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風
湖北詩人閻志的最新詩集《明天的詩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已經問世,這本詩集收錄的是詩人近年乃至近幾個月,刊發(fā)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的詩篇。詩集分15輯,以“明天的詩篇”、“城市的和解”、“詩歌地理”、 “汶川九章”、“走過冬季”、“逃離”、“遠方”、“人物”、“塵土”、 “自白”、“寓言”、“誰在歌唱”、“夜晚的詩篇”、“愛的十四行”以及“今天”為題,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折射了詩人思考的火花。這些詩,有的是閻志對人生存價值的本真性追問,如《遺忘》《老去》等等,有的則表達了對地震災區(qū)人民的深切慰問,如《以父親的名義》《廢墟下已經沒有一絲氣息》,有的是對被格式化了的城市生活的審美觀照,如《酒吧》《和解》,而十二首“愛的十四行”則唱出了詩人對愛的詠嘆??梢哉f,《明天的詩篇》是詩人近年詩歌創(chuàng)作實績的集中展示,也是詩人近年對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新的探索的文本呈現。從收在詩集里的詩可以看出,詩人對詩歌藝術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在詩歌語言的運用、詩歌意象的創(chuàng)造諸方面,均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對當下生活的詩意觀照,對重大題材的激情抒寫,對現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焦慮與質疑,在閻志的詩中尤有生動的表現。整部詩集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對城市生活的現代審視。盡管詩集里有一輯題名為“城市的和解”,但收在其它小輯里的詩,也處處透露出詩人對城市生活方式的質疑,以及對城市生活被日益格式化的擔憂,甚至在詩人眷戀鄉(xiāng)村生活的詩行里,也不經意流露出對城市生活價值的懷疑與諷刺。詩人敏銳地發(fā)現,在都市生活中人不知不覺地被異化,“天空中沒有云彩/夜晚也沒有星星/二十歲前的記憶不屬于這里/在霓虹燈閃亮之前/我找不到剛才的自己”(《城市》)。在都市生活的人,時時都在變換著社會角色,一會兒是理智的商人,一會兒是酒吧買醉者,一會兒是道德的宣傳員,一會兒是真善美的踐踏者,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迅速轉化,最終讓人不知道自己是誰。顯然,詩人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價值重建懷著一種焦慮與不安,而這種焦慮與不安正是詩人對當下人們精神生活狀態(tài)的關注和警醒。詩集的最后一輯叫“今天”,這首帶有濃厚敘事成分的長詩,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主體,寫的是“我”由一個小鎮(zhèn)進入大都市打拼,以“我”繁忙而單調的一天工作為抒寫對象,“我”與都市生活,與都市人的價值訴求的格格不入,而都市也沒有接納“我”的準備與意圖,我不能不感嘆,“城市對于我們的去向,一無所知/在一個一個的深夜零點/你們不能了解別人的焦慮/就像我們不能了解城市的焦慮”。最后,“我”選擇了逃避,想逃回“深夜十二點安安靜靜的小鎮(zhèn)”,然而,“那個小鎮(zhèn)正在變成一個礦區(qū)”。這種“無處可去”的焦慮,幾乎構成了詩人一個時期詩歌寫作的底色,成為詩人與世界對話的重要方式。
題材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詩人對現代生活的認識深度,意味著詩人對語言表達可能達到的邊界的警覺。詩靠語言而生存,而現代哲學對語言的發(fā)掘,又讓詩人在進行語言的各種試驗中,表達出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思索。實際上,都市生活的非成熟性,體現于其流動性過于強大,這種流動性,不僅體現于流行文化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沖擊,更大程度上體現于價值觀的變化,這種變化,使人們來不及細細體會生活的真味,便不得不被迫改變。這是不利于詩性生長的生活方式,是缺乏浪漫情懷的格式化生存。收集在《明天的詩篇》中的詩,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對城市生活本質充滿了質疑。當然。這也是詩人探尋答案的詩性追問!詩集有一輯題為“城市的和解”,既體現了詩人對現代都市文明的詩性感知,也體現了詩人對現代都市生活的價值評判。我們沒有理由把這里的“和解”理解為“妥協”,沒有理由把這里的“和解”理解為既有價值的“自我的放棄”。這里的“和解”在精神實質上,是一種“理解”,是一種“感知”,在詩性表達上,還有一種反諷的意味。很明顯,詩人在試圖尋找現代都市生活詩意的生存方式,試圖找到新的價值體系的生長點,試圖在現代都市找到人性化的浪漫情懷。
之所以用“與城市和解”作為我的論題,不僅是因為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抒寫,占據著《明天的詩篇》很大的分量,同時從閻志詩歌寫作的整體路數看,對現代都市生活的詩性觀照,是他的新嘗試與寫作冒險。如此集中筆墨寫都市,在閻志詩歌中并不多見,這是否預示著閻志詩歌創(chuàng)作的某種變化?詩人對城市題材的深度介入,意味著詩人抒情主體的某種轉變,也為我們研究詩歌走向提供了新鮮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