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燦
所謂情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所認識的或所操作的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和體驗。它可以使人對某一事物的注意、感知、思維都產生明顯的傾向性,促使智能更好地發(fā)揮。積極的情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動力,提高學習效果。因而,在教學中應切實注重學生的情感激發(fā)。
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就要全面了解、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感因素。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設計好導語,使學生身臨其境
導語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起紐帶作用,不容忽視。如果用好導語,就可以打開學生的情感之門,使學生很快進入狀態(tài)。如在講授《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一課時,教師用如下導入語:“同學們,你們在成長過程中有過哪些挫折,遭遇?那么,你是怎么面對的?父母持什么態(tài)度?”一連串的設問可喚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欲把那一段不為人知之事講出。這樣,既喚起了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又激起了表現(xiàn)欲。
二、體味朗讀,營造感情氣氛
朗讀是漢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朗讀課文,才能體味作品的內容及情感,領悟課文主旨。
教師在示范朗讀時,要感情充沛,口齒清楚,停頓適當,語調自然,表情達意,要做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盡快使學生進入文章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教師在認真泛讀的基礎上,更要精心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多次朗讀,反復感受形象生動的語言,才能把握住文章的內容,領悟語言的意境和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意圖。因此,教師應抓住表達主旨的結構層次,先質疑,后互動,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情景調動,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
一般來說,青少年時期學生思想比較單純,易沖動,學生的情感勝于理智,對事物的認識不穩(wěn)定,易激動,易冷淡。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在這一時期的情感變化特點,采用他們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因素,使他們樂于接受和學習。例如,根據(jù)學生愛表現(xiàn)自己和模仿力強的特點,在講《渡河少年》時,讓學生邊讀邊表演渡河少年的表情變化。有些學生加上肢體語言,把少年形象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令人捧腹大笑。在愉悅的學習中,學生感悟到了渡河少年倔強的性格特點。
共鳴點是作者在作品中為了表達其主旨而運用的最具表現(xiàn)力的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教師在講這節(jié)課時必須抓住課文內容和學生情感共鳴點,因為它是學生理解內容,感知作者情感,把握意圖進行交流的橋梁。雖然是同一篇文章,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它們會對不同的內容產生共鳴。只要這些內容對學生個體有所影響,有所啟發(fā),能引起學生的情感投入。就可以作為情感教學的切入口,如《精彩極了,糟糕透了》一文中,父母的不同評價,使學生分為兩大陣營,各抒己見,互不相讓;最后,在老師的調解下,學生達成了共鳴,體會到了偉大的父愛和母愛。
四、 設置問題,激活學生的情感
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可以說都以問為中心進行著,又以答結束。問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打開知識之門的鑰匙。只有巧設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思考,才能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漢語文教學中要能巧借文章內容設置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中的人物感情,如《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中“他的臉上呈現(xiàn)悲劇之色,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fā),蓋在他的臉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這是有些矛盾的句子,臉上又有愁苦,又有力量,頭發(fā)像火一樣蓬勃,好像從未梳過——通過設疑引發(fā)學生探求思考熱情,學生結合上文所講到他的遭遇,找出了其答案,學生窺視到了貝多芬堅韌無比的生的意志,會對他的形象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
總之,漢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它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