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薇
2008年12月20日至21日,第二屆全國“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學術(shù)研討會在漳州師范學院逸夫樓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這次會議由漳州師范學院主辦、中文系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十多所高校的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到會參加研討。會議開幕式由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yè)學科帶頭人、國內(nèi)知名的先秦文學研究專家湯漳平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們圍繞“出土文獻能否改寫文學史和學術(shù)史”、“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的關(guān)系”這兩個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山東大學鄭杰文教授認為,出土文獻對文學的作用有三:1.可以作為文學的補充研究對象,2.有助于對文學作品的校對,3.能使我們更深刻地解釋、闡釋文學作品。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方銘教授從文獻學的角度出發(fā),對《左傳》中的敘事方式進行了闡釋,認為《左傳》不是純史學著作,而是屬于文學著作。福建師范大學郭丹教授,對上海博物館整理的戰(zhàn)國楚簡《孔子詩論》的理論內(nèi)涵提出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從孔孟的《詩》學思想和漢儒的《詩》學思想的比較中論《孔子詩論》的《詩》學思想;二是論《孔子詩論》中的情志關(guān)系;三是在與孔孟說《詩》的比較中論《孔子詩論》。山東大學蔡得貴教授,通過對《莊子》感悟,提出文化的起源應是多源的(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等),文化教育是多元化的,文化的交流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動力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院陸永品教授,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究,對老子其人其事提出以下觀點:太史聃、老來子是為虛,而孔子向老子問“禮”中的老子才是真實的老子。(采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