生提供科學探究的機會,增強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欲望,增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提高學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例如,我們學習物質燃燒的條件時,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猜測:燃燒是否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實驗:把灼熱的鐵絲分別伸進純氧氣和氯氣中進行燃燒實驗.
發(fā)現(xiàn)問題:鐵絲在氯氣中也能進行燃燒.
作出解釋: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任何發(fā)光發(fā)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都可以叫做燃燒.
得出結論:物質燃燒的條件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且要有充足的助燃劑.
探究式教學,重在探究,貴在引導.學生是探究的主體,要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動手動腦、探索研究的平臺,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探究過程中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化學教學充滿活力.
二、造就良好心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學生不僅要有牢固的“雙基”、較強的能力,而且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嚴謹的作風、良好的習慣、頑強的毅力和必勝的信心等科學品質.
例如,要求學生解題時要格式規(guī)范、書寫清晰、表達準確、思路嚴謹,單位和有效數字符合規(guī)定;測試時要施考正規(guī);講評時,要全面剖析學生心理因素、不良習慣等所造成得失分;組題時,設計一些有陷阱、干擾因素大的題目,給學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機會,鍛煉他們堅韌不拔的信心.
三、對新教材的認識和使用情況
新教材與舊教材從內容、版面、插圖等相比,均有較大的改變.
舊教材注重知識的結構與系統(tǒng)性,但課后習題與高考嚴重脫節(jié),所以另配省編練習冊,做輔助教材使用.
新教材在保持舊教材知識的結構上,突出當前科技的發(fā)展情況介紹,突出探究式教學過程,突出利用插圖使學生形象的接受知識的目的等,尤其是課后習題的編排注重了梯度,基礎題、中難題、稍難題及難題,做到了知識與能力并重,做到了與高考內容的接軌.應該說是一本不錯的教材.
如果教學中完全貫徹新教材的意圖,可以推測學生在學完這本教材后,學習能力會有較大程度提高.
教學過程中并不理想,因為課時不足,在完成教材的同時,又要完成省編練習(如不完成,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和考試成績),加上高二年級的會考復習決定了新課必須提前完成,所以在教學中往往只能注重完成教學進度而忽略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只可惜一本好的教材不能很好的發(fā)揮作用,看來在現(xiàn)行一切為了高考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是一句空話.
四、引導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教育”是當前中國教育全面變革的主旋律,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最后還是要落實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與藝術,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水平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來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進程,并根據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情況來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其一,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如,在講《氧族元素》時,講到濃硫酸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吸水性,書上沒有演示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要求學生設計既安全又能說明濃硫酸吸水性的實驗.經過學生的思考,得出了許多可行的實驗方案.
又如,在一只小試管里加入5 mL飽和氯化鈉溶液,在該溶液里加入2 mL濃硫酸,立即析出氯化鈉白色晶體.因此,在安全范圍內大膽讓學生自我設計、進行實驗,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會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創(chuàng)新.
其二,通過對課本的實驗改進,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
例如,我們在做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時,同學們對原實驗的改進是: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體積的濃HCl和稀HCl,同時放進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帶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內不留空氣),2分鐘后,盛有濃HCl的試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脹70 mL ~80 mL,而盛稀HCl的試管上的塑料袋卻膨脹不到10 mL,經過改進,實驗可見度大,對比性強,定量性好,需要說明的問題簡單明了.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化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我們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質,并加強對學生的要求,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培養(yǎng)出更多新型的、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