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蘭
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心理潛能?怎么讓孩子的潛能在嬰幼兒時代得到全面、和諧而充分地開發(fā)?怎樣才能使自家的寶貝早日“成龍成鳳”?這是當今獨生子女家庭十分關注的問題。家長的高期望可以理解,但不能忽視的還應有高起點。因為早教不只是為孩子上小學做準備的學前教育,它是為一生做準備的人生奠基教育,這對人生和人才的影響正如數(shù)千年民間諺語所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怎樣理解“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三歲”與“七歲”,并非實指,而是虛指。孩子的性格特征在幼小的時候基本定型,雖在以后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一個人在幼小成長發(fā)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yè)、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所以,只有培養(yǎng)正常、健康的寶寶,才能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
常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泵耖g還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其實意思是一樣的。概括了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叭龤q看小”是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后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fā)展、心理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guī)則系統(tǒng)。
三歲到七歲被稱為幼兒期,又叫學前期。所謂“七歲看老”是指在七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因為孩子到七歲,他的思想、生活等很多方面已經初具雛型,他將帶著這些烙印前行。一個多方面發(fā)展良好的孩子,他將具有良好的品格,努力奮進;反之,一個某些方面很差的孩子,他必將帶著各種毛病歪歪斜斜地邁進,說不定途中還會摔倒或誤入歧途而不能自拔,這可不是個小問題。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我們知道幼稚期(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tài)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wěn)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
既然幼兒時期的教育如此重要,那么當父母的就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抓緊對教育孩子的有利和有限的時機,千方百計的教育好孩子,而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三歲——培養(yǎng)兒童性格的關鍵期
人的性格形成,既有先天的影響,又有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前者一般不超過35%,后者則是65%左右。人的觀念和習慣也是后天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
根據(jù)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fā)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測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jù)測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孩子們長到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與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28%的幼兒被認為“充滿自信”,因為他們小時候就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們依然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的40%的幼兒,當年就表現(xiàn)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這些人更易于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xiàn)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可見,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這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科學研究證明,寶寶一出生,腦重量400克,達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個月迅速發(fā)展為50%,1歲達66%,3歲達80%。俗話說“三歲定終身”,也就意味著:寶寶三歲的智力、體能、個性已經定型80%以上。而同時0~3歲還是運動、語言等能力發(fā)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時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參與下,完成有針對性的智能開發(fā)訓練,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有的父母會很自豪地說:“我完全盡到自己的責任了,我讓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我把孩子養(yǎng)的白白胖胖,他以后是什么樣子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边@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讓孩子健健康康、白白胖胖只是培養(yǎng)孩子身體素質的基本一面。但孩子不能光有一個好身體,孩子的智力、心理以及他積極的人生習慣也是父母、家長們培養(yǎng)的結果。3歲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很快,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關心,興趣很濃。3歲兒童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若是父母、老師和社會教育給予正確健全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其未來的發(fā)展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只有這些教育都到位了,孩子才能以健全、高尚的人格魅力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
七歲前——決定孩子的一生
教育家陶行知說:“凡人生說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這期間培養(yǎng)得好,以后只須順勢培養(yǎng)下去,自然成為社會優(yōu)良分子,倘使培養(yǎng)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tài)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里教育,需要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養(yǎng)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tài)度,真是事倍功半?!?/p>
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說七歲之前,孩子的身體、智力、心理,甚至影響他一生的生活習慣基本上都會在這一時期定形。而在這一時期,任何的閃失和缺陷,都將成為父母和孩子一生無以彌補的遺憾。所以,不管父母有多忙,甚至有一百個理由,都不要說什么“以后再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也不遲”。
在良好的教育條件下,6-7歲兒童的思維活動十分活躍。
赫茲的母親發(fā)現(xiàn)孩子小時候對詩文等文學方面的知識接受能力不強,但對數(shù)理方面的知識卻有深厚的興趣,接受能力也特別強。于是,她想到了赫茲的叔父,當時著名的電磁學家海因里?!?shù)婪颉ず掌?,希望兒子能多多跟叔叔學習知識,開發(fā)他在這方面的潛能。
母親開始經常帶赫茲去叔父家,讓他有機會接受叔父的影響和教育。經過幾次接觸,叔父發(fā)現(xiàn)了赫茲在數(shù)理方面的特殊才能,很樂意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來對赫茲進行系統(tǒng)的早期啟蒙教育。赫茲也非常喜歡叔父,對叔父的教誨也認真接受,知識方面長進很快,對數(shù)理科學的濃厚興趣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數(shù)理邏輯方法。成年后曾擔任卡爾魯厄大學和波恩大學物理學教授,赫茲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是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就如船航行在大海上需要燈塔一樣。孩子的生活也需要一個目標。為孩子尋找一個好的榜樣,他的各個方面就會朝這個榜樣看齊,這樣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目標。榜樣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在為孩子選擇榜樣時一定要慎重。
當然,我們教育孩子,就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這樣一個廣告:做媽媽的為自己的媽媽洗腳,做孩子的見了也學著為自己的媽媽洗腳;最后還加上一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孝順,孩子就孝順;父母不孝,孩子也不孝;父母勤快,孩子就勤快;而父母懶散,孩子也一定懶散。所以,想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做最好的榜樣,做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枯燥地傳授知識,而應該是激活腦神經細胞,拓寬腦神經網(wǎng)絡,開發(fā)大腦潛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愿。實際上大多數(shù)家長不可能按照心理書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我們如果順著孩子自然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去進行教育,就有希望養(yǎng)子成龍、培女成鳳。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話是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是誰說的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里蘊藏的育人道理,值得我們細細揣摩,讓良好的早教成就孩子的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