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政 涂秋生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是根據中國所處時代與世界條件,以及中國自身的歷史和現實條件綜合決定的。這個目標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四位一體,最終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這個目標體系,就其內部的特征來說,是階段性、開放性與協調性的統(tǒng)一;就各目標之間的關系來說是“保民權”與“集民力”的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是符合時代要求的,因而獲得了“合乎邏輯的趕超”。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時代特征;趕超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A849.1;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6—0020一0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與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是最高目標與最低目標之間的關系。共產主義遠大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依據之一,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是建立在中國當前條件之上的,具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征。
根據十七大報告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從狀態(tài)上講,是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從建設的領域上看,是要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領域內進行“四位一體”的科學發(fā)展。這兩個提法是從不同的側面考察同一事物,本質上并無不同。
一、確定建設目標的依據
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實際上涉及兩個問題:第一,目前我們是什么,或者說我們的位置在哪里;第二,我們究竟能夠走多遠,以及為什么我們能走這么遠。
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涉及到縱橫兩個方面,構成了中國歷史方位的坐標。
在橫的方面,我們應當研究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是什么。對于時代主題的判斷,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都認為是戰(zhàn)爭與革命。后來時代主題發(fā)生變遷,但毛澤東和我們黨都沒有根本改變。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步認識到,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是有可能的。這種和平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國際政治和國際法的進步,大國力量的均勢,國際和平力量的增長等等。在這個相對和平的時期,發(fā)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在鄧小平看來,不僅是發(fā)展中國家需要發(fā)展,發(fā)達國家同樣需要發(fā)展;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發(fā)展是一個全球性的、關乎全人類命運的問題。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下,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強勢地位短時期是不能改變的。這樣的判斷,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橫坐標。
在縱的方面,我們應當研究中國的歷史情況和現實情況。中華文明是人類少有的延續(xù)了五千年而不曾斷絕的文明,因此當今中國就必然地從歷史上繼承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不論好壞,都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歷史基礎。中國自近代以來落后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屢次遭到列強的侵略和掠奪,因此留下了一個一窮二白的局面。經過新中國60年的艱苦努力,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尚未根本改變發(fā)展中國家的地位。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社會主義本身也處于幼年時期,其本質上的優(yōu)越性還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這樣的判斷,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縱坐標。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中國所處的橫坐標較高(即和平與發(fā)展的歷史機遇較好),而縱坐標則較低(即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較低)。因此必須利用縱坐標較高所提供的便利條件,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但是,較低的橫坐標不僅決定了我們能夠向前走的距離是有限的,而且也決定了我們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充滿了風險。在決定建設目標的時候必須慎重地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的具體情況與中國所處時代特征的“三結合”,實際上就準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討論具體的發(fā)展路徑問題。建國以后,由于頭七年的建設異乎尋常的順利,在黨內迅速滋生了一種盲目樂觀甚至是驕傲自滿的情緒,以為憑借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越性,中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最初是說十五年,后來說幾年——在主要工業(yè)品生產方面趕超英國,然后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樣的目標設定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即使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確定自己的發(fā)展目標的時候也還有一個不斷放低標準的過程。不是說趕超戰(zhàn)略就一定是錯的。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如果沒有一定的趕超,就永遠只能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問題在于,任何趕超,都意味著對常規(guī)經驗和邏輯的違反,因此就不能不要求非同尋常的方法和路徑。這種“合乎邏輯的趕超”,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趨成熟的今天,才變成了一種現實。
二、各建設目標的時代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合乎邏輯的趕超”,基本的原因是因為它設定了具有時代特征的趕超目標,因而合理的路徑就內在地包含于其中了。具體來說,這些時代特征包括建設目標的階段性、開放性和協調性,這些特征非常鮮明地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領域之中。階段性是在縱向上的特征,體現了中國自身的發(fā)展水平;開放性是在橫向上的特征,體現了中國所處的世界格局的發(fā)展水平;協調性就是在某種原則、某種領導力量的指引下把階段性與開放性融為一體。沒有階段性,開放性就會失去依據,中國就會在列強的壓力之下迷失自我;沒有開放性,階段性就會失去發(fā)展的動力而失于故步自封;沒有協調性,階段性與開放性就會矛盾重重,甚至嚴重錯位。
1、經濟領域——建設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首先,經濟建設目標的階段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經濟政策,是基于對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提出的。脫離了這個階段性的前提,盲目地照搬純粹的公有制、集中的計劃經濟、單一的行政方式等設想,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成功的。在前蘇聯和中國這樣的大國,還短期地出現過“聚集效應”的粗放增長,但在其他的小國則無不困難重重,即使像古巴這樣的“成功典范”,也不斷地出現生活必需品的短缺。所以中國的經濟政策必然回到與它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階段性目標上來。這個目標就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結合。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以后承認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性,然后極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其次,經濟建設目標的開放性。胡錦濤指出:“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yōu)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敝袊洕ㄔO以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為目標。在這樣的目標指引下,中國的經濟保持了對內對外全方位的開放性。不僅對發(fā)達國家開放,也對發(fā)展中國家開放;不但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也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一切經濟措施,包括私營經濟、國外資本、股份制、證券市場等等,中國都以宏大的氣魄給予了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對技術和管理的開放,不斷地進行
技術升級、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管理創(chuàng)新。
再次,經濟建設目標協調性。中國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不斷加強宏觀調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鄧小平講中國不會出現兩極分化,不會出現新的資產階級,不會沖擊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地位,依據都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F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底,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全局性的大衰退,即使在歷次金融危機中也能正常發(fā)展,就證明了我國經濟體系高度的協調性。
2、政治領域——建設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
首先,政治建設目標的階段性。在很長的社會主義時期,國家的消亡是不能設想的,常備軍、警察、監(jiān)獄、法庭等專政工具都必須加強。這同馬克思主義講的社會主義國家機器的自行消亡并不矛盾。因為現階段對抗性矛盾還繼續(xù)存在,且有局部激化的可能。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加強民主建設,但是我們所說的民主是人民民主,是人民的有序參與,是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當家作主。中國不能照搬任何外國的政治制度。中國的一切事情,關鍵在黨,因此必須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做到依法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中國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來實現當家作主。胡錦濤指出:“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深化。
其次,政治建設目標的開放性。在黨的建設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強調黨對新的社會階層保持開放,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入黨的資格,不是根據他財產的多少,而是根據他的思想政治狀況。我們黨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共產黨與各個民主黨派長期共存、相互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中國共產黨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與世界其他政黨的交往。我們提出并實踐了“一國兩制”的偉大創(chuàng)造。在臺灣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與中國國民黨展開黨際互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耙粐鴥芍啤钡闹鲝堈诘玫皆絹碓蕉嗯_灣人民的認同。
再次,政治建設目標的協調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但是當前黨的領導是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中的領導,因此必須大力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推動黨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這樣,黨的領導同加強法治、同人民群眾依法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就是協調的。
3、文化領域——建設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進文化
首先,文化領域建設目標的階段性。以往我們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最大不足,就是超越了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在思想教育上人為拔高、急于求成。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上,共產主義的思想文化可以作為思想文化的引領者,也可以作為精英分子的行為準則,但是如果把它變成所有人的行為準則,則有超越階段之嫌。硬要如此,輕則“高大全”,重則“假大空”,不能為普通人所信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文化應當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聚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每一個公民都應當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的。胡錦濤要求:“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p>
其次,文化領域建設目標的開放性。文化上的開放是一個民族自信和自立的表現。社會主義的文化不是任何人閉門造車的產物,而是開放的交工作用的產物。我們當前的文化,至少對三個方面是開放的: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開放的,例如“和而不同”思想就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是開放的,“老祖宗不能丟”;對西方思想文化的合理成分是開放的,例如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已經被中國企業(yè)廣泛接受。胡錦濤指出:“應當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p>
再次,文化領域建設目標的協調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文化目標并不是一個大雜燴,而是有著嚴謹的體系的,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容,吸收各個方面的精華成果,組成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內在結構是不能輕易改動的。黨的十二大即明確指出:一切文化建設當然也要在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之下發(fā)展;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戰(zhàn)略任務,要求“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于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4、社會領域——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全面小康
首先,社會領域建設目標的階段性。我國已經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已經進入了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帶動鄉(xiāng)村的發(fā)展階段。我國在城市的各項社會事業(yè)日益發(fā)展,公共服務的范圍日益擴大,開始覆蓋“三農”。我國取消了農業(yè)稅,提供對農村和農業(yè)的各項補貼,努力建設“新農合”和“新農保”,等等。社會建設是應該同我國的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
其次,社會領域建設目標的開放性。中國的社會建設思想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如《禮記》、《孟子》中就有大量的社會建設思想,世界各國社會建設實踐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汲取的養(yǎng)料。不斷汲取,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目標的不斷推進。從最初僅僅關注就業(yè)問題,到逐步建立城鎮(zhèn)社會保障,到逐步建立農村的初級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借鑒古代智慧、學習先進經驗,根據國家實力的發(fā)展和建設的需要,應不斷地拓展社會建設的內容,提高社會建設的水平。
再次,社會領域建設目標的協調性。我國的社會建設目標是同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所以中國的社會建設目標必然是廣覆蓋、低水平,統(tǒng)籌兼顧各方的利益要求。不切實際地要求建立高福利社會,孤軍突進,勢必不能成功。中國的社會建設目標也是同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協調的。例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也強調子女對于父母的贍養(yǎng)責任。
三、各目標之間關系的時代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但確定了具有時代特征的目標體系,更重要的是它同時確定了這些時代特征的實現路徑,即確定了各個建設目標之間的關系。
如何去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以前我們認為,既然我國已經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它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因此黨可以帶領全國人民主要依靠生產關系的力量,以躍進的速度、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實現國家的跨越式發(fā)展。這是一種左傾的主張。雖然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的看來是不成功的。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另一種主張,認為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超越了歷史階段,因此應當退回去,“補資本主義的課”,甚至
主張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全盤西化。這種主張,是不會被中國人民接受的。只有中國共產黨開辟的與“四項基本原則”結合起來的改革開放之路,才是正確的主張。
中國當前的發(fā)展道路,本身就是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具體來說,就是“保民權”和“集民力”的具體統(tǒng)一。所謂“保民權”,就是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拓展人民的各項社會政治權利。新中國建立60年來,中國人民的各項權利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所謂“集民力”,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適合于最迅速、最廣泛地集中全國人民的力量,去完成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不可想象的任務。鄧小平同志曾說:“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過去我們那種領導體制也有一些好處,決定問題快?!薄拔覀儗嵭械木褪侨嗣翊泶髸囊辉褐疲@最符合中國的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fā)達,避免很多牽扯?!笔聦嵣现袊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管理制度等,都有這個優(yōu)點。
分開來講,“保民權”與“集民力”都是不足為奇的。單就保民權來說,許多人可能認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例如北歐國家,日本,新加坡,對人民權利的保障也是十分有力的,因此不足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征。單就“集民力”來講,一些敵視社會主義制度的人甚至可以說,封建專制、法西斯體制豈不是更加適合于集中力量辦大事?
上述看法貌似理性,實際上是視野狹窄和思維單一的結果。
第一,中國的保民權是在中國積貧積弱后自主崛起,且列強仍主導世界的條件下實現的。假如不采用社會主義制度來實現跨越式的發(fā)展,中國只能夠在國際格局中扮演附庸的角色。當世界格局已經被若干大國所主宰的時候,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做其附庸,可能發(fā)展;相反,要想自主崛起,只會被視為舊格局的挑戰(zhàn)者,被視為一種“威脅”,被強行要求實行“西方民主”。因此,中國能在自主崛起的過程中“保民權”,殊不容易。從長期來看,社會主義中國將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更好地“保民權”。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民權”并不單純是經濟利益。通過一整套獨特的政治制度,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掌握了政治上的權利,而不是一部分“精英”掌握了國家管理的權力,然后由他們來賦予其他人權利。從這個角度上說,“保民權”與“集民力”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
第二,中國的“集民力”是基于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基礎上的集民力,是在人民自覺參與基礎上的集民力,同封建專制和法西斯主義的集民力是根本不同的。僅僅看到二者都有集民力的優(yōu)勢,就斷言二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一種膚淺的觀察,其思想淵源大約可以追溯到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中國強調民主集中制下民主與集中的統(tǒng)一性。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基于高度自覺甚至是自愿獻身的先進的政治組織。正是因為“民權”得到了保障,所以“民力”才可以被輕而易舉地集中起來。遠的且不說,像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同仇敵愾;汶川大地震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萬眾一心,這些都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于是就把中國看成一個“極權國家”。凡是可以不依賴西方方式進行民力動員的體制就是“極權體制”,這本身就是一種“極權思維”。
總而言之,看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確立中國的建設目標上的合理性,看清這些目標之間不同于西方的運作機制,我們就會更自覺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