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兵
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來說,文學和科學應該是成長過程里面非常重要的兩只翅膀。國內(nèi)的少兒圖書市場,文學類一直是獨領(lǐng)風騷,而科學普及這一翼比較柔弱,在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得不到出版者的重視和讀者的認可。
科普圖書艱難前行
回顧歷史,從一百年前就有人一直在呼吁科普圖書推廣工作。1902年的時候梁啟超做《新小說》,他列了十種小說,其中有一種就是科學小說。也是同一年,魯迅翻譯凡爾納的小說,前言里面寫得很清楚,就是科技非常有用,但中國人一讀起來就瞌睡。所以魯迅先生想從科幻小說引進入手,使讀者閱讀時既不瞌睡,又把科技知識學了。
時間過去了100年,時至今日,科學普及工作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我們?nèi)匀贿€沒有解決科學普及圖書的策劃推廣工作。前些年科技部專門組織五十個院士寫了一套科普書,結(jié)果書出來后沒人買,基本上是失敗了。
知識的單向灌輸依舊是大量科普讀物的最常用手段。我國的科普讀物大多還在遵循“灌輸論”,居高臨下,讓讀者處在被動的位置,是典型的“要我讀”,而不是“我要讀”。 一些自然科學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科普讀物缺乏人文情懷,而一些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又缺乏科學精神。
以科普圖書拓寬兒童視野
在前不久召開的“科普讀物與兒童成長五人談”座談會上,著名兒童作家張之路告訴筆者,只有把科學變成可見的、文學化的、形象化的生活,并把這部分東西拿到孩子面前,才是中國推廣科普要走的一條道路。比如說拿一個啤酒瓶,里面放上水,這邊讓陽光射進來,啤酒瓶子后邊是白墻,你會看到一個非常清晰的倒影坐在白墻上,非常直觀,非常簡單,這就是科學、生活。當一個人接受了科學以后,他的智慧、視野就會加強,就會擴大。
“看到中國的孩子只知道學習語文、數(shù)學、英文,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得直不起腰,我的心都在顫抖,或者是難過?!焙k鄠髅絼?chuàng)始人、總經(jīng)理夏順華如是說。他說,今年元月份看到媒體報道,教育改革規(guī)劃可能2009年年中出臺,溫家寶親自擔任領(lǐng)導小組組長,感到無限地興奮,一定要就中國孩子的教育廣度給溫總理寫一封信,我們不能再只是語文、數(shù)學和英文了。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中小學管理研究所所長吳巖教授認為“一套好的科普圖書,無論是對素質(zhì)教育還是應試教育都非常具有適用性。”他告訴筆者,從應試教育來說,要提高學生成績,就應該符合今天的學習觀,現(xiàn)在的最新觀點認為,學習是在一種多元的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所以為什么要合作學習?學習就是建構(gòu),而建構(gòu)的過程就是要有更多方向的資料,才能更好地把它建構(gòu)起來。如果使用一套豐富的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圖書去建構(gòu)孩子的知識結(jié)構(gòu),就比那種單一地每天念課本強多了。
學習源于好奇心
《十萬個為什么》自20世紀60年代推出,暢銷不衰,發(fā)行量總計600萬套(8000萬冊),現(xiàn)在每年仍有10萬套的發(fā)行量,可以說養(yǎng)育了幾代人。但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一個是它的覆蓋面相對小,另外它的形式比較單一,與讀者互動不夠。
夏順華一直在尋覓一套網(wǎng)絡時代下更適合我國少年兒童閱讀的大型科普叢書,《什么是什么》進入他的視線?!妒裁词鞘裁础穮矔呀?jīng)被翻譯成30種語言,遍及45個國家,僅德育版就已經(jīng)售出了5000萬冊。“學習源于好奇心”是德國Tessloff出版社創(chuàng)辦者Raganr Tessloff在《什么是什么》創(chuàng)始之初,所提出的一個編輯理念。這個理念在當時是具有相當超前的意義,并始終貫徹和體現(xiàn)在《什么是什么》的每一個產(chǎn)品中。夏順華開始追蹤這套圖書,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最終以實力和誠意獲得德國人的認可。
海豚傳媒策劃總監(jiān)徐魯認為,《什么是什么》有大量的非常漂亮的圖畫,它里面有很多科學家給小讀者的一些提問,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后用非常有趣的方式來回答,讀來能讓小朋友更喜歡。
《什么是什么》的市場表現(xiàn)會如何,筆者會持續(xù)關(guān)注,如果這個在德國家喻戶曉的品牌科普叢書能夠在中國暢銷,讓在應試教育中拼搏的孩子能夠獲得閱讀的樂趣,也不失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