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科舉偏科及其對古代司法影響研究

        2009-02-25 09:59:30馬建紅
        關鍵詞:偏科科舉

        馬建紅

        摘 要: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以分“科”舉人為特征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儒家賢能治國、精英統(tǒng)治思想的影響及官府有意識的引導,致使人們從科舉創(chuàng)制以來就產(chǎn)生了偏重進士科的“偏科”現(xiàn)象,在進士科一科獨重的陰影下,主要以選拔法律人才為主的明法科逐漸式微且終被廢除。中國古代行政與司法不分的體制,決定了通過科舉選拔的官吏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擔重要的司法職能,而科舉的偏科取士則加劇了古代司法實踐中以儒家經(jīng)義代替法律的傾向,造成了司法官員法律素質普遍低下,在清代則幾乎完全由刑名幕友把持司法的局面。在司法與行政相分離、法律與道德有分殊的當代,“偏科”則為選拔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法官隊伍所必需,只是“偏”的方向已側重于應試者對專門法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這也是司法考試日益成為法律人的“掄才大典”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科舉“偏科”;明法科;古代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1-0125-06

        科舉制作為中國古代一種主要的官吏選拔制度,由于所選之官既主掌行政,也兼理司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科舉制也是一項遴選司法官吏的制度??婆e制雖以分“科”舉人為要義,但在后世的遷轉流變中,基于統(tǒng)治者選士時對道德的側重及官府任官時的導向,使得士人越來越偏重于進士科,而包括“明法科”在內(nèi)的其他諸科則日漸式微,終于造成了進士科“一科獨大”的局面??婆e的這種“偏科”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古代司法官員的法律素質,致使有清一代不得不主要依靠刑名幕友來維持日常的斷獄理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司法的冤濫和社會的不公。本文擬從科舉制“偏科”及明法科式微的現(xiàn)象入手,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對中國古代司法的影響,以期對我國當代司法從業(yè)人員的選拔、任用,并最終為造就高素質的法官隊伍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科舉制的“偏科”與明法科的式微

        科舉之本義在于分科舉人,設科舉士,“科舉之作為一種取士制度,應作如下界定:設進士、明經(jīng)、制科等科招考,……招考面向全國開放,不限財產(chǎn)、門第,原則上允許平民或官員‘投牒自舉報考;地方與中央定期、定點舉行二級以上考試,命題統(tǒng)一,‘以文取士?!保?]自隋唐開其端的科舉取士,打破了以往察舉征辟等選官制度中對出身、地位、財產(chǎn)的限制,使幾乎所有讀書人均可自行報名參加,而且允許學生按照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分“科”報考,在經(jīng)過嚴格的考試后,錄取與否,完全決定于考場文章的優(yōu)劣,“一切以程文為去留”。[2]所以,科舉制實際上就是一種設科考試以選拔官吏的制度。不過,設“科”雖是這一官吏銓選制度的特色,但在整個科舉制度的遞嬗演變中,卻由于官府總體取士方向的導引作用,使科舉制始終存在著重視進士而輕忽其他諸科的“偏科”現(xiàn)象,而包括專門選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在內(nèi)的各科則日漸式微并終被廢除。本文所謂的“偏科”,類似于我們今天學生偏重文科或理科的說法,只是古代的“偏科”意謂偏重進士科之意。

        “分科”是科舉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從史料上看,唐代的科舉有很多名目,除??坪椭瓶频拇蠓诸愅猓€劃分出各種細目,如僅在常科中,就有秀才、明經(jīng)、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其中的明法科為法律科,通過對律、令的考試,以選拔專門的司法人才。這些科目的設置,表明統(tǒng)治者的原意在于為政府選拔各種類型的專門人才,這一點,從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自得心態(tài),也可看出他通過科舉網(wǎng)羅天下英才的期望和野心。然而,唐代的科舉考試雖設有如此眾多的科目,但包括明法科在內(nèi)的諸科并“不為時人所重視”,當時士人所重唯進士、明經(jīng)二科,特別是進士科,“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3]唐代規(guī)定在科舉考試通過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只有在經(jīng)過吏部的銓試后,才能被正式委派官職。吏部的銓試標準包括“身”、“言”、“書”、“判”,其中寫“判詞”是最重要的,即主要由主考官設定兩條案例,應試者寫出判決詞,以測試其從政的能力。這一點似乎有利于明法科的中式者。其實不然,由于案例情節(jié)簡單,判詞也大抵在三、四百字以內(nèi),判詞的優(yōu)劣完全在于典故的引用和文章的華采,故仍然是進士出身的占優(yōu)勢,所以進士科在一開始就獨占鰲頭,成為最吸引人的科目。相比之下,由于錄取人數(shù)少,所任官職地位低下,明法科等即不被士人所青睞。這樣,偏重進士科的“偏科”現(xiàn)象在唐代即已初露端倪。

        宋朝科舉考試的科目也很多,據(jù)《宋史?選舉制》記載,“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于進士、制科?!比藗兤剡M士科的現(xiàn)象一仍其舊。明法科雖然也在考取功名后便有了做官的資格,但對士人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因為明經(jīng)、進士諸科合格者大多可充任地方行政司法長官,而明法科及第者一般只被差遣為地方州、縣的司、判、簿、尉等佐官。不過,由于自太宗時起就倡導“經(jīng)生明法,法吏通經(jīng)”[4],所以終宋一世,“明法科”相沿不斷。在宋仁宗時期,由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為了考察舉子們的真才實學,主張在明法科的考試中,通過案例,測試考生斷案是否允當,“合律令法意、文理優(yōu)者為上等。”[5]強調(diào)考生應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對選拔治國之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變法運動,增設新科明法,考試內(nèi)容則為律令、刑統(tǒng)大義和斷案三項,凡是沒有考中進士的都可以投考,考試合格者“始出官”,充任司法官吏。此后又規(guī)定,凡已參加進士和諸科考試被錄取者,必須再參加律令大義或斷案考試,合格者才可委派官職,“進士及第自第一人以下注官并先試律令、大義、斷案”,[6]其后出官試法雖有廢置,但律義仍是出官必考的科目。而經(jīng)“明法科”考試合格者,其名次則在及第進士之上,以示褒獎。這些舉措,提高了“明法科”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官吏及民眾對律令的重視程度?!拔羧招谭ㄕ?,世皆指為俗吏”,“舊明法最為下科”,“律學在六學之一,后來縉紳多恥此學,舊明法科徒誦其文,罕通其意,近補官必聚而試之,有以見恤刑意?!保?]當然,王安石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律令考試的內(nèi)容也終被取消。從總體上看,宋代,尤其是王安石變法期間,則是科考選官與法律內(nèi)容相結合的蜜月期,也是新科明法的全盛期。選拔官吏要注重其對法律的了解,考察其法律的素養(yǎng),并通過科舉考試以強化這一觀念,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元朝統(tǒng)治者規(guī)定科舉考試的科目和內(nèi)容,“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等都不用,止存留詔誥章表,專立德行明經(jīng)科;明經(jīng)內(nèi),‘四書、‘五經(jīng)以程氏、朱晦庵注解為主。”[8]其目的在于提倡經(jīng)學,以改變“天下習儒者少,而由刀筆吏得官者多”的局面,所以,在元代不僅明法科被廢,而且唐代對應試者試“判”,宋代試之以“律”的做法也均被取消。蒙元政權不僅終結了明法科等諸科,而且由其開創(chuàng)的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經(jīng)義取士制度,更加劇了科舉考試中的偏科現(xiàn)象。

        明清兩代,科舉制的“偏科”取士達到了頂峰。明代的科目,“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保?]清代的“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其命題、考試、錄取“悉仍明舊稱也”。[10]雖謂“科”舉,但在諸科中,惟以進士為獨尊,尤其在明代后期及整個清代,進士壟斷了幾乎所有高級官職,據(jù)《明史?選舉志》記載,“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由進士選”。元代即已取消的明法科,明清時期也未恢復。明清時期已不是“偏科”,只能說是單科選士了。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的原初意義雖在于設“科”舉士,意在選拔任用具有各種專長的人才,然而,從隋唐開其端時,科舉就已呈現(xiàn)出明顯的“偏科”情形,明經(jīng)尤其是進士科對士人的吸引,是其他諸科無法望其項背的;隨著科舉制度在后世的發(fā)展和完善,這種偏科情形不僅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嚴重,終至于出現(xiàn)進士科一科獨重的局面。明法科雖在宋代有過一時之盛,但即使在其最輝煌的時候,也并未獲得人們真正的青睞;元明清三代時期,則在以儒家經(jīng)義為主要考試內(nèi)容的一攬子選官制度中,明法科最終難逃被廢的命運,而需要有專業(yè)法律知識才能完成其工作的司法官吏的銓選,也終于凐沒在經(jīng)學性理之中。這種分科但又偏科的科舉取士制度,不僅沒有使各種治國之才脫穎而出,反而成為以經(jīng)義等教條鉗制和扼殺人才的桎梏,這可能也是創(chuàng)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二、科舉“偏科”與明法科式微的原因

        科舉“偏科”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既有官府選士時的直接的導向作用,也有古代社會倡導賢能治國、精英統(tǒng)治而非專家行政的政治文化背景,在這樣的大前提下,隨著德主刑輔觀念的滲透及法律的日益儒家化,也自然導致了進士科高歌猛進、專門選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的式微及最終被廢的結局。

        從上文對科舉發(fā)展史上“偏科”現(xiàn)象的梳理中,我們已能隱約看出其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官府選士任官時對進士、明經(jīng)科等及第士人的毫不掩飾的重用,這種官府有意識的導引,其結果必然造成士人有意識的追逐。唐代科舉考試雖然設有十幾個科目,但唯獨進士科的競爭最為激烈,士人對其趨之若鶩,原因就在于“進士出身位及人臣者所在多有”,同時進士科確實“拔取了許多著名的才學之士”。[11]雖然同樣是參加科考,不過由于進士科出身者日益成為中高層官員的主流,士人的選擇和取舍自然也會日益趨重于此。官府的偏科取士,必然會導致士人的偏科應試。到了北宋時期,雖有提高明法科地位及任官和晉升中“加試”法律內(nèi)容的舉措,但進士科對讀書人的吸引力絲毫未減,這與朝廷錄取人數(shù)的比例有關。據(jù)史料記載,北宋共取進士18 546名,而諸科只有12 348名,這樣的錄取比例,再加上進士科出身者所任官職的高層次,迫使士人在進行必要的利益權衡后,其取舍當會更偏重于獲利更為豐厚的進士科。而古代“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人治特點,也決定了在范仲淹、王安石變法失敗后,沒有了皇權的支撐,新科明法的式微也就勢所必然。在元代,即便是處于古代科舉制發(fā)展的相對中落的時期,進士仍受到官府的器重,而為避免“由刀筆吏得官者多”的情況,則干脆廢掉了明法科,使其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明清時的進士獨尊,也與官府在任官過程中的引導有關,因為到明中葉以后,“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的模式已經(jīng)固定化,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的覆亡。在中國古代,“為知識而知識”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讀書人更直接的目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所以功名背后的權位、聲望、榮譽及財富,是人們的關切的重心,而進士科既然提供的權位和聲望更高、榮譽和財富更優(yōu)越,那么“偏科”士風的形成也就很自然了。

        如果說科舉偏科的現(xiàn)象直接緣于官府有意識的導引的話,那么儒家思想中賢能治國、精英統(tǒng)治的觀念,則構成了影響科舉考試中偏重進士科的深層次的文化背景。我們知道,儒家是典型的人治論者,孔子強調(diào)“為政在人”,孟子則直接提出了“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主張,其邏輯運思的方式,就是認為只要有仁人、賢能之士主政,定會產(chǎn)生上行下效的政治效應,達到官吏身正而令行的目的,只要依靠官吏的德行,治國平天下即可“運之掌上”,至于為官者的行政智慧和專業(yè)技能,則考慮甚少。因此,古代的職官構成中,雖也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的分劃,但各種官吏之間的資格要求并無太大區(qū)別,而且不惟如此,“我國傳統(tǒng)社會無所謂立法、行政、司法權力之劃分,政府解決糾紛、懲罰犯罪的職能不過是其對于整個社會事務進行統(tǒng)治的一部分內(nèi)容而已?!保?2]無論是從事財政、稅收等經(jīng)濟管理,還是負責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不管是興修水利、工程營造,還是斷獄理訟、分配權利義務,都只求從事者品行高潔、堪稱賢能即可,而有關治國平天下的細節(jié)、技術等則無關緊要,用黃仁宇先生的話說,就是“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13]無法實行“數(shù)目字上的管理”。在此政治文化背景下,當一個人的賢能德行這些“主觀”東西無法考評的時候,就只能借助于科舉考試中應試者對儒家經(jīng)典的了解和掌握的測試,而進士科正是一種考核標準與考核內(nèi)容的“量化”或“客觀化”。因此,注重專業(yè)技能測評的諸科被逐漸淡化,蘊涵品行考核的進士科日益趨重,則成為這種大環(huán)境的必然產(chǎn)物。

        通過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吏,在日常公務中要執(zhí)行很重要的司法職能,但在選拔過程中偏重進士科、弱化甚至最終廢除了明法科的做法,卻并未引起歷代統(tǒng)治者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的過分擔憂,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從漢以來確立的“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有關,認為治國中應以教化為主要手段,以法律制裁為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又與古代法律本身的特點有關。因為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法律的儒家化即已開始,不僅在成文法典中逐漸滲入禮的內(nèi)容,而且在司法審判的實踐中也開始直接引用儒家的經(jīng)義作為判決的依據(jù),董仲舒的《春秋》決獄,正式開啟了司法活動儒家化的先河。從此以后,以儒家思想有系統(tǒng)地修改法律,并由儒生來注釋法律,以倫理學說議決案件,就成為中華法系發(fā)展的主脈。[14]法律的儒家化,“是儒家所倡導的禮的精神和有時是禮的具體規(guī)范,被直接寫入法典,與法律融合于一。”[15]曹魏時的“八議”入律,晉律中確定的“準五服以制罪”原則,北齊律中根據(jù)三綱五常確立的“重罪十條”,直至唐律的“一準乎禮”,最終完成了禮律的全面融合。從唐宋以降,儒家思想成為立法、司法的指導原則,法律只不過是封建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條文化。違禮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儒家的學說和經(jīng)義也以法律為后盾而得以傳播。在儒家思想的法律化過程中,科舉制起了不可或缺的連結與強化作用。因為從隋唐興起并在宋元明清時日臻完備的科舉制,其實質就是一種“以考察對于儒家知識和觀念的了解作為選擇標準的選官制度”。[16]在承平時代,科舉考試是人們進入上流社會的正途,而考試內(nèi)容雖時有變化,但儒家的學說經(jīng)義則始終貫穿其中,所以對儒學的了解,幾乎成為人們改變現(xiàn)有生活方式的唯一途徑。為官之后,盡管有大部分工作是處理專業(yè)性極強的法律事務,然而,由于斷獄理訟也以實踐儒家的信條為依歸,所以人們并不認為在科舉考試和官吏的任用方面存在激烈的沖突。科舉中的“偏科”恰恰使法律的儒家化得到落實,同時也是明法科日漸式微并最終被廢,卻沒有引起社會不安的根本原因。

        三、科舉“偏科”對古代司法的影響

        上文的分析雖然可以解釋科舉偏科與明法科式微的原因,但法律畢竟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作用的范圍,“法者,蓋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也?!狈墒侨藗兊男袨橐?guī)范,是判斷是非曲直、罪與非罪的尺度,而儒家經(jīng)義更關注人們的道德層面,顯然,經(jīng)義不能代替法律,經(jīng)書也不能直接作為法典。然而,由于科舉制主要以士人掌握儒家學說和經(jīng)義的程度為入仕標準,忽略人們對律典的掌握,這就必然對中國古代司法實踐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首先,科舉的“偏科”取士,加劇了司法實踐中以儒家經(jīng)義代替法律的傾向。歷代統(tǒng)治者雖然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時要嚴格依法審斷,嚴禁“不直”(入人罪)或“縱囚”(出人罪),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需要援引比附時,還必須“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似乎可以得出結論,認為古代法官們辦案時是嚴格依照律例條文進行的。其實不然,在司法實踐中,司法官吏經(jīng)常會撇開法律而徑直依據(jù)情理或其他非成文法淵源進行判決。因為人們相信,如果依著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審判方法,只能解決個別糾紛,而按照儒家倫理親情大義審斷,則可以起到敦化風俗的作用,“那些受到稱道、傳至后世以為楷模者往往正是這種參酌情理而非僅僅依據(jù)法律條文的司法判決。”[17]執(zhí)法原情,人們不僅不以為忤,反而認為天經(jīng)地義。造成此種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與我國古代對官吏角色的定位和選官的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習慣于把作為朝廷命官的州縣官稱為父母官,他們集行政與司法職能于一身,不僅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還要擔負教化百姓的責任,即使在斷獄理訟的過程中,也應當以“正名分,厚風俗為主”。所以只要懂得人倫大義,就可以做一個受民眾愛戴的清官廉吏??婆e選官的方式,使儒家的經(jīng)義與倫理學說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強化。由于科舉制嚴重的“偏科”取士,使人們在為官前后,所接受的訓練都是儒家的經(jīng)典,對法律則從未將其作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加以學習和研究,甚至把法律視為等而下之的東西。在法律判決的理由中,法律條文的引用成為例外,而在倫理方面對當事人的說教和訓誡卻成常例。另外,由于科舉考試曾以詩賦為內(nèi)容或要求作試帖詩,所以必使士人在文采、用典、對仗、節(jié)奏等方面下工夫。這樣就使古代司法判決或判詞極具文學色彩而欠法理的分析和闡釋,因此我們經(jīng)常會在文學作品中讀到一些優(yōu)美的判詞,比如《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就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18]

        這類判詞雖然引經(jīng)據(jù)典,文詞華美,卻不利于對法律規(guī)則和法律概念的闡述。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本身的禮法合流特點,經(jīng)由科舉選官制中偏重進士科的強化,使古代司法實踐中加劇了以儒家經(jīng)義取代法律的傾向,司法僅被作為維護禮治秩序和實現(xiàn)官府行政管理職能的工具??梢哉f,科舉的偏科取士是儒家思想法律化過程中起中堅作用的制度性力量。

        其次,科舉“偏科”是導致官員法律素質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國古代從宋代開始,在地方上即由知縣親自坐堂問案,不過此時尚有佐貳官可以“受接民訟”。明代知府設推官,知州設判官,布政使設理問,各省派有巡按專司審判事務。[19]到了清代,司法審判完全由地方各級長官親自負責,從勘察現(xiàn)場、檢驗尸傷、指揮偵察到受理呈詞、審訊口供、作出判決,均由正印官處理。“作為一縣之長,縣令在執(zhí)行其司法功能時,他是萬能的,既是案情調(diào)查員,又是檢察官、被告辯護人,還是法官和陪審員?!保?0]除了這些與司法有關的職責外,地方官還要承擔各種繁雜的事務性工作。而擔當如此重任的官吏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法律教育和法律訓練。此種局面的形成,與科舉選官中的偏科選仕不無關系?!暗胤叫姓鞴?,尤其州縣親民之官,在科舉盛行時代,皆以制藝帖括取士,士不經(jīng)科舉,即無從進身。當未仕之時,士之所務,類只制藝帖括,而于管理人民之政治多未究心,至于國家之法律,更無從探討,一旦身膺民社,日與民人接觸,即日與法律為緣,即未習于平時,自難應付于臨事。”[21]科舉的“偏科”取士直接影響了士人學風,人們崇經(jīng)輕法,竟日潛心于義理性命、考據(jù)訓詁,不屑于研習法律,以律學為“小道”,視法吏為鄙職。清代的法律教育中,官學中唯一與法律有關的教材是《御制律學淵源》,學生在書本上接觸不到法律,在實踐中也沒有任何這樣的機會。入仕之后,官吏不重實務,不懂法律,有的甚至連《大清律例》都從未讀過?!八哉f官員法律素質先天不足應歸咎于以八股制藝取士的科舉制度。” [22]20不懂法、不知法的人卻要被委以司法的責任,必然會造成司法的腐敗與黑暗,所以有清一代州縣長官胡亂審理案件,借繁冗的律例弄法愚民,憑賄賂的多少出入人罪,以致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錯案。而科舉制的“導向”,是造成古代尤其是清代地方官員法律素質低下的重要原因。

        最后,科舉選官的“偏科”現(xiàn)象,造成了清代由刑名幕友把持司法的局面。在清代,由于地方官法律素質普遍低下,行政審判任務又極繁重,致使在司法實踐中不得不主要依靠刑名幕友來維持局面。清代的刑名幕友專責獄訟,協(xié)理司法,其主要任務有“擬批呈詞”、“酌定審期,傳集兩造和人證”、“幕后參與庭訊”、“制作司法公文”及“審核駁詰案件”。[22]41-72完全可以說他們是沒有官職的職業(yè)司法官。一方面,科舉制度使?jié)M清政府的正常運作必須依靠刑名幕友,另一方面,刑名幕友的職業(yè)也為科舉落第者提供了一條出路??婆e制作為一種競爭激烈的選拔性考試,能夠走過這座獨木橋,登上“龍門”者畢竟是少數(shù),而“名落孫山”則更可能是他們數(shù)年寒窗苦讀的必然結果。清代科舉考試競爭的激烈程度更甚,對于絕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考取功名是猶如上天攬月的事情,而現(xiàn)實的生計問題又必須解決,讀書人缺乏其他的謀生手段和技能,于是習幕、入幕就成為一個等而下之的選擇。“恰恰幕業(yè)使讀書人學有所用,既能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又能滿足其身在官場的虛榮心,同時還有比較豐厚的束修可以維持家庭的生活。”[22]125前面我們雖然討論過,古代法律的儒家化特色使官吏只要對倫理經(jīng)義有足夠的了解,就可以在審斷中作出大致不差的裁判,然而,畢竟每一場訴訟、每一個案件的判決都必須依據(jù)法律或成例作出,而這些律例又是大多數(shù)州縣官所不熟悉的,這就迫使州縣官在審理判決中必須聽取刑名幕友這些法律“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當然,刑名幕友并不直接作出判決,在州縣官和他的幕友之間也存在著分工,他們依照法定的和習慣的程序在司法活動中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一般來講,州縣官主持庭審、決定緝捕、審訊罪嫌、宣布判決、決定和實施刑罰、主持驗尸及其他調(diào)查;幕友閱覽法律資料案卷、起草官批,準備案情摘要、擬寫上呈報告并給州縣官提出法律上的建議。”州縣官僅僅關注與司法程序和審判有關的法律及他經(jīng)常適用的部分法律,幾乎不得不完全依賴幕友以履行司法職責。 [23]這就為刑名幕友擅取和操縱司法審判事務提供了方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幕友深文周納、嚴刑峻法、陷害無辜的事情屢有發(fā)生,而幕風的敗壞則加重了吏治和司法的腐敗。這一切的發(fā)生,都與科舉選官中的偏科現(xiàn)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四、余論

        歷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以平等競爭的機制和分科舉人的最初設計,使門第不高的普通士人可以憑自己的真才實學通過考試以躋身仕途,參加到各級政府之中,也使政府可以有效地籠絡讀書人,為朝廷選拔各類人才,科舉制度的這一積極作用是不容抹殺的。不過,從司法的角度看,由于科舉選仕一直以來存在的“偏科”傾向,加劇了司法對行政的依附,在古代中國長期不能形成獨立的職業(yè)法律人團體,致使治國理事之才匱乏,斷獄理訟之官不懂律法,幕友胥吏上下其手,冤獄叢生。在晚清新政時期,科舉制度終因其種種弊端而遭致人們的質疑,在改革的聲浪中,廢除科舉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科舉選官制雖有明顯的弊病,但與曾經(jīng)存在過的察舉征辟等制度相比,它又以其客觀公正的特征,成為了弊端最少也最受人們認可的制度??婆e制度廢除一百年來,歷經(jīng)各種類型政權對各種選官方法的試驗,我們最終發(fā)現(xiàn),通過考試選拔文官依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今,每年舉行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使大批學有專長的人進入政府,擔當起處理日常政務的責任。伴隨著現(xiàn)代行政與司法的分離,也使司法從業(yè)人員的選拔從行政序列中剝離出來,科舉制的“偏科”正可作用于當今的司法考試上,只是我們已不再“偏重于”高蹈的玄虛的道德說教,而是更偏重于實實在在的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考核。這種與古代科舉制反向的“偏科”,正是打造一支恪守法律職業(yè)倫理、深諳法治精髓、熟悉法律業(yè)務的高素質的法官隊伍的關鍵所在,而這也是每年的司法考試正日益成為法律人的“掄才大典”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祖慧,龔延明.科舉制定義再商榷[J].歷史研究,2003(6):31-44.

        [2] 陸游.老學庵筆記[M].(五). 北京:中華書局, 1979.

        [3] 王定保. 唐摭言[M]. (一). 北京: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4] 曾鞏.元豐類稿[M]. (四九). 四部叢刊本.

        [5] 續(xù)資治通鑒[M]. (46). 宋仁宗慶歷四年.

        [6]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 (266). 北京:中華書局,1980.

        [7] 宋史?選舉志[M].

        [8] 宋濂等: 元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6.

        [9] 明史[M]. (七十), 選舉志(二).

        [10] 清史稿[M]. (一○六), 選舉志(一).

        [11] 劉海峰.“寒門弟子”與中唐科舉[C]//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303.

        [12] 賀衛(wèi)方.論司法的非行政化和非官僚化[M]//司法的理念與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06.

        [13]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245.

        [14] 瞿同祖.中國法律之儒家化[C]//瞿同祖法學論著集.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61-382.

        [15] D?布迪,C?莫里斯.中華帝國的法律[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21.

        [16] 干春松.科舉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體[EB/OL].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kjzdslhzdhrjdjt.htm

        [17] 賀衛(wèi)方.中國古典司法判決的風格與精神[M]//司法的理念與制度.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89.

        [18] 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M].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12-16.

        [19] 明史[M]. (75), 職官志四.

        [20] G.羅茲曼.中國的現(xiàn)代化[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127.

        [21] 陳天錫.清代幕賓中刑名錢谷及本人業(yè)此經(jīng)過[J].中央圖書館集刊(特刊),1968(11).

        [22]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M].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3] 瞿同祖.清代地方司法[C]//瞿同祖法學論著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460-462.

        猜你喜歡
        偏科科舉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紅樓夢學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52
        孩子偏科怎么辦
        中華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40
        偏科
        小小花錢看科舉
        藝術品鑒(2017年5期)2018-01-31 02:06:37
        偏科
        偏科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態(tài)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科舉干祿與語文辭書編纂
        閱江學刊(2015年5期)2015-06-22 11:05:21
        人妻熟女妇av北条麻记三级| 久久成人影院精品777|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涩涩国产在线不卡无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 精品亚洲成a人7777在线观看|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费软| 日本女同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ⅴ永久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熟女精品—区二区蜜臀|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亚色中文字幕剧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 国产熟妇搡bbbb搡bb七区|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 成人无码无遮挡很H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后入又长又硬| 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极品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无奈的跪趴翘起|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男女肉粗暴进来120秒动态图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天堂精品人妻一卡二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三区| 777米奇色狠狠俺去啦|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观看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