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瀾
這篇小說的構想,源自于我童年時老家流傳的一個真實故事——雜耍班,賣藝兼賣藥,領頭的青年便叫陳子良,英俊不凡,技藝高超,一招“胸口碎大石”的絕活,引得當時許多學生競相效仿,風靡一時。而女主角則是當?shù)匾凰袑W的?;?,名字是記不清了,反正是無數(shù)男學生心中的偶像。一個賣藝的,一個女學生,年紀也相差許多,本來應該無甚關聯(lián),誰知一夜間,兩人便雙雙失蹤。雜耍班也隨之解散。這便引出了大家的猜想。說陳子良搭上了年輕的女學生,帶她私奔。后來又有傳聞,說陳子良在外地的一次賣藝中,由于凳腳斷裂,受了重傷,成了廢人。于是又有人猜想,是女學生的父親,不忿愛女私奔,在凳子上做了手腳,害了陳子良。后來還有人在上海親眼看到兩人,說陳子良倒是沒殘廢,只是形容憔悴,不復往日的風采,女學生在一旁陪著他——這個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著,傳聞不斷。到后來,真的也像假的,竟跟傳奇小說差不多了。
算下來,陳子良的年紀,應該跟我父親差不多大。事實上,這個故事,最初也是父親告訴我的。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江南小鎮(zhèn),造就了那樣的傳奇人物。起初,我是想以“陳子良”為主人公的,只是不知不覺,寫到后來,陳子良竟成了個符號,一筆帶過。本來只想寫個萬把字的短篇,豈知寫著寫著,人物多了,故事長了,吹氣球似的,成了個中篇。風格也與初衷不符了。從傳奇變?yōu)楝F(xiàn)實。牽涉的面也廣了——有民營企業(yè)、高干子弟,還有醫(yī)療糾紛。
上月,我所就讀的上海作協(xié)首屆研究生班結業(yè)了。兩年的收獲自不必細說,最重要的是——堅定了寫作的決心。邊上班邊寫作,當然艱苦,但我手寫我心,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有寫作為伴。只要一坐到電腦前敲擊鍵盤,便讓我覺得恬靜、舒心。這份快樂,是別人無法體會的。還有寫作的責任,它讓我覺得,相比其他人,至少我有手中的筆。我不是完全無用的,被動的。作家有責任用筆寫出些什么。地球、國家、生命、百姓——所有真的存在的東西,我想去描寫、去挖掘。當然,現(xiàn)在的我還遠遠做不到。但至少,我愿意為此而努力。我希望能做一個快樂的有責任感的作者。
謝謝《廣州文藝》給我機會說這番話。
責任編輯劉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