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飛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边@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但實際中朗讀教學效果如何呢?不妨截取幾種課堂現(xiàn)象進行觀察:
案例:一位老師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時,是這么進行朗讀教學的。師(揭題讀題后):三袋麥子到底寫個什么!趕快打開課文自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自由讀課文)師:讀了課文,知道課文寫了哪三個小動物嗎?(指名回答,教師隨機板書:小豬,小牛,小猴)師:那你最喜歡哪個小動物呢?請把你最喜歡的小動物好好地讀一讀,讀出你的喜歡來。(學生再次自由讀課文)師:你喜歡哪個小動物?就把它讀出來。一個學生朗讀“小豬”那一段課文,但感情平淡。師:從你的朗讀中我沒有聽出你對它的喜愛,誰再試試?(又請了兩個學生讀,但是讀得還是不理想,直到聽到第四個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這位老師終于滿意了。)師:你讀得真好,和他一樣也喜歡小豬的小朋友咱們一起學著他來讀一讀。(部分學生齊讀,但已明顯感覺到學生讀書的熱情漸漸淡了。)師:你還喜歡哪個小動物?請用你的朗讀來告訴我。這樣,在重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優(yōu)生的帶領下,完成了三個部分的“美”讀。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有些教師過于夸大了朗讀教學的效果,以為朗讀無所不能、包容萬象,以為在課堂上只要抓住了學生的朗讀,就萬事大吉了,于是出現(xiàn)了“滿堂讀”的現(xiàn)象。還有些教師在一些課堂中,盡管注重了朗讀,但是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過于專注在技巧上,而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并不夠重視。
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引入最優(yōu)的朗讀境界,真正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有效參與呢?
1.讀有目標,讀出層次
針對學生認知起點,注重了朗讀指導的層次性、漸進性和規(guī)律性,指導學生以朗讀為主線、循序漸進,讀識結合、讀想結合、讀誦結合、讀演結合,從而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2.讀有方法,讀出樂趣
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盡所能地制造機會開展多樣化形式的朗讀,可采用個別讀的諸多形式和齊讀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朗讀,感受朗讀的樂趣。以《泉水》的教學為例在指導學生個性朗讀時,出示填空。泉水()地說:“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比?)地說:“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比?)地說:“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會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p>
3.讀有情感,讀出個性
老師要做的不是教給學生怎么讀,而是應該帶著學生進入文本,引導孩子對文本的個性感悟。那么該如何激發(f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呢?
(1)尊重學生獨特感悟。尊重學生閱讀感悟,以學定教,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重要途徑。把多元感悟的空間還給學生,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多元發(fā)展。
(2)鼓勵學生創(chuàng)意解讀。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筆者請學生交流“課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母親對‘我的關心”這個問題,學生擁有了一個自由閱讀思考的空間后,他們在和諧的氣氛中暢所欲言。
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養(yǎng)的那些花都死了這句話也寫出了母親對我的關心。正是由于母親把養(yǎng)花的時間都用來照顧生病的兒子,所以那些花才會死去?!?/p>
有的學生說:“我認為‘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著我的動靜這句話寫出了母親對我的關心。因為母親認為兒子發(fā)泄心中的苦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她沒有阻止兒子的行為?!薄?/p>
閱讀是學生滿懷深情地踏上語言的橋梁,去晤見作者并觸摸其靈魂的過程;閱讀是學生默默地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獲取智慧經驗和情感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讀”真正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學生才能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如能這樣,課本就不再是“書經”,而是“劇本”;課堂就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師生平等對話的“舞臺”;孩子們就會從“正襟危坐”的“觀眾”變成富有個性的“演員”;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必將成為充溢學生美妙童真的舞臺,成為生機勃勃、氣象萬千、創(chuàng)意生成的廣闊天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戴埠鎮(zhèn)戴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