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萍 蘇 丹
兒童對疾病或住院的了解、反應和應付的方法都因各方面的壓力來源及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兒童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如兒童因生病住院對他是個挫折,心理上的變化與其本身、父母、家庭及護理人員均有密切關系?,F(xiàn)將患兒心理護理中的溝通體會報告如下。
1 住院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恐懼 恐懼的原因有:陌生的環(huán)境及人,在兒童眼中醫(yī)院是最不安全和最恐懼的場所,他的日常生活方式被破壞;軀體疾病本身產(chǎn)生的不適;各種醫(yī)療護理操作和醫(yī)療用具(如聽診器、注射器、壓舌板、各種管路等)隨時使用,使其無安全感。
1.2 依賴心理增強,行為控制能力減弱 患兒住院后,由于軀體疾病的影響,導致精神體力不佳,加之家長看到孩子生病后給予加倍的關懷照顧,引起患兒依賴心理增強,造成患兒的行為退縮,情感脆弱,表現(xiàn)為易激動,激惹性增高,稍不遂意就亂發(fā)脾氣,甚至頂嘴、說臟話、打人踢人,年齡較小的孩子以哭或喊叫的方式表現(xiàn),不肯離開父母單獨玩耍。
1.3 焦慮 包括做惡夢、睡不著、神經(jīng)過敏、對自己的身體很關心。
2 溝通的方式
可分為語言式、非語言式及抽象式。①語言式的溝通即使用語言表達,以微笑、呻吟或喊叫的方式發(fā)音;②非語言式的溝通又稱為身體語言,包括表達者的姿態(tài)、動作、臉部表情、姿勢改變以及反應等;③抽象式的溝通則以游戲標志、照片、欣賞能力、衣著的選擇等形式表達。
3 與患兒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語氣耐心溫柔 聲音平靜且不急促地輕聲細語,若護理人員的音調提高會使他們退縮甚至大哭。嬰幼兒護理操作前可通過擁抱、撫摸來解除患兒因病情、恐懼造成的皮膚饑餓感。
語言簡捷明了 盡可能使用形象化語言、鼓勵性語言,配合各階段語言發(fā)展的特點,以兒童能懂的程度來說話。如你想讓患兒配合輸液操作時,可以告訴他“打針能讓你快快好病,你把手放好,阿姨輕輕給你扎,就一點點疼,你只要咬咬牙,數(shù)一、二、三就好了”,經(jīng)過幾次適應患兒就能很好配合輸液了。經(jīng)常夸贊患兒“啊,你今天真乖,你很勇敢,你是最棒的”?!翱?,小明是自己伸手給阿姨打針的,一點都不哭”。學齡前期患兒大多數(shù)經(jīng)過獎勵法、示范法均能配合治療。
改善病房環(huán)境 如張貼兒童圖畫,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玩具,改變床被及服裝的顏色,播放卡通影片,時間允許的話可主動和患兒一起做游戲,增加患兒的信任。如讓患兒當護士給布娃娃、父母打“針”,通過角色互換聯(lián)想,讓患兒體會到要積極配合護士治療,打針、搽藥、霧化是幫助他們恢復健康,而不是處罰。
對年齡較大兒童,治療和護理前要給予解釋,根據(jù)兒童能理解的程度,提供有關疾病及住院資料,尊重其看法,保護其隱私,可與其討論健康狀況及住院感受。
4 小結
護理人員要取得患兒的信任,必須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各年齡段兒童心理特點,利用各種溝通方式給予患兒適當指導,同時還要加強與患兒家長的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幫助家長了解住院兒童的身心反映,對患兒的不快樂、恐懼、心理苦悶和創(chuàng)傷做廣泛的努力,使患兒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完善護理。
參考文獻
[1] 陳百合.最新兒科護理學.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2] 謝立新.兒童心理護理的語言溝通技巧.齊魯護理雜志 2006,12(8):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