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元江 陳浩彬 朱曉紅
〔摘要〕積極心理學現(xiàn)代架構形成了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社會制度為支撐點的研究模塊,幸福感理論研究為現(xiàn)代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與技術。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目標上,關注幸福感,在心理健康測評中,測量幸福感,在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中,提升幸福感,從而推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評估;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1-0010-03
馬丁·塞里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催化心理學從只關注于修復生命中的問題到同時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質(zhì)?!狈e極心理學一經(jīng)引入我國,即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引起極大反響。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歷經(jīng)碰撞與交融,得以脫穎而出,已經(jīng)成為備受關注并且正在對當代心理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理論思潮,越來越引人注目?!艾F(xiàn)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斷變革它的本性和存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關注人類心靈世界的一種復雜系統(tǒng),是關心人類心理生活的一種現(xiàn)代理念,是關照人類現(xiàn)代人性的一種新型教育,是關懷人類精神生命的一種崇高事業(yè)。幸福感研究體現(xiàn)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服務人類、提高生活質(zhì)量這一根本宗旨,重視幸福感、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和重點。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關注幸福感
幸福感研究者認為,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病理模型,該詞起源于古希臘詞“pathos”,意為遭受痛苦或一種喚起同情的情緒,把健康看成是沒有殘疾、疾病和過早的死亡;第二種是健康模型,它起源于單詞“salus”,意為有益或健康。有益模型把健康看作是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人類力量和機能的積極狀態(tài)的展現(xiàn)(Strumpfer,1995);第三種是幸福感模型,它起源于古代單詞“hale”,意為完滿和力量。受病理模型范式的影響,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研究與評定強調(diào)從負面而不是從正面來界定與研究心理健康,主要關注心理疾病的矯正和心理問題的去除,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態(tài),而不是研究健康狀態(tài)。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與行動,目標就是培養(yǎng)能夠創(chuàng)造幸福、擁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與心理、人格與社會性相互融合、轉化和提升。努力創(chuàng)造幸福資源、正確面對幸福資源、充分享用幸福資源,使人勇于承受生活的負擔和壓力,提高克服痛苦的能力,使人心胸開闊,對未來充滿信心,鼓舞人運用智慧,調(diào)動潛能,去享受成功的歡愉,去感受人際關系的親密與真誠?!皼]有幸福感產(chǎn)生并積淀于個體精神世界中,沒有幸福感出現(xiàn)并持續(xù)在教育過程中,其教育便不是健全的教育,此類教育便必然制造出病態(tài)和畸形的人?!保ㄖ煨÷?, 1999)幸福不僅僅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還有對生命的理解與領悟,是對人生價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對美好生活的感覺和衡量將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涵,將不斷開拓新的教育視野,從而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與價值。
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一種感受幸福、體驗幸福、追求幸福的教育。(1)感受幸福。表現(xiàn)為人對幸福的知覺與審視,弗洛姆指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強度、思想及生產(chǎn)性的提高相關聯(lián);不幸則與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關聯(lián)”。感受幸福就是使學生形成察知幸福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地體驗幸福、追求幸福;(2)體驗幸福。幸福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心理體驗,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愉悅,產(chǎn)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因此,教育過程應成為體驗幸福的過程,這種心態(tài)相伴的是一種幸福感,心理的愉悅。(3)追求幸福。教育之于人生發(fā)展的作用不在于認知和說教,而是一種精神的陶冶、人格生命的養(yǎng)成,它的宗旨是讓每一位受教育者珍視自己的人生、珍視自己的精神追求,生活得有情趣、有意義、有價值,通過內(nèi)心的感悟達成心靈的建構,并從中體驗幸福,激發(fā)對幸福的追求。
從幸福感研究的視角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關注全體學生心理的內(nèi)在力量和積極方面,注重幫助學生獲取幸福,將有利于改變?nèi)藗儗π睦斫】到逃膫鹘y(tǒng)看法,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全新的定位。
二、在心理健康評估中:測查幸福感
幸福感指標,是描述心理狀況良好的指標,是基于個人對生活的感受、態(tài)度和評價而建立的指標,它是通過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滿意程度的測量而獲得的,能深刻地反映心理素質(zhì)的綜合狀態(tài),為反映心理健康水平打開了通道,是解釋和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標。幸福感研究倡導二維的評價模式,既要診斷心理疾病,關注負性情緒,同時也要了解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關注正性情緒,即積極心理健康的評價模式。
積極心理健康(PMH)的評價模式包括個體沒有心理疾病或者具有良好的健康目標,以及心理疾病的預防工作。當幸福感的內(nèi)涵擴大、不同幸福感的研究出現(xiàn)整合后,PMH基本上體現(xiàn)為不同的幸福感內(nèi)容。具體說來,幸福感研究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既類似于層級關系,又類似于遞進關系的三大子領域,共同構建了現(xiàn)代心理健康的積極評價模式:
第一,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1)幸福與快樂;(2)興趣:使人主動探索世界,追求新經(jīng)驗;(3)滿意感:使人享受過去與現(xiàn)在。
第二,積極的心理機能。(1)自我接納:對于自我具有肯定的態(tài)度,接納自我的不同方面,對過去感覺積極;(2)個人成長: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和潛能實現(xiàn)的感覺,對新經(jīng)驗開放,不斷地感覺到知識和效率;(3)生活目標:生活中有目標和方向感,現(xiàn)在和過去的生活都是有意義的,生活有確定的目標、信念;(4)環(huán)境控制:感覺到有能力管理復雜的環(huán)境,選擇或創(chuàng)造適合個人的環(huán)境,善于承擔生活中的責任;(5)積極人際關系:具有溫暖的、安全的、真誠的、持久的人際關系,能與他人和睦相處;(6)機能自主:自我決定,能獨立地、內(nèi)在地調(diào)節(jié)行為,能抵制社會壓力對思維和行動的影響,用個人的標準來評價自我。
第三,積極的社會功能。(1)社會接受: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2)社會實現(xiàn):相信社會是積極的,關心社會,相信社會具有積極成長的潛能;(3)社會認同:相信奉獻社會是有價值的,團體活動是有意義的;(4)社會和諧:將社會看成理智的、有邏輯的、可預測的;(5)社會整合:歸屬于某一社會團體,與團體分享生活,將團體看作是幸福的來源。
三、在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中:提升幸福感
培養(yǎng)幸福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目標,同時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訓練中,通過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三種幸福感的水平,進而順利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一)主觀幸福感:增加積極的情感體驗
1.關注愉快體驗。經(jīng)常體驗愉快情感的個人更能夠感覺自我能力、自我決定和自我人際關系等,這些感覺又會使他們將來更有可能接近更多新穎和有趣的體驗,會產(chǎn)生“螺旋式上升的情感體驗”。提升這些積極體驗,一條有效的途徑是嘗試享受這些體驗(即有意識地關注愉快),并通過回憶或故事講述等方式進行積極情感的再體驗等。此外,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xiàn)在和樂觀地面對將來;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對人的許多心理現(xiàn)象包括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和體味,都能激發(fā)個體的愉快體驗。
2.增加積極事件。正如Diener(1999)等指出,主觀幸福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情感比消極情感更多的基礎上。他們也指出,積極情感的出現(xiàn)頻率比其強度更重要。因此,應盡可能地尋找機會體驗愉快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具體可以通過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積極體驗的次數(shù),或提高活動的多樣性或日常活動中愉快的總量等來達到。
3.避免適應。Watson (2002)指出,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生活事件,如果它們是由于適應的原因而產(chǎn)生,那么即使它們對情緒和幸福感產(chǎn)生了戲劇性和直接的影響,它們對積極情感的整體水平產(chǎn)生的影響也很少是長期的。主觀幸福感的最大影響不是來自于個體最終適應的一些主要生活事件,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中對積極情感的頻繁體驗。因此,理想的日?;顒討摪ǎ鹤兓?、新穎、挑戰(zhàn),并且對個體具有個人意義。
4.主動參與。Watson (2002)報告說強調(diào)行為的變化比強調(diào)思維的變化更有效。他還進一步指出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是情緒提升的兩種最有力的活動形式。因此,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活動都是積極情緒提升的最有力的活動形式,此外,休閑娛樂也能夠成為提高積極情感和愉快感的一個重要方式。
5.發(fā)展其他資源。積極的社會關系和樂觀是同積極情感明顯相關的兩種資源。另外,Ryan和Deci(2001)的勝任能力 (competence)、自我效能、自我覺察 ( self -awareness)、真實性 ( authenticity) 、自主性 (autonomy)等都是提高主觀幸福感的重要資源。其他策略,如日常生活中追求有意義的個人目標;對各種情感和正常情感波動的監(jiān)控 (monitoring)、接受 (accepting)和適應 (accommodating);保持忙碌,花更多時間交際,發(fā)展積極的思維,用保持人格健康的方式工作、放松等,所有這些策略都有可能使人獲得較高的主觀幸福感。
(二)心理幸福感:發(fā)揮積極的人格特性
1.利他行為。Lyubomirsky提出利他或善意的行為,如探訪親人,幫助他人,給他人寫封感謝信等都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快樂感。心理學家認為對他人友善,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都會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干,從而帶來強烈的歸屬感,贏得微笑、贊賞和善意的回報,產(chǎn)生快樂和勝任的內(nèi)心體驗。
2.積極關系。心理學家認為重視社會交往、人際關系、社會支持對獲得快樂是非常重要的。最快樂的人身邊總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最重要的是,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從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
3.人格展現(xiàn)。Waterman (1993)認為人格展現(xiàn)是實現(xiàn)心理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人格展現(xiàn)在活動中產(chǎn)生,這些活動包括:(1)要求熱情參與;(2)通過發(fā)展個人的技能與才干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潛能;(3)同自我的生活目標一致;(4)提供和諧、滿足和成就感。
4.自我決定。Ryan和Deci(2001)認為人類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即能力、自主性和關系,對這三種需要的滿足可以產(chǎn)生心理幸福感。他們還指出,這些需要的充分發(fā)展對心理成長(如內(nèi)部動機)、完整性(integrity)(如文化的內(nèi)化和同化)、幸福感(如生活滿意感和心理健康),以及對活力(vitality)和自我和諧(self-congruence)的體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積極品質(zhì)。擁有積極品質(zhì)的人其積極樂觀的情緒會激發(fā)他的適應力、熱情和堅毅精神。積極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種美德:智慧、勇氣、愛、公正、自我節(jié)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當人們了解了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長處以后,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運用它們,這樣就能經(jīng)常地經(jīng)歷到“心流體驗”,心理學的“心流理論”認為:當人們投入到一項活動中,且活動難度與其能力相匹配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幸福流”的感覺,類似于馬斯洛的“高峰體驗” 。
(三)社會幸福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1.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Seligman (2002)建議個體需要擁有機會為他人、社區(qū)和社會作出貢獻,在這些過程中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和體驗到社會幸福感。通過自我決定和娛樂活動,能夠為個體提供一些“制造意義”(meaning making)的機會。而社會服務和娛樂參與提供了發(fā)現(xiàn)力量和能力的環(huán)境,也提供了個體為他人服務的環(huán)境。志愿行為、指導(mentoring)和創(chuàng)造活動都是對社會作出貢獻的途徑,而且都是娛樂參與的有價值的形式。
2.積極融入社會群體。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的幸福是個體幸福的來源之一。集體威望和集體榮譽會給人帶來一種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積極體驗,從而對他們產(chǎn)生吸引;當然,若集體所發(fā)起的各種活動能夠與人的諸多興趣相結合,也會對他們產(chǎn)生吸引力。為此,心理學家提出以下見解:一是盡可能保持群體的穩(wěn)定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集體氛圍,使個體自愿逗留在群體中的時間延長,從而保證群體積極、良好的凝聚力;二是滿足群體的成功需求,給群體安排或引導他們自己設計各種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從而激發(fā)這些群體的積極動機或導向,以獲得群體的成功;三是引導群體適應,就是通過活動、交流等形式,促使群體成員間進行動態(tài)的、相互的適應,從而獲得彼此之間的協(xié)調(diào)。
3.積極實現(xiàn)人生價值。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內(nèi)涵生命”和“超越生命”?!吧砩敝溉俗鳛樯矬w的存活;“內(nèi)涵生命”指人生的幸福程度,即單位時間里經(jīng)歷的事情越多,內(nèi)涵生命就越豐富,就等于延長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則是人對生理生命限囿的超越,即人尋找永恒與不朽的沖動與努力。因此,快樂的實現(xiàn),不能停留于生理上一時的快感,需要的是生命的不斷超越與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實現(xiàn),需要人的創(chuàng)造、奮斗和進步。創(chuàng)造和奮斗的人生是充實的、快樂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創(chuàng)造和奮斗的過程也是感受快樂的過程。這些追求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各種目標行動。
馬丁·塞里格曼認為,“積極的力量讓幸福可以永恒?!倍每鞓?、善于快樂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一種氣魄,積極心理就是獲得這一快樂的基礎、動力與保障。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重視幸福感,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人心理的發(fā)展,使個性豐富而舒展,使人格正直而強健,使人生幸福而美麗。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 “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 《教育與幸福-理論與實證研究》(DAA080081)課題成果)
參考文獻:
[1]黃濟,王策三.現(xiàn)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7.
[2]劉次林.幸福教育論 [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
[3]沈貴鵬.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學反思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54~60.
[4]劉仁剛,龔耀先.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量表的試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1999(2).
[5]張衛(wèi)東.應對量表(COPE)測評結構維度研究[J].心理學報,2001,33(1):55~6.
[6]譚和平.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編制研究[J].心理科學.
[7]Keyes C L M. Mental illness and/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73(3):539~548.
[8]劉翔平,曹新美.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9]苗元江,朱曉紅,龔繼峰.轉折中的心理學-積極心理學論略.萍鄉(xiāng)高專學報.2007(5):85~90.
[14]嚴標賓,鄭雪.幸福感研究對娛樂治療法的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0):123~128.
[15]陳浩彬,苗元江.積極人格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8,3(2):14~17.
[16]崔景貴.積極型心理教育:21世紀心理教育的主導范式.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22(5):17~20.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電郵miaoyuanjiang@yahoo.com.cn)
編輯/何 妍 終校/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