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雪峰
【摘要】 目的 尋求一種理想的去除翼狀胬肉的手術方法,減少復發(fā)率。方法 將近3年來在遼寧省盤錦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36例翼狀胬肉患者隨機地分成兩組,第1組采用單純切除法,第2組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方法。結果 術后觀察1年,第1組復發(fā)率為32.35%,第2組復發(fā)率為4.41%。結論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是一種效果好,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的治療翼狀胬肉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系由于結膜長期暴露在陽光、風塵、煙霧等刺激下,瞼裂部球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發(fā)生變性、肥厚、增生,形成囊腔向角膜內(nèi)發(fā)展,破壞角膜上皮及前彈力層而形成。導致美容缺陷、眼部刺激癥狀、甚至引起角膜散光,嚴重后影響視力。翼狀胬肉的治療主要通過手術,但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復發(fā)率較高,約30%~50%[1]。因其術后的高復發(fā)率使得該病在治療上很棘手,本院分別采用單純切除法及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法治療136例原發(fā)性翼狀胬肉,取得很好療效,并做以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選自我院2004~2006年間就診并手術的翼狀胬肉患者136例,術后復發(fā)時間2個月~3年。其中男72例,女64例,年齡32~75歲,平均56.7歲。
1.2 方法 隨機將356例患者分成兩組,第1組為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組:先用2%利多卡因注入翼狀胬肉體部結膜下,沿翼狀胬肉上、下緣剪開球結膜,鈍性分離球結膜與翼狀胬肉組織及翼狀胬肉與鞏膜組織,于半月皺襞外約1 mm處剪斷翼狀胬肉組織,提起翼狀胬肉頭部,用圓刀片將翼狀胬肉頭部自角膜剝離下來,充分刮除角鞏膜緣變性組織,用止血球燒灼角鞏膜緣變性血管,平整結膜用10-0尼龍線縫合固定于角膜緣外3~4 mm淺層鞏膜上,結膜下注射慶大2萬u,氟美松3 mg,包扎。
第2組為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手術均在顯微鏡下進行,胬肉體部結膜下浸潤麻醉,距頸部2 mm處剪開球結膜,認真分離結膜下的胬肉組織纖維,越無殘留越好,鼻側分離至淚阜,上、下分離適當超過胬肉組織少許。用刀片于胬肉頭部外0.5 mm處切開,類似剝離青光眼鞏膜瓣樣剝除胬肉頭部。鼻側至淚阜剪除游離胬肉組織,充分刮除鞏膜表面殘留的胬肉纖維,充分止血。于術眼的顳上、顳下均可球結膜下浸潤麻醉,取結膜瓣,大小于胬肉組織缺損區(qū)相當。重點是要充分分離結膜下的筋膜組織,結膜瓣的分離要越過角膜緣內(nèi)2 mm,且完整,無破損,以保證足夠數(shù)量的角膜緣干細胞。剪取結膜瓣,“緣對緣”整齊縫合固定。結膜下注射慶大2萬u,氟美松3 mg,加壓包扎。
2 結果
術后兩組患者因結膜纖維縫線刺激均有異物感,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組移植片不同程度充血、水腫,8~10 d拆除結膜縫線后充血減輕。角膜創(chuàng)面10~15 d完全修復,角膜表面逐漸恢復透明,刺激癥狀消失。移植片取材處術后2~3 d新生上皮覆蓋。兩組術后隨訪1年,復發(fā)時間及復發(fā)率比較見表1。
3 討論
翼狀胬肉是常見的眼表疾病,可引起異物感、眼干、屈光不正等諸多病癥。病因不清,手術方法不一而定,然而高復發(fā)率令眼科醫(yī)生頭痛,近年權威研究顯示角膜緣干細胞丟失在胬肉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根據(jù)角膜緣干細胞理論,角膜緣上皮來源于角膜緣干細胞,角膜緣干細胞具有細胞更新和組織再生能力,局部受損或功能低下時可影響結膜的轉(zhuǎn)向分化而發(fā)生異常。在正常生理條件下,角膜緣的增殖壓力抑制結膜上皮的細胞長入,并防止角膜緣部的結膜血管入侵。角膜緣的功能低下或缺失,可使角膜上皮增殖能力喪失,結膜上皮長入和新生血管形成而導致翼狀胬肉形成[2]。
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不但能為病變區(qū)角膜緣提供健康的上皮來源,使角膜恢復正常透明性,而且還為病變區(qū)結膜和鞏膜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細胞,角膜緣干細胞在局部和角膜上皮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在翼狀胬肉手術切除后,將帶角膜緣上皮組織的球結膜游離植片,移植到翼狀胬肉切除部位,植片迅速增殖覆蓋病變區(qū)鞏膜緣及角膜上皮卻損區(qū)。殖片成活的干細胞行使自身功能,逆轉(zhuǎn)基底細胞異常代謝,阻斷了蛋白質(zhì)向氨基酸降解過程,從而避免和消除了玻璃樣變性和彈力纖維變性,預防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從而有效的阻止異常結膜源生組織增生,防止翼狀胬肉復發(fā)。
總之,自體角膜緣干細移植術確是一種有效的減少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的理想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雨生.翼狀胬肉的治療及其并發(fā)癥.國外醫(yī)學?眼科分冊,1994,18(2):116.
[2] 李松峰,李超.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現(xiàn)狀.臨床眼科雜志,2000,8(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