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欽
語文教學中若能找到一個最佳的切入點,就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萌發(fā)出一種渴于求知的學習動機,從而自主地開啟思維,情緒高漲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必須“吃透”文本,研究“文本”,尋找一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能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能緊扣文本特點,突出教學重點,有利于解決教學難點,以及能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深入探究的一個突破口,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一、標題為眼:開啟文章之窗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經(jīng)過反復推敲后擬定的,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和豐富的信息,用來揭示文章中心,交代寫作對象,提出論點,提示行文線索,以及結構思路等。因此,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們拿到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標題,所以,教師應盡可能的從各個角度對題目進行審視,進而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當中。而以題目為切入點展開教學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標題揭示文章中心
如教《“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一課時,先帶領學生抓住標題,進行分析、討論:看到課文標題《“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是寫孫中山。是寫孫中山的什么?是一個“布衣總統(tǒng)”。接著,通過對“布衣”的解釋,學生就可以很快的抓住文章的中心:孫中山雖然貴為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卻仍然保持者“布衣”的特點。
(二)標題提供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既然標題點明了主要內容,弄懂標題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內容,但標題必然是非常凝練概括的。所以,在學完課文后,要讓學生把標題中省略的信息重新完整。
如:在教《蜀道難》時,先領著同學分析標題“蜀道難”?!笆竦馈保峭鶃砬厥裰g的道路;“難”,難于攀登。從標題的意思便可得知這首詩的內容就是描繪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標題獲得詩歌主要內容的信息后,學生便可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蜀道難”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而且,對標題進行分析還可更便捷地給一首詩歸類:如學生看到“蜀道難”這個標題,很容易判斷這是一首寫景詩,并聯(lián)想到一些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這樣對標題一分析,一首詩的重難點都不攻自破了。
又如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胺e雨”,意思是久雨不停?!拜y川”,注解中解釋:王維的隱居之地。分析標題便知,這是一首描寫久雨中的輞川山野的優(yōu)美風光的寫景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望月”,可聯(lián)想大家非常熟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皯堰h”,懷念遠方的故鄉(xiāng)、親人。單看詩歌的標題就可知道這是一首抒發(fā)詩人思念之情的抒情詩。可見,看標題而知內容,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詩方法。
(三)可利用標題指導學生進行同題作文
文章的標題是作者精心設計的,具有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文章的標題還決定著文章的文體,決定著文章的選材和寫作思路。所以,教師可注意觀察課文的標題,挑選合適的標題來在課上指導學生進行同題作文。
如:教《故鄉(xiāng)的榕樹》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模仿標題,以“故鄉(xiāng)的”為題,構思一篇作文,列一個作文提綱。接著請學生說說自己選擇的文體、讀出自己的提綱,老師從旁進行點評、指導。
又如教《藥》一課時,先引導學生討論以“藥”為標題教適合寫什么文體。討論的結果是:教適合寫說明文和散文。其中,寫說明文時,首先要了解自己要介紹的這種藥要仔細閱讀這個藥的說明書,然后安排好介紹說明的順序,便可動筆寫作了。而寫散文時,“藥”就作為一個媒介物,把與“藥”有關的一些人和事在文中結合在一起,而它們都為同一個中心服務。
二、關鍵語句:探文章之旨
自古以來,作者詩人不僅閱讀時字字推敲,反復研究,而且在寫作時,更是字斟句酌,一絲不茍。王安石的《絕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經(jīng)過詩人多次修改的作品。最初為“又到江南岸”,后又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經(jīng)過這樣的修改十多次,才確定為“綠”。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千古名句的產(chǎn)生,是經(jīng)過千錘萬煉的。所以,我們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進行琢磨,不錯過任何一個可能泄露作者思想感情的細節(jié)。這又是深入文本,尋找切入點的一個捷徑。
所謂關鍵詞句除了通常比較顯眼的起始句、過渡句、總結句,還包括文章中描寫細節(jié)的詞語和句子。找到文章的關鍵詞句,就等于打開文章的窗,讓學生去領略文章的魅力。文章的關鍵詞句可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可以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往往用來揭露文章主旨。
如《藥》一課,如果從文章細節(jié)描寫的一些關鍵詞入手,便會有一種別出心裁的教法。在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之后,引導學生先看最后一部分,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并找出一些既細微又關鍵的信息。這一部分“戲份”最多的是來上墳的夏四奶奶,而她手中提著的一個“朱漆圓籃”便是一個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而對“朱漆圓籃”的剖析可聯(lián)系初中的一篇課文《背影》。在《背影》中,全文都渲染著一種黑色調,惟有的兩個亮點是:“朱紅色的橘子”和“父親給我的一件紫色大衣”。紅、紫都屬紅色系,象征著富貴。這就體現(xiàn)出父親對兒子的希望。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人及內涵,長輩對下一輩的愿望:希望他大紅大紫、升官發(fā)財。而本文中的“朱漆圓籃”也是紅色,這就向我們暗示了夏瑜的家庭應是一個富裕之家。而自古以來,能接受教育、能接觸政治的只有富人。由此可推斷出:夏瑜的父輩應該是接受過教育,并對政治有所了解。那么,夏四奶奶能否理解自己的兒子——夏瑜?從文中對夏四奶奶的細節(jié)描寫可看出:不能理解。她的行動“躊躇”、“面上有羞愧的顏色”。經(jīng)過對夏四奶奶的分析,小說的主題便迎刃而解:革命者的革命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能理解,更何況千千萬萬的農民?他們都封閉已久,成為了看客,所以這一場革命不能救中國,革命者們必須尋求能救中國的新道路。
讓學生弄清楚這一點,前文中所寫的種種現(xiàn)象,都能夠讀懂了。所以說,抓住文章的一個關鍵點,便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既不局限于傳統(tǒng)教法,又可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也說明,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文本,在吃透文本之后,才能尋找到一個最好的突破口,最終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給予學生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學體驗。
以上是以文章中的關鍵詞為突破口的一個例子,而文章有那些含義雋永,深刻動人的詞句,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鑰匙”,以文章關鍵句為切入點來展開課文教學,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空白懸念:體味韻外之致
文學作品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具有審美功能的表現(xiàn)性語言,包括很多“不確定”和“空白”,這就是文本語言的“空白點”。這些“空白點”并非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恰恰是作者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致,只可意會的弦外之音或布局謀篇的獨具匠心。課堂上,教師若能通過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中的“空白點”,并進行巧妙的“補白”,讓學生入乎其內,徜徉其中,必使學生產(chǎn)生“柳暗花明”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還可在教學中設計一個讓學生對空白點進行巧妙的補白環(huán)節(jié),給語文課堂一溪活水,使課堂煥發(fā)生機和活力。
如《項鏈》一文,敘述瑪?shù)贍柕乱允晷量噙€清了可怕的債務后,開心地去和昔日好友打招呼,結果得知了那殘酷的真相,小說的敘述在這里戛然而止。這種突然中斷令人欲罷不能,思緒不由地展開。此時,教師引導同學大膽發(fā)揮想象,給《項鏈》構思一個后續(xù)。然后在全班討論中請同學說說他們所想象地故事的結局。這樣,大家各抒己見,有著各種大膽、有創(chuàng)意地想法?!耙粨羰鹎永恕?,語文課堂又一次激活了學生地思維,給他們的想象插上翅膀。
這種“空白點”似乎是小說家們的至愛?!恫顒e》、《等待散場》這兩篇小說都留給讀者想象的余地?!兜却觥芬詳⑹稣叱两凇短禊Z湖》中的“永恒的旋律”結束;而《差別》最后用老板的一句問話結束。小說并沒有告訴讀者什么,只是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和體會。所以,在教這兩篇微型小說時,也可從結尾切入,讓學生在基本把握小說故事情節(jié)之后,給小說寫一個合乎情理的結局,而老師只要從旁加以引導和調動,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無定法,語文閱讀教學的切入法有很多,但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文章內容和不同學生的特點來選擇或創(chuàng)新教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比粝胱屨Z文課堂像“源頭活水”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充滿生機,語文教師就要努力去深入研究文本,去探索,尋求這“活水”的源頭——突破口。
黃欽,教師,現(xiàn)居廣東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