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中國巴馬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盆地和云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世界五大長壽鄉(xiāng)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環(huán)境的賜予。巴馬屬于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20000個,被稱為“天然氧吧”。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y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后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 106歲的黃媽能還背著小孫子,她耳聰目明,現在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中國和田
新疆和田于田縣的拉依蘇村是我國境內的另一個世界長壽之鄉(xiāng)。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并且還有3戶“長壽家庭”。
在“長壽家庭”肉孜·買買提家,肉孜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朗,還能干簡單的農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鐘頭的活。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馕,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據肉孜的大兒媳婦介紹,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馕。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里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么大病,只是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馕,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馕。
在拉依蘇, 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的老伴已經80歲。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另外,他和老伴從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
在格魯吉亞的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20000人。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tài)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樂觀的心態(tài),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在格魯吉亞的長壽鄉(xiāng)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魯吉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英國醫(y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實地考查,發(fā)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罕薩人喜歡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椹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于人體健康,另外,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藥,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yǎng);三是罕薩人多以務農為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爾比爾卡班巴
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fā)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茖W家認為,這主要歸功于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wěn)定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