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敏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以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F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屢見不鮮。它新穎生動,感染力強,不但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而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全過程,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新穎、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優(yōu)化課堂結構,改革舊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學習效率。然而,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及時克服,不僅不會提高教學效率,還有可能影響到語文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
存在的問題
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忽視傳統(tǒng)教學手段部分領導和教師認為,新課改每一節(jié)課如果沒有用到多媒體網絡,或者只用幾分鐘的計算機,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課,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好課”的認識。事實上,多媒體網絡也是信息技術一部分,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過信息化達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技術應用得好壞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當,在于質而不在于量。
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關注課件,忽視整體教學過程很多教師認為要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課件,花大量的時間在課件制作上。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力和教學過程全部局限在課件上,鼠標、鍵盤不斷按動,眼睛盯著屏幕,口中念著課件上的內容。而學生則盯著不斷變化的屏幕,把它當成傳授知識的老師。這種夸大課件作用,降低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式,勢必讓教師和學生淪為計算機和多媒體的奴隸。
過多的多媒體展示,教學中心發(fā)生偏移在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在課上從頭至尾都使用多媒體,而對其他常規(guī)媒體不屑一顧。在某些公開課上,一些教師甚至純粹以多媒體代替黑板與掛圖和實驗,其追求現代化的意思固然不錯,但過多的多媒體展示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原則
在教育教學中,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應該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與原則,不能只管表面形式,而忽略實質性的問題。教師在選擇和使用媒體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選擇與使用媒體要考慮教育教學的需要任何媒體都有優(yōu)點與缺點,沒有任何一個媒體是萬能的媒體。教師在選擇與使用的過程中,要清楚地看到媒體的優(yōu)點和缺點,同時應該選擇那種能發(fā)揮最好效果的媒體;在需要使用媒體的時候才去使用媒體,并不是說任何時候、任何場所都必須使用媒體。
要根據學習對象的學習特點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圖畫、動畫、聲頻、視頻等教學媒體生動具體、直觀形象,具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的功能。通過信息技術,用多種媒體呈現學習材料,可以使學習過程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動機。但是,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階段,切不可因為濫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喪失思維能力的訓練機會。
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閱讀文本,傾聽對話,感悟思想,體會情感,揣摩表達,積累語言,表達運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一切教學手段都是服從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兩者關系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主體,信息技術是為優(yōu)化教學服務的。小學語文教學通過多媒體調動學生的感官多方面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上來。
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運用信息技術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施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為目的的。因此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
要注意多種媒體使用的綜合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盡可能把音與像、動與靜、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提供多種感知材料,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與運用能力。信息技術只是多種媒體的一部分,語文教學中,黑板、粉筆、實物、紙質的掛圖和圖片等傳統(tǒng)媒體,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術媒體應與傳統(tǒng)媒體有機結合,整合使用,以充分發(fā)揮媒體促進教學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巨鹿縣何寨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