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麗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的三個關鍵時期,也向我們展示了他創(chuàng)立心學、拯救世風、士風的濟世情懷。最后也從王學的解放思想、促人自覺、呼喚個性方面對明代通俗小說的作用,進行了簡單闡釋。
【關鍵詞】王陽明;心學;良知說;明人心態(tài)
關于王陽明,聽到的總是只鱗片爪,教科書講他的唯心,野史講其陰險狡詐,老師講他的參禪入道天才怪異,像個神話。這讓我好奇,借此機會我也了解一下自己看到的王陽明。
一、王陽明簡介
據(jù)《年譜》載,王陽明(1472-1529), 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學者稱陽明先生。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騎射兵事,善射。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結褵之夜,入鐵柱宮與道士談養(yǎng)生術,次日晨還。次年聽婁諒講授朱熹"格物致知"論。
五年中舉人,寓京師父親官署,遍讀朱熹書。為決疑慮,"格"竹七天,無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會試均落第,遂歸姚以詩書棋自娛。聞邊關告急,精究兵家秘書。十二年中進士,值西北告急,疏陳……八事。
正德元年(1506),劉瑾專權,矯詔逮捕崔銑等,守仁時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觸犯劉瑾,受廷杖,貶為龍場(今貴州修文縣治)驛丞。三年春至龍場,自筑草棚棲身,因窮荒無書,日繹舊聞,"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又創(chuàng)龍崗書院,為開化西南首舉。次年應聘主府城文明書院講席,始宣講"知行合一",學轉(zhuǎn)陸九淵,漸自成體系。
正德五年八月,劉瑾伏誅。十一年升僉都御吏,巡撫南贛,平定幾處農(nóng)民起義。十四年,費時三十五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jiān)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
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 此后6年許,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 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余,并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于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年57歲。葬紹興蘭亭洪溪,謚文成?!睹魇贰吩u:"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王陽明的學術歷程、仕途都是相當曲折的,這些也定會折射到王的心理歷程上。
二、創(chuàng)立心學
王陽明精進學習,殫精竭慮的苦思,融合佛老程朱思想,在一定時刻的環(huán)境的刺激下,逐步創(chuàng)立了心學理論。他一生中講學很多,但不是以講學為生,是在仕途的間歇中完成的。講學是陽明宣揚其學說的主要形式。明代士風、世風日下,王陽明深有體會,并想救之,
"仆誠賴天之靈,偶有見于良知之學,以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則為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見其若是,遂相與非笑而詆斥之,以為是病狂喪心之人耳" 。
王陽明感于世弊,救世之心,昭昭可現(xiàn)。
1、王陽明的心路歷程和知行合一的一生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強調(diào)知行合一,他自身也是一一行之。王陽明畢生追求的內(nèi)在的知,其實就是一種圣人氣象,在其一生中,心態(tài)經(jīng)歷了三次大的變化,也是三次大的飛躍式的提升。
⑴被貶謫貴州龍場驛
王陽明無過而被貶謫龍場,環(huán)境惡劣,身心俱困,產(chǎn)生了對很多世情種種不理解和彷徨,也又一次的展開了對許多問題的思索和探討。
陽明深思冥想,后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之外者,誤也",即是非之究竟,皆由吾性之良知主宰,自性本有良知,自性之良知自然是是非分明,據(jù)此良知行事,則是自是,非自非,無須追究其他原因;是非已是分明,更無須糾結于心,通過思想之修持,改變?nèi)松娜∠?。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的變化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也是自己心的廓然,是自己解救自己。其"良知"二字,也是從龍場那種環(huán)境里悟得的,勘破了生死之理,不是走向了佛之空,道之虛無,而是圣人之氣象。這也是其思想的轉(zhuǎn)變點。從宋儒的向外物求理,轉(zhuǎn)向自我正心,從理學走向心學。
⑵平宸濠之亂時期
關于這場紛爭,較為復雜,這里從略。我這里舉一個這件事后期王陽明的一首詩《啾啾吟》:"知者不惑仁不憂,君胡戚戚眉雙愁?信歩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用之則行舍即休,此身浩蕩浮虛舟。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千金之珠彈鳥雀,掘土何煩用鐲鏤。君不見東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頭。西家兒童不識虎,執(zhí)竿驅(qū)虎如驅(qū)牛。癡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我們可以看到了在平藩的整個事件的實踐中,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寬闊情懷:王陽明有過個人的考慮,權術的運用,但在大關節(jié)大是非上還是把握的很好。其中,權術的運用,幾近狡詐,但其目的在平叛,在為了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儒者并不反對"權"。平宸濠之役,陽明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知行一體、良知明澈的圣人氣象。
⑶去世前的幾年時間
嘉靖朝(1521-1567)時,大臣幾次舉薦王陽明,都遭到嘉靖的拒絕和打擊:有兵亂則用之,事過則棄。王陽明有功于朝,卻處境尷尬。但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他完成了他的學說,他總結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并告誡其學生"我年來立教,亦更幾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識以來,已為習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為善去惡,知行合一,這是他晚年還一直都堅持的信念,他的遺言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自信、平靜、洞徹。
2、王陽明良知說
明統(tǒng)治者尊崇程朱理學,成化、弘治以前,思想界基本上是程朱理學的一統(tǒng)天下。程朱理學的最高哲學范疇是"天理",它被說成是宇宙間唯一的絕對的超越萬物的本體。 "理"不但是宇宙的本原、天地萬物的母體,還是人類倫理道德禮儀的來源。但是在實際行動上又是另一套,如靖康之難、奪門之變、宦官劉瑾專權等充斥著明的政治權力生活,使程朱理學充滿了虛偽。
眼看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王陽明痛定思痛,認為世風的好壞關鍵在于人心之是否有私,認為心即理,有忠孝之心,即有忠孝之理,但用讀圣賢書的途徑去求理,無異于緣木求魚,造成知行分裂。所以他主張理不假外求而求之于心,即"致良知"。他在講求諸于心的同時,又強調(diào)言行相顧,勿事空言以為學,即所謂"知行合一"。
三、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對明代通俗小說的影響
文人參與通俗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一個重大轉(zhuǎn)變,談到這個轉(zhuǎn)變,就不能不提到王陽明的心學,因為這個轉(zhuǎn)變在思想價值的根基上是由王陽明心學來實現(xiàn)的。對于明代的通俗小說,王陽明正是以其特有的心學理論,對它起著催生、導向和示范的作用。
陽明敢于程朱理學之外,獨標良知之學,本身就是"狂者"行為。而良知說把個人意志、主觀精神的價值和作用強調(diào)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更為"狂者"之"狂"提供理論依據(jù)。
王陽明講"心外無物,心外無言,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與王純甫》),具有表現(xiàn)自我的特點,自然有利于作家主體精神的發(fā)揚。
縱觀通俗小說的歷史發(fā)展,有一個從說故事到寫性情的進化。從理論上說,故事是小說的最基本的層面,故事以新奇為特點,故而能夠滿足聽眾和讀者的好奇心。而王陽明心學感召了士人加入到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行列,實現(xiàn)了通俗小說作者成分的歷史性轉(zhuǎn)變;王陽明心學為小說題材從帝王將相的經(jīng)國大事分流到市井小民的里巷俗事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題材的這種變化,可以看成是小說從古典型向近代型的轉(zhuǎn)變。王陽明心學對小說價值觀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這個從重故事情節(jié)到重人物性格,是小說藝術的歷史性的提升,也是通俗小說成熟的重要標志。
小結
任何一個學說都不是完美的,也可以說是它的開放性吧。王陽明的心學,在解放自我的同時,也留下了通向個性張揚的理論通道,這就使后來的王門另類如李贄、何心隱、顏鈞走上了狂、俠、妖之路提供了理論可能性。另一方面,心學的強調(diào)良知、為善去惡的極端化,違背了人性的正常需求,讓凡人難以做到,這就使其在流傳的過程中易于流于空談,成為讓世人批評的假道學、執(zhí)行不一。王學的回歸自我,人人成圣,給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種種傳統(tǒng)的束縛,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縱欲之路。
王陽明經(jīng)歷坎坷,精進多思,融佛道程朱之長,成就一代心學。其心學是對老大之中國儒家思想的一次撞擊和反動,促守舊者大駭、士人自覺、思維活躍。但明代中晚期,心學并不是社會思潮主流,而是遍受歧視和統(tǒng)治者打壓的異端。中國老大帝國之老態(tài)龍鐘貌,已盡露其形了,但還是歪歪扭扭的順著自己的路,走過了清代,在沒有反省的自閉中轟然倒塌了,也掩埋了這曾經(jīng)的異端。
【參考文獻】
[1]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王陽明 《傳習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