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玲 張栓龍
[摘要] 目的:對43例藥物性肝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提高臨床醫(yī)師對該病的認識。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43例藥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藥史、臨床表現、肝功能檢查、病原學標志以及治療轉歸做出綜合判斷。結果:引起藥物性肝病的相關藥物中,中草藥占23.25%(10/43),抗結核類藥占18.60%(8/43),抗腫瘤類藥占13.95%(6/43),抗精神病藥占11.62%(5/43),解熱鎮(zhèn)痛類藥占9.30%(4/43),抗生素類藥占6.97%(3/43),抗甲狀腺及糖尿病藥占6.97%(3/43),抗真菌藥占4.65%(2/43),其他藥物占4.65%(2/43)。臨床分型:急性藥物性肝病41例,其中肝細胞型20例,膽汁淤積型19例,混合型2例,慢性藥物性肝病2例。41例預后良好,1例轉院,1例死于肺部真菌感染。結論:臨床醫(yī)師應重視防范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生,注意慎重選藥和用藥過程中嚴密監(jiān)測。
[關鍵詞] 藥物性肝病;臨床特點;防范
[中圖分類號] R575[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92-02
藥物性肝病是指藥物在治療過程中,肝臟由于藥物的毒性損害或對藥物的變態(tài)反應所致的醫(yī)源性疾病。盡管藥物性肝病是個較為“古老”的疾病,但是隨著藥物種類不斷增多,藥物性肝損害的發(fā)生率也相應增加,在我國,其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在老年肝病患者藥物性肝病可達20%以上[1]。由于藥物性肝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易被誤診。因此,我們對我科1995~2008年間確診的43例藥物性肝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利臨床醫(yī)生提高對藥物性肝病的認識,及時作出正確診斷與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1995~2008年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療的藥物性肝損害患者43例,其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16~80歲,平均(47.5±4.6)歲。20歲以下4例,20~40歲8例,41~50歲9例,51~60歲13例,60歲以上9例。 潛伏期:<2周發(fā)病9例,2~4周發(fā)病15例,5~8周發(fā)病11例,>8周發(fā)病8例。1例HBsAg(+)和抗HBcIgG(+),HBV-DNA(-)。
1.2 診斷標準
①用藥后大多于1~4周內出現肝損害的表現,但也可于服藥數月后才出現肝病的表現,少數者的潛伏期可更長;②部分患者初發(fā)癥狀可能有發(fā)熱、皮疹、瘙癢等;③有肝內膽汁淤滯或肝實質細胞損害的病理和臨床征象;④有關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學標志陽性(也可能原為無癥狀HBsAg攜帶者,在此基礎上發(fā)生藥物性肝病);⑤偶然再次給藥后又發(fā)生肝損害。如具備①,加上②~⑤中任何2條,并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性肝病、阻塞性黃疸等其他肝病,再結合臨床病程的演變,可診斷為藥物性肝損害。
1.3臨床表現
1.3.1癥狀乏力、納差33例,尿黃24例,皮膚瘙癢19例,腹脹9例,發(fā)熱7例,惡心7例,肝區(qū)痛4例。
1.3.2 體征皮膚鞏膜黃染25例,皮疹6例,肝區(qū)叩痛5例,腹水征陽性2例,肝掌2例。
1.3.3 臨床分型急性藥物性肝病41例,其中肝細胞型20例,膽汁淤積型19例,混合型2例;慢性藥物性肝病2例。
1.3.4 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谷丙轉氨酶升高26例(56~1 678 U/L);谷草轉氨酶升高25例(49~627 U/L);堿性磷酸酶升高28例(146~697 U/L);R-谷氨酰氨基轉酞酶升高24例(68~813 U/L);總膽紅素升高31例(29~487 mmol/L);直接膽紅素升高27例(9.5~386.0 mmol/L),白蛋白下降11例(25~33 g/L);嗜酸粒細胞升高(大于5%)4例。凝血酶元活動度(PA)<40% 3例。43例均行腹部B超檢查,顯示肝實質彌漫性損害17例,脾大3例,脂肪肝2例,腹水3例。有1例行肝穿檢查,病理證實為藥物所致肝損害。其中3例符合亞急性肝衰竭診斷條件。
1.4 引起藥物性肝病的藥物
1.5治療方法
立即停用有關或可疑藥物、臥床休息、保肝、降酶、退黃、加強支持以及積極治療各種并發(fā)癥,主要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硫普羅寧、茵梔黃、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腸溶片等藥物,重癥肝病者需要時可配合血漿置換療法。對高黃疸,病情進展快,尤其伴發(fā)熱、皮疹現象者,短期用激素治療有可能縮短療程。
2 結果
本組病例治愈17例,好轉24例,轉院1例,死亡1例。治愈好轉率達95.3%。住院時間10~87 d,平均住院37.4 d。多數患者于1個月內肝功基本恢復正常。
3 討論
由于臨床藥物種類繁多,特別是非處方藥物、各種保健藥物種類不斷增加,各種中藥偏方仍大有市場,患者自行用藥及不合理用藥現象的廣泛存在,增加了藥物性肝病的發(fā)生概率,藥物性肝病占所有黃疸患者的2%~5%[1]。
3.1關于影響因素
本組病例50歲以上者占51.16%(22例),3例亞急性肝衰竭中,2例為中老年患者,說明中老年人更容易患藥物性肝病,且病情程度較重,在我國老年人中,因急性肝病住院患者的40%為藥物性肝病[2],可能與中老年人肝酶活性的改變和肝血流減少以及藥物半衰期延長等有關[3]。
3.2關于引起藥物性肝病的藥物種類
本組以中草藥(23.25%)最常見,其次為抗結核類藥占18.60%。引起藥物性肝病的中草藥,包括壯骨關節(jié)丸,關通舒膠囊,白癜風膠囊,治療銀屑病的克銀丸,雷公藤等。保健品引起肝毒性也不可忽視,本組1例女性患者,60歲,口服深海魚油膠丸1年出現黃疸性肝炎,治愈后1年,再次服用又出現肝功異常。
3.3關于藥物性肝病的診斷仍存在延誤診斷的現象
1例80歲女性患者,靜滴阿奇霉素,1周后開始ALT升高,按“肝損傷待查”往返數家醫(yī)院查找病因,發(fā)病2個月以后入院時已為亞急性肝壞死。1例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連續(xù)服用雷公藤2年,因黃疸住院,B超顯示已有肝硬化征象。
3.4關于預后
只要及早發(fā)現,立即停用有關藥物,給予積極保肝治療,大多良好,本組治愈好轉率達95.3%。本組1例80歲女性重肝患者,用激素后黃疸消退,但最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死亡,因此,對高度黃疸者使用激素退黃,要權衡利弊,極其慎重。
藥物性肝病重在預防,用藥前認真閱讀藥物說明書,同時考慮患者年齡,營養(yǎng)狀況,肝功能、腎功能等,慎重選藥,同時用藥過程中要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此外,還也要重視中草藥和保健品的肝損害問題,此積極開展科普宣傳,糾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中草藥無害及天然植物藥無毒的錯誤觀念[4]。
[參考文獻]
[1]田庚善.關于藥物性肝病[J].肝病快訊,2005,12(8):1.
[2]劉玉蘭,王晶桐.老年人藥物性肝損害的診治[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9,28(4):274.
[3]王艷梅,程留芳.藥物性肝病臨床探討[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5,14(1):99.
[4]陳成偉.草藥和植物藥的肝毒性//姚光弼.臨床肝臟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35.
(收稿日期:200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