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汝思
數學的課堂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的創(chuàng)新是思維品質的最高層次,只有多種品質協(xié)調一致發(fā)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一、好的課堂導入,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現在的中學生活潑好動,根據專家結論,中小學一般只能保持20分鐘左右思想集中,這段時間內他們的聽課效果也最好,那么作為一節(jié)課的開場白——導入,設計得好,往往能起到一般的說理不能起到的作用。在新授課時給學生講授一些與課有關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數學趣題、數學游戲等),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一開始就精神飽滿,在急于釋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學習。
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先講一個故事:唐朝有一個叫楊損的官員準備提升一名下屬到較高的職位,下面的辦事人員物色了兩名候選人,但這兩名候選人在各方面的條件都旗鼓相當,難分高低,一時無法定下來。楊損就把兩名候選人叫到大廳上,出了一道數學題目,要他們當場計算,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林中散步,無意中聽到幾個盜賊在商量怎樣分偷來的布匹。他們說,若每人分6匹,就會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會差8匹,問:這里共有幾個盜賊?布匹總數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選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盜賊人數為13人,布匹總數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無話可說。你想知道他是怎樣快速解決的嗎?
二、改變舊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當前,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老師一味地在課堂上講,學生參與的比較少,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這種現象呢?我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遵循認識規(guī)律,把握教學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1.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可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課文內容逐句逐段領讀、解釋,對重要的教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復讀,并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標記。對于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意,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看書習慣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閱讀提綱,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啟發(fā),促使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彌補自己先前閱讀時的疏漏,從而進一步順應和同化知識,提高閱讀水平和層次,形成閱讀——討論——再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
2.思維能力的內在實質是分析、綜合、推理、應用能力,外在表現是思維的速度和質量
由于初中學生數學知識比較貧乏,抽象思維能力也較為薄弱,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還缺乏應有的基礎。因而只能將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滲透到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滲透的契機,重視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解決問題和規(guī)律的概括過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從而發(fā)展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獲取、發(fā)展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忽視或壓縮這些過程,一味灌輸知識的結論,就必然失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機。
數學是奇妙的,又是有趣的。在素質教育方興未艾的今天,愿更多的學生走出數學的困境,看到更美好的藍天。愿更多的教師,以“生”為本,當好“傳道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26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