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英 官衛(wèi)媚 賀少瓊 梁麗芬 劉瑾英 陳香韶
[摘要] 目的:為探索一種方便、快捷、有效的抽血方法,應用目測定位法穿刺新生兒橈動脈抽血,以提高新生兒橈動脈穿刺抽血的成功率。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新生兒科使用目測定位法行橈動脈穿刺抽血的200例的情況。結(jié)果:185例新生兒橈動脈穿刺抽血一次成功,成功率達92.5%。結(jié)論:新生兒橈動脈穿刺抽血目測定位法的應用是可行的,特別是微循環(huán)差的危重新生兒及所需的檢查血量較大時,采用橈動脈抽血更易抽足所需血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 嬰兒;新生;橈動脈抽血;目測定位法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25-02
新生兒傳統(tǒng)檢驗標本的采集一般抽取外周靜脈血及股靜脈血,外周靜脈血量小,出血慢,而股靜脈采血難度相對較大,一般需要兩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由于嬰兒的哭鬧、躁動很容易使針頭穿出血管外而導致抽血量不足、血腫的形成或穿刺失敗,或因強烈的刺激引起患兒反射性排尿,污染無菌區(qū),甚至造成感染。對于循環(huán)衰竭的危重新生兒,因股動脈搏動弱,難以摸到搏動,股靜脈穿刺難于成功。因此,在不影響檢驗結(jié)果的前提下采用橈動脈抽血,根據(jù)橈動脈解剖位置通過目測定位法抽血,取得了良好效果。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目測定位法抽取橈動脈血200例,其中185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達92.5%,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2009年3月新生兒橈動脈穿刺抽血采用目測定位法采集血標本共200例,其中男98例,女102例,日齡最小為2 h,最大為42 d,平均日齡10 d,胎齡最小30周,最大39周,出生體重最輕1 030 g,最重4 055 g,平均體重 2 450 g,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68例,早產(chǎn)兒40例,肺炎53例,新生兒肺透明膜病25例,先天性心臟病3例,輕度窒息8例,重度窒息3例。本組由6個人用同一方法操作,抽取血量0.5~12.0 ml。
1.2 方法
1.2.1 用物準備 一次性注射器(根據(jù)血量選擇合適的注射器),一次性5.5號頭皮針,一杰碘,無菌棉簽,無菌棉球,3M微孔通氣膠布,試管等。
1.2.2目測定位法患兒平臥,操作者左手握緊患兒待穿刺側(cè)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兒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兒手掌背側(cè),食指托于腕關(guān)節(jié)處,使之仰伸30°~45°,常規(guī)消毒后,右手持5.5號頭皮針(連接好注射器)與皮膚呈15°~20°(肥胖者進針角度適當加大,20°~30°),在腕中紋(第二道腕橫紋)橈側(cè)1/4處,約為中線與外側(cè)的1/2處為穿刺點進針[1],穿刺成功后血液會自動涌入頭皮針膠管,適當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針,加壓止血5~10 min[2]??捎?M微孔通氣膠布壓住無菌棉球并繞腕部1周按壓,不宜過緊,并注意觀察該側(cè)手指血運情況,止血后及時放松按壓。
2 結(jié)果
送檢血液生化標本符合檢驗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達92.5%,進針后要退出皮下重新調(diào)整穿刺部位的有11例,占5.5%;穿刺不成功有4例,占2.0%;穿刺點出現(xiàn)血腫者1例,占0.5%,為抽血后按壓不當所致。
3 討論
3.1橈動脈解剖特點
橈動脈在前臂中遠段走行于肱橈肌和橈側(cè)屈腕肌間,在橈骨莖突部遠端分為2支;1支于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繞至手背,穿第1掌骨間隙至手掌深面,末端與尺動脈深支吻合,構(gòu)成掌深弓;1支在魚際肌表面或穿拇短展肌向下至手掌,與尺動脈末端吻合,形成掌淺弓。在橈骨莖突掌面,橈動脈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動脈淺顯[3]。
3.2目測定位法進行新生兒橈動脈抽血方便可行
新生兒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軀干、內(nèi)臟,而四肢較少,四肢血管細,血管充盈度差[4],外周靜脈采血,由于出血慢,抽血時間長,血標本容易出現(xiàn)凝血和溶血現(xiàn)象,影響檢驗結(jié)果,難以抽取足夠的血量,需重復抽血,且容易破壞靜脈血管,影響靜脈輸液,增加患兒的痛苦[5];而股靜脈采血難度相對較大,一般需要兩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觸摸法橈動脈搏動不明顯,新生兒哭鬧不合作,特別是循環(huán)衰竭的危重兒及肥胖兒,動脈搏動更不明顯。另外,很多醫(yī)院為了減少職業(yè)暴露機會,要求醫(yī)護人員在采血操作時戴手套,觸摸動脈搏動就更加困難[1],而目測定位法不存在這些問題。根據(jù)解剖位置在腕中紋(第二道腕橫紋)橈側(cè)1/4處進針進行采血即可。
3.3 目測法穿刺成功的關(guān)鍵
首先,穿刺成功主要取決于操作者左手以拇指固定患兒手掌,其余4指放置患兒手掌背側(cè),食指托于腕關(guān)節(jié)處,不可托起關(guān)節(jié)上的肌肉,以免影響位置的判斷。定位不準確,穿刺失敗。其次,穿刺點盡量選擇在第1與第3條橫紋肌之間,此處橈動脈位置表淺、固定、走向較直、易暴露。穿刺點越近心端動脈走行越深,不易固定,穿刺難度較大。
3.4目測法的優(yōu)點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本組達92.5%,尤其是對于循環(huán)衰竭的危重新生兒及哭鬧不合作的新生兒更為實用,不會因為摸不到橈動脈搏動而導致穿刺失敗;橈動脈采血操作簡單[6-7]、方便、易暴露,抽血后便于觀察,護士可一個人操作,無需他人協(xié)助,減少了人力消耗。同時也減少了患兒著涼及減少感染的概率。本組無感染的發(fā)生。
3.5 穿刺后的護理
新生兒凝血機制差,血管脆弱,如患兒有凝血機制障礙者慎用動脈穿刺。穿刺時盡量減少反復進針,以免造成血管損傷出血,形成血腫,本組1例患兒出現(xiàn)穿刺點血腫,為抽血后按壓不當所致,后經(jīng)及時處理后痊愈。穿刺后應按壓穿刺點5~10 min,不宜過緊,并注意觀察該側(cè)手指血運情況,止血后及時放松按壓。
3.6 目測定位法的應用
新生兒橈動脈穿刺目測定位法的應用是可行、實用的,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華梅,潘小英,鐘燕芳,等.目測法行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6,13(9):36-37.
[2]崔焱.護理學基礎(chǔ)[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13-314.
[3]崔慧光.系統(tǒng)解剖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74-175.
[4]劉五芬,王莉燕.新生兒外周靜脈與股靜脈采血穿刺效果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96.
[5]楊朝霞,李小容,石靖.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5:211.
[6]崔惠婭,王玉玲.靜脈留置針在兒科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6,3(24):128.
[7]許芙蓉.小兒頭靜脈穿刺術(shù)的點滴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3):120-121.
(收稿日期:200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