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顯峰
【摘要】一幅好的繪畫作品,必定要有其深刻的內涵,并以其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的某些典型內容。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包含著藝術家深厚的修養(yǎng),而深厚的修養(yǎng)又來源于藝術家長期的潛心研究及實踐探索。
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呈現出了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的局面。在當今中國水彩藝術發(fā)展的局面下,每一位水彩畫家應該思考的是,我們中國的水彩畫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文化品格,并以此來提升中國水彩藝術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品位。本文從水彩畫的水性、水彩畫的民族性、等幾個方面闡述和分析中國水彩藝術應該具備的文化品格,旨在與水彩同仁共同探討、研究。
【關鍵詞】水性;民族性;發(fā)展
一、水彩藝術的文化品格源于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水性”
水彩畫藝術的文化品格首先來源于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水性”。水的品格是清澈、明凈、流動,色彩的特性是變幻、神妙、詭奇。水與彩的交融,構成了一個晶瑩亮麗、水色淋漓、瞬息萬變的世界。
近年來,在水彩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部分水彩畫家致力于追求奇特效果,試驗新的材料,這無疑是對活躍水彩畫創(chuàng)作,開拓水彩畫表現領域,拓展水彩畫藝術語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有些人不是在深入挖掘水彩畫自身語言優(yōu)勢和特性上下功夫,而是試圖走一條捷徑,使用一些新奇的材料與技巧,導致水彩畫失去了它獨特的藝術語言“水性”。[1]盡管水彩畫的畫法多樣,但在技巧上畫家應始終以水彩畫藝術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為核心,圍繞著繪畫材料的不同選擇,媒介材料的靈活運用而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 然而,無論水彩畫的煤介材料如何擴展與豐富,只要它還被稱之為水彩畫,就仍然無法脫離水的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除了作為顏料的煤介外,它對于整體藝術效果與藝術境界的創(chuàng)造具有不可估略的作用。一幅水彩作品,它所體現出來的美感、畫面的虛實、空間節(jié)奏、色彩的韻味、物體的質感以及黑白濃淡的變化等等,都是和水的作用分不開的。其實,在國內水彩畫界中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傾向,大家在評判水彩作品時,首先得看這幅畫是否像水彩畫,即是否有“水”味。這足以說明水在水彩作品中的地位和意義。
水彩畫中,水的透明、流暢,滲透的特征使色彩變幻莫測、交相輝映,用水的多少、行筆的快慢節(jié)奏,使顏色賦予節(jié)律變化,也使整個作畫過程奇妙多變。相應的制作技巧也更加復雜,干濕的交疊,筆痕的意趣,空白的利用等等,特別是“濕潤”帶來的空靈、虛遠、瀟灑是其他畫種難以企及的。水與色的趣味,既可刻畫豐富微妙的層次,又可以大筆淋漓暢抒胸懷,這賦予了水彩畫語言獨有的視覺感染力。[2]然而不顧水彩畫藝術語言的獨特性,一味地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甚至使水彩畫像油畫或者國畫,都是很難提升水彩畫的文化品格的,最終只能導致水彩畫喪失其存在價值。
二、東西方文化對中國水彩藝術文化品格的影響
人類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體系,既西方文化體系和東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水彩形成不同的面貌 。中國水彩藝術的文化品格是在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排斥與融合過程中形成的。
季羨林先生曾經講過:“一個民族自己創(chuàng)造文化,并不斷發(fā)展,成為傳統(tǒng)文化,這就是民族性;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文化,同時在發(fā)展過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別的民族文化,要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有矛盾,但又統(tǒng)一,缺一不可?!盵3]當前,對我國水彩畫藝術的回顧與承接是每個水彩畫家必然要思考的問題。然而往往由于藝術發(fā)展空間的無限性,許多人陷入某種盲目的狀態(tài),把握不到時代的脈搏。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種新時期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的空洞。[4]改變這種狀態(tài)需要從大的文化導向上給予引導,將水彩藝術的創(chuàng)新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繼承與發(fā)展應該是基于中華民族所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吸收化外來文化藝術過程中,中國水彩藝術將會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和選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繪畫藝術更是博大精深。中國的審美精神,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寶藏,是當代水彩畫家建立自己水彩畫藝術體系的基礎和源泉。中國的水彩畫家應該學習和借鑒中國繪畫的內在特質,把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匯進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在美學思想方面,中國與西方大相徑庭,西方的審美是崇尚自然,忠實于科學的客觀造物規(guī)律;而中國的審美角度自古以來就是崇尚精神,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作為藝術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藝術追求的目標。中國水彩畫家不能只研究西方的藝術,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學習和借鑒中國繪畫的內在特質,把自己的東方的人生觀,融進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我國著名水彩畫家王維新在《在創(chuàng)新中作再一次超越》一文中提到:“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都注意到‘是中國文明的繼承性推動了中國重新走向巔峰”;“中國文明的獨特性在于繼承性這根不斷的紅線”;“作為中國的水彩畫家肩上所負的重任,是在繼承、借鑒外來畫種中有機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素質上,開創(chuàng)獨具東方藝術特色的現代風范而作出不懈努力”;“只有多汲取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使自身文化融入世界,從而產生出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的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亦如此”。[5]
在水彩畫的繼承、借鑒和融合上,對于中國的畫家而言是有得天獨厚和具有極大的先天條件的,可以在本民族傳統(tǒng)繪畫中的以水為媒介的造型觀念和表現方法的基礎上,盡情發(fā)揮用水、用筆、用色的特點和采用潑彩、渲染等多種技法來創(chuàng)造水彩藝術的神韻和意趣。“寫意”作為中國畫論中提出的美學精神和藝術觀念,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不僅從外在形式,還要從內在精神上解讀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要對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畫史和畫論中優(yōu)秀的思想加以繼承,如講求“天人合一”、“氣韻生動”、“澄懷味象”等,比如氣韻、意境、格調等等,借鑒吸取中國畫關于筆墨的審美要求。正如20世紀上半葉教育家吳碗所倡導:“以中國繪畫技法--筆墨作養(yǎng)料,去培植水彩畫的新技法,而更兼以西洋現代的造型,其成就總會有可觀的”。近百年來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將中國繪畫的水韻、筆法、意境等因素融入水彩,是水彩畫在中國繪畫藝術發(fā)展中保持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其語言特色的有效手段,也是水彩實現個性化、民族化和時代性的重要渠道。
所以,作為一個中國水彩畫家,不僅要繼承西方水彩畫藝術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西方水彩畫藝術發(fā)展的軌道,尋求我們自己的水彩畫藝術語言?,F在,中國水彩畫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已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但一些作品,仍然顯得有些浮躁。許多作品往往存在著太多摹仿他人的痕跡,缺乏獨立的思考,借鑒是一個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每個畫家都有其獨立的個性特質,如果能夠潛心研究,最終是可以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藝術道路,從而真正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境界。畫家要超越自我,把整個藝術境界提升到開拓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擺脫他人影響而進入到一種表現真實自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中去,使作品同時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個性。水彩畫的民族化應吸取中西繪畫之長,融會貫通。在水彩畫中融入中國畫的審美情趣、文化因素和美學情趣,而仍保持水彩畫的獨特個性,這是中國水彩藝術內在的文化品格的良好體現。[6]
當代中國水彩畫家必須潛心學習,研究西方藝術的優(yōu)秀精華的同時要緊緊的扎根于民族土壤,吸取其豐富的營養(yǎng)和精髓,與時代和生活同呼吸,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充分展示主體精神的水彩作品來。表現也好,具象也好,抽象也好,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注重地域環(huán)境,注重東方文化藝術具有的鮮明民族風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如張英洪所說:"在傳統(tǒng)文化審美影響下,這個外來畫種遲早會被融化的。"我們期待著中國水彩的榮耀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7]
【參考文獻】
[1] 《山東文學·下半月》 2008年第8期
[2] 《跨世紀》 2008年第8期
[3] 《教育前沿·綜合版》 2008年第9期
[4] 《藝術教育》 2007年第5期
[5] 王維新在創(chuàng)新中作再一次超越《中國水彩》 2005年
[6] 《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