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遠珍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
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生理發(fā)展的旺盛時期,天真活潑、好說好動、愛好廣泛、求知欲強、可塑性大。因此,為了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積極挖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快樂因素,采用相應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津津有味、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地學習知識,接受教育。
小學生易接受形象直觀的事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充分發(fā)揮教材中的插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積極運用卡片、模型、實物和多媒體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學漢語拼音時,可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并把字母的形狀、發(fā)音跟圖對照、比較,還可把畫面內容編成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記住字母。
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把音樂、表演、游戲、實驗等形式引進課堂,讓學生適當參與教學活動,使課堂動靜結合,活潑有趣。如復習鞏固生字、詞語時,可利用“找朋友”“對號入座”等游戲形式,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適時讓學生或放聲歌唱,或欣賞歌曲,或表演節(jié)目,從而使學生在活潑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受到教育。我在教授課文《坐井觀天》時,先讓學生用一張大紙卷成圓筒,再把通過圓筒看到的范圍跟不用圓筒看到的范圍進行比較,通過親自動手,直接觀察,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好勝心,進取心強的特點,教師可采用競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指導學生書寫“讀”字時,教師示范后,可通過兩組學生一人寫一個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合寫“讀”字,哪組寫得又規(guī)范又快,就奪得紅旗。參賽學生認真書寫,其他學生則充當觀眾和裁判的雙重角色,個個聚精會神,學得主動,記得牢同。另外“妙法記生字”“快快背誦課文”“比誰查字快”等小競賽,也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設計難度適當的練習,激發(fā)學生思維
心理學認為:只有那種既要花費一定精力,但又是力所能及的知識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表現(xiàn),享受到樂趣。
在課堂上,教師應循循善誘,給學生“自由”天地,鼓勵他們標新立異,講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如教《烏鴉喝水》一課,在講到“烏鴉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水”時,有個學生說:“書上說的‘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這種喝水辦法不好,因為這樣做太慢了,可以把瓶子斜放到石子上,這樣水就往瓶口斜,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這樣做又快又好?!庇袀€學生說:“烏鴉可以用石頭把瓶口打碎,然后喝水,因為烏鴉渾身長著羽毛,不用怕被傷到。”這些獨特的見解,突破了常規(guī)的禁錮,正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我——加以肯定。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探索,讓學生在講述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東西,以求得發(fā)展思維的求異性、靈活性。
三、課堂內外結合,強化學習效果
一是觀察自然。課堂教學往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小學生又缺乏實際生活中的多種體驗,這影響了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掌握和表達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到自然界中進行觀察、體驗,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學習知識。如教學《秋天到了》一課時,課前可先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觀察秋季田野里動植物有哪些特點,感受天氣的冷暖。課上學生就能結合觀察所得,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是說故事。小學生的口頭語言發(fā)展優(yōu)于書面語言,教師可讓學生在學習完故事后進行復述,然后讓其他學生評一評看誰說得繪聲繪色,還可以讓學生把故事說給父母聽。幫助學生從小養(yǎng)成聽說習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三是演課本劇。在學生講好故事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把故事演一演。在表演前教師可先組織學生討論一些表演的細節(jié)問題。如伙伴們來到河邊游泳,玩水的動作是怎樣的,大家慌了的時候表情如何,在河里摸東西的動作、表情怎樣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藝術充實,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表演,看誰演得真實感人,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表演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充分升華,從而真正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另外,關于家庭作業(yè)的布置,教師可根據學生愛看動畫片的特點,要求他們記住其巾的一兩句話,到學校后說給同學聽,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并逐步要求能復述故事內容。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周剪貼或自繪一幅圖畫,再看圖說寫。這類融看、聽、說、寫于一爐的作業(yè),學生可在輕松愉快的玩樂中便完成了,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方法對學生實施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愉快教學,寓知于樂,以趣激樂,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內動力,使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責編郝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