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東
(中國礦業(yè)大學 新聞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
新聞輿論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初探
陳 東
(中國礦業(yè)大學 新聞中心,江蘇 徐州 221116)
在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眾多因素中,新聞輿論在倡導和諧理念,促成和諧共識,保障輿情通達和信息暢通,倡導高尚道德,引領先進文化等方面具有獨特功用。校園媒體主導校園新聞輿論的形成,提升新聞輿論宣傳實效要發(fā)揮媒體聯(lián)合的強勢效應,還要增強新聞輿論的親和力、影響力、感染力和說服力,形成輿論合力,從而有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新聞輿論;和諧校園;功效
聚集在高校里的知識分子的政治素質(zhì)、知識結(jié)構(gòu)、文化素養(yǎng)、欣賞品位相對較高,思維活躍且敏銳,關(guān)心時事,關(guān)注新聞,對新聞輿論反映極其敏感。因而,相應的新聞輿論對他們的影響也特別顯著和深刻。這是新聞輿論能夠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前提條件。而校園環(huán)境里,和諧往往受制于信息的交流和輿論的引導。因為信息不對稱,缺乏有效溝通,或者是輿論的誤導容易引起不和諧。所以,營造“人和”的校園環(huán)境,需要發(fā)揮校園新聞的信息傳導和輿論的引導功能,增加信息交流,增強新聞輿論的正強化作用,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陸定一認為,新聞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新聞的傳播能夠形成輿論和引導輿論。輿論是公眾的意見與看法,也可以說是信息溝通后的一種共鳴。外國社會學家西艾弗萊在《社會團體的構(gòu)造與生命》中說:“人們至少通過新聞制造當天的輿論。作為輿論的制造者或創(chuàng)造輿論的手段,新聞不是第六種力量,而是第一種力量?!盵1]傳播學把新聞事實看作是表達意見的材料,同類事實數(shù)量的積累,是形成各種意見的基礎。同類事實傳播、積累的數(shù)量越大,也就越容易形成意見,進而影響人的心理、觀念和集體從眾行為的產(chǎn)生,最終形成輿論。新聞輿論,是通過新聞媒介所傳播的新聞信息而形成的輿論。本文特指校園新聞輿論,即通過包括校園新聞網(wǎng)、廣播、校報、電視等校園媒體所傳播的新聞而形成的輿論。
校園媒體主導校園新聞輿論的形成。新聞輿論形成的過程,包括新聞事件發(fā)生、輿論領袖發(fā)現(xiàn)、意見發(fā)生、事實與意見信息傳播、意見互動與整合以及輿論形成六個階段。校園新聞網(wǎng)、廣播、校報、電視等輿論工具共同構(gòu)成立體化、多層次的校園媒體傳播體系,及時而準確地報道校內(nèi)外新聞,公開事實,適時抓住正確性的意見,進行集中宣傳,讓正確的意見在校園中廣泛傳播,從而形成正面主導型輿論。
新聞促成輿論的形成,新聞輿論的功用備受關(guān)注。伏爾泰稱輿論是世界之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認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舍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近年來,在新聞輿論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研究中,有文獻將輿論比喻為“膠合劑、助推器和減壓閥”[2],或者是“黏合劑、傳通器”[3],形象地揭示了輿論的功用。本文從指導實踐的角度初步探索新聞輿論在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方面的功用。
(一)樹立和諧理念,構(gòu)建和諧校園愿景
校園新聞引導輿論,倡導和諧理念,在師生員工中形成共建和諧校園的共識,把建設和諧校園轉(zhuǎn)化為大家的共同理想,為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奠定思想基礎?!豆伯a(chǎn)黨宣言》在精神意識上將全世界無產(chǎn)者團結(jié)起來,建立了無產(chǎn)階級新國家。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是團結(jié)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力量。鄧小平指出:“怎樣才能團結(jié)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盵4]人心齊,泰山移。構(gòu)建和諧校園同樣需要師生員工共同努力,共同理想是維系校園和諧的精神紐帶,統(tǒng)一思想認識是校園凝心聚力的基礎,相同理念是激勵師生員工團結(jié)奮斗的精神支柱。而新聞輿論引導正是統(tǒng)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動員群眾的強有力工具。通過校園新聞輿論的引導,樹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共創(chuàng)和諧校園的共識。有了共識,才有愿景,才能激發(fā)自覺的行動,激發(fā)共創(chuàng)和諧校園的熱情。
(二)保障輿情通達,促成和諧校園輿論
因為和諧的校園要有和諧的信息交流,在統(tǒng)一思想的基礎上,還要保持信息暢通,輿情通達。高校管理不能僅有文件指令要求師生員工執(zhí)行。文件往往會被束之高閣,很難將科學的決策迅速轉(zhuǎn)化成師生員工的實際行動。此外,聽不到師生員工的呼聲,管理層也很難實現(xiàn)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所以,校園里一些不和諧問題的產(chǎn)生與缺乏溝通理解有關(guān)。而究其原因是由信息通道不暢引起的。
信息通暢是和諧的條件和保障。校園新聞媒體為學校行政管理與師生之間提供必要的溝通橋梁,是保證信息公開和暢通的有效渠道。一方面它將學校的決策及時傳送給師生員工,并且營造理解、擁護、貫徹和執(zhí)行決策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新聞輿論反映“民心”和“輿情”,讓“民聲”和“民怨”有表達和釋放的地方。此外,新聞輿論對決策者的行為起著監(jiān)督和規(guī)范的作用,可以促使決策者正確地運用手中的權(quán)力。通過新聞輿論引導使校園上下信息通暢,輿情通達,政令暢通,又使廣大師生各盡其言、各得其樂,減少猜疑和埋怨,促成校園輿論和諧,進而促進校園和諧。
(三)倡導高尚道德,營造和諧校園文明
和諧校園建設不僅要統(tǒng)一思想,輿情通達,其根本在于“人和”。和諧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濟,協(xié)調(diào)和睦。據(jù)此,和諧校園實際上是以“人和”為標志的有序發(fā)展的校園。建設和諧校園,關(guān)鍵是人際關(guān)系和諧。道德是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高尚的道德能夠凈化人的心靈,促進人們和睦相處。
道德教化要借助典型示范,典型示范要靠輿論宣傳。典型宣傳是新聞輿論的優(yōu)勢和強項。先進典型是社會進步的代表、精神道德的標桿、人們仿效的楷模。校園新聞輿論通過典型人物事跡的宣傳,暗示一種意見的正確性, 引導師生對同類事例達成廣泛的共性認識。李普曼認為:“公眾不是去讀新聞,而去讀新聞中所暗示的那種行動的方向?!崩蒙磉吶说南冗M事跡進行宣傳,更容易感動廣大師生的意向和情感,引起共鳴。在校園中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的良好輿論氛圍,讓典型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優(yōu)秀品質(zhì)在師生員工中生根、開花、結(jié)果,提升師生員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敬業(yè)樂群的道德風貌,需要發(fā)揮新聞輿論借助強大的精神道德力量,營造高尚文明的和諧校園環(huán)境。
(四)抵制低俗思想,培育和諧校園文化
和諧文明的校園環(huán)境中,還要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襲。有些報刊、網(wǎng)絡的新聞報道忽視反映先進文化[5],致使低俗文化充斥版面,奪人耳目。這些與先進文化不相協(xié)調(diào)的新聞報道,除滿足部分人的獵奇心理外,久之勢必會造成師生的思想混亂和畸形心理,甚至會使讀者產(chǎn)生對校園生活的不滿,對現(xiàn)實的怨恨,滿腹牢騷,形成負面輿論,引發(fā)校園不和諧。
和諧校園離不開先進文化,先進文化離不開輿論的傳播和引導。校園新聞輿論始終圍繞先進文化,報道積極向上、健康高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大學人文精神深入人心;營造和諧的輿論氛圍,促進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發(fā)展。“以文育人,風以化物”。營造尊重人、理解人、關(guān)心人、教育人、鼓舞人的風氣,崇尚科學、民主和文明,塑造以“人和”為內(nèi)核的價值體系,形成先進的文化氛圍,培育和諧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和諧校園需要和諧的新聞輿論,而新聞輿論首要是導向正確。這是提升新聞輿論宣傳實效的前提條件。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社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按照新聞規(guī)律對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用歷史的、辯證的、發(fā)展的觀點來分析,以實事求是的新聞報道,正確闡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真實地反映學校的聲音,從而實現(xiàn)對校園輿論積極引導。此外,增強新聞輿論宣傳實效還要增強新聞輿論的親和力、影響力,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發(fā)揮媒體聯(lián)合的強勢效應,形成輿論合力。
(一)堅持內(nèi)容“三貼近”和形式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增強新聞輿論親和力和吸引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要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社會新聞工作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相應的校園新聞要遵循貼近教學科研、貼近師生、貼近校園生活。校園新聞堅持“三貼近”原則,報道師生喜聞樂見的新聞熱點,以身邊人說身邊事,增加輿論親和力;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主動報道,先聲奪人,掌握輿論主動權(quán),占領輿論制高點,增強輿論的吸引力。當新聞事件剛發(fā)生,矛盾還在醞釀尚未聚集時,作為校園主導媒體還要“搶先一步,高看一眼,深入一層”,創(chuàng)新形式,有針對性地以發(fā)表消息、特寫、通訊或言論為載體圖文并茂地主動匯聚信息,形成正向輿論,增強影響力,并促使正向輿論發(fā)展為主流輿論,形成強勢,幫助師生釋疑解惑,辨明方向,讓新聞輿論起到穩(wěn)定民心、穩(wěn)定大局,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良好作用。
(二)堅持輿論監(jiān)督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統(tǒng)一,增強新聞輿論感染力和說服力
新聞輿論不僅要增強親和力和吸引力,還要通過輿論監(jiān)督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輿論監(jiān)督、新聞批評是將矛盾公開,有人據(jù)此認為,輿論監(jiān)督會引發(fā)不和諧。但是,從哲學意義上看,和諧是矛盾對立雙方的統(tǒng)一和平衡。片面強調(diào)正面引導,回避和掩蓋矛盾,最終只能導致矛盾的失衡。事實上,將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統(tǒng)一起來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不僅能增強新聞輿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提升輿論宣傳實效,而且能夠化解矛盾,促進和諧。列寧說過,“每個宣傳員和鼓動員的藝術(shù)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響自己的聽眾,盡可能對他們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容易領會,留下更鮮明更深刻的印象?!盵6]輿論監(jiān)督要著眼于和諧,化解矛盾,應堅持建設性輿論監(jiān)督和科學監(jiān)督。實行建設性監(jiān)督,要把輿論監(jiān)督的立足點放在解決問題,改進工作,化解矛盾上,做到與人為善,出于公心,服務大局;實行科學監(jiān)督,做到尊重規(guī)律,事實正確,全面客觀。
(三)發(fā)揮校園媒體聯(lián)合的強勢效應,形成新聞輿論合力
輿論在起始階段,往往意見不集中,既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在允許廣泛討論的基礎上,適時抓住帶有正確性的意見,進行集中宣傳,讓正確的意見廣泛傳播,從而形成主導型輿論。還要通過整合校園網(wǎng)、廣播、校報、電視臺、畫廊、櫥窗等校園新聞宣傳資源,不斷完善立體化、多層次的校園媒體傳播體系,才能形成新聞輿論合力。通過系列生動的時事報道和新聞言論,引導輿論,把握發(fā)散性輿論和主導性輿論,適時進行輿論激發(fā)。同時,關(guān)注對立輿論、反向輿論和附和輿論。通過駁斥對立輿論和反向輿論,增加對附和輿論的吸引力,增強主導輿論的影響力,從而激化對立輿論的轉(zhuǎn)化和附和輿論的合流,提升宣傳實效。
在實踐中,提升新聞輿論宣傳實效還受其他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將上述三方面綜合起來,發(fā)揮媒體聯(lián)合的強勢效應,增強新聞輿論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形成輿論合力,增加針對性,才能增強實效性。
《左傳》中說:“如樂之和,無所不諧?!焙椭C校園就像一篇樂章、一首歌,需要師生員工共同營造,需要社會、政府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需要人財物的投入。但不管在哪個層面上,新聞輿論引導無疑能起到強有力的發(fā)動、引導、組織和鼓舞作用。新聞輿論的宣傳過程也是教育過程,在于不斷提高師生對消極性輿論的鑒別能力和抵制能力,使校園輿論中的積極性因素得以崇尚和弘揚,而消極性因素受到貶抑、抵制。這樣通過新聞輿論的宣傳教育充分調(diào)動人作為和諧校園建設的內(nèi)在主體因素,才能促進和諧校園建設。
[1] 轉(zhuǎn)引:陳紅梅.構(gòu)建和諧校園:新聞輿論引導與監(jiān)督的藝術(shù)[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7(3):62.
[2] 劉佰賢.略論和諧輿論與和諧社會建設[J].學術(shù)論壇,2007(10):167-169.
[3] 陳文舉,夏泉.輿論引導與高校和諧校園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08(02):22.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5] 什么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
[6] 列寧.列寧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21.
EffectivenessofNewsPublicOpinionOnMaintainingHarmoniousCampus
CHEN D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chool News Center,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mong many factors i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campus,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has the unique function in advocating the concepts of harmony, promoting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harmony, ensuring the smooth transmiss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and information, advocating noble morality and leading the advanced culture. The campus media guide the form of news and public opinion at campus,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ted media, as well as to make the news public opinion affinitive, influential, appealing, convincing. Through this way, a cohesive force will be formed to advanc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campus effectively.
news public opinion; harmonious campus; effectiveness
2009 - 04 - 24
陳東(1970-),男,中國礦業(yè)大學新聞中心校報編輯部編輯。
G641
A
1009-105X(2009)04-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