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Marcel Beurskens
我在北京有個同學,她在荷蘭留學時和我同班。我到北京的第二天,他們一家人邀請我到家里吃午飯。原本我打算再次搭乘地鐵前往,當然,這次要錯開高峰時間。但是好心的主人無論如何也不同意。據(jù)說搭乘地鐵到她家需要一個半小時,而且他們決不希望我再次忍受交通帶來的不便。這家的主人堅持開車來接我,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來接我的是一位和藹的中年男人,我想應該是我同學的長輩。開車的路上,他總是在按喇叭,幾乎5分鐘甚至更少的時間,他就要按一次。我們在道路上曲折地前行,沖著前邊一位抱著小孩的媽媽按喇叭,這位媽媽好像完全沒意識到自己身后還有輛汽車??雌饋眸Q笛不僅是個合法行為,還是一種風俗習慣呢。我們周圍其他的司機也常常按喇叭,警告他們周圍的汽車、自行車和行人。就好像所有的司機都在用一種莫爾斯電碼和彼此說話。在我的國家,汽車喇叭只在緊急情況下使用,你在街上很少能聽到有人鳴笛。
在路上,這位接我的叔叔告訴我,家里所有的人,包括我同學的所有平輩和長輩,都在為我的來訪做準備。我到同學家的時候,菜已經(jīng)做好了,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一位主婦正在指揮這些工作。我多少有點不自在,我實在不覺得自己值得他們花這么大的心思來接待。我一進門就受到了一家人帶著好奇心的歡迎。如果是在我的國家,這種好奇心會被認為有點“管閑事”,探聽別人隱私的嫌疑。盡管如此,我還是很高興和他們交談的,并且盡量誠實地回答他們的問題。
在餐桌上,這家的家長讓我看到了中國人令我吃驚的另一面。這家的家長是一位80多歲的老爺爺,我同學的外公。他告訴我他們一家為歡迎我做的這些努力不僅僅是為了我個人。不,這個隆重的歡迎儀式是為了歡迎作為荷蘭王國代表的我。老人家說,今天這頓飯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人的聚會。老人甚至表示要親自做我去八達嶺長城或天安門廣場的導游。雖然他已經(jīng)年邁,他還是希望履行他的國家責任——促進兩國之間、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我從心底里不愿意讓這樣一位老人感到尷尬??墒俏覍嵲诓恢涝谶@種情況下,中國人該做什么樣的反應才合適。幸好我的同學和她表妹出面解圍,主動表示愿意代替爺爺做我的向導。我的同學和她的表妹,是在“只生一個好”的政策下出生的新一代。她們的成長環(huán)境和西方的同齡人更接近,這使我和她們交流起來非常容易。雖然她們有一些典型的中國習慣,但我還是覺得像是和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相處一樣自然。和她們相處的一個發(fā)現(xiàn)是,在中國好朋友們總是一起“出去吃飯”。我被中國朋友們邀請到了很多個不同的餐廳吃過飯,多到我都難以記住這些餐館的名字。在荷蘭,我這個年齡的年輕人社交的方式,是約幾個好朋友出去喝一杯,聊聊天,做些有趣的事。在中國,社交活動都是在餐廳的飯桌上進行的,美好的時光是在人們的閑聊和歡笑中度過的。
更著名的是卡拉OK。雖然我只和朋友去過幾次,但中國人顯然認為這是個消磨時光的好方式。西方社會的娛樂方式與此截然不同:在陽臺上和伙伴們悠閑地喝幾杯才是人們心里“娛樂”的縮影。我也試著唱了幾首歌,但和我的中國朋友們相比,我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地上幾節(jié)聲樂課了,我的歌唱表演和他們相比實在是拿不出手了。我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娛樂了我的中國朋友們,每當我一開口唱歌,他們就笑得停不下來。我得承認,我喜歡和這樣一群朋友相處。不過很遺憾,這樣生動的聚凝和唱歌是典型的中國方式,我在家鄉(xiāng)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