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姍
摘要:鋼琴的演奏是藝術的再現(xiàn),是作詞家的構思和作曲家的樂譜有機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音樂家展示藝術、表達感情的實踐內容。本文提出了“鋼琴演奏心理的訓練,要實現(xiàn)回歸生活”的理念,圍繞著鋼琴演奏的心理訓練存在問題展開論述,以心理訓練需回歸生活,植與生活為突破口,著力打造可行的、適用訓練方法以及觀念。
關鍵字:鋼琴演奏 心理 訓練 回歸生活 伴奏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4-
一、鋼琴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原因剖析
鋼琴的演奏是一門表演藝術,因此它具備了表演過程中事件的無規(guī)律性、突發(fā)性的特點。于是演奏者從演奏開始到演奏的結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著緊張的心理。在演奏過程中這種特殊的心理體驗,常見的有手抖、總想小便、肚子痛等緊張的心理及生理反應,以及呼吸緊促,四肢僵硬,大腦空白等等,嚴重影響了演奏效果。心理學家分析:演奏前的緊張是演奏者本能的一種反應,是針對外界的難度挑戰(zhàn)的一種心理準備,但如果在演奏過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造成演奏者的緊張,將會使演奏效果大大折扣。面對演奏者臨場發(fā)揮的緊張的情況,大部分演奏者會在演奏技巧著手,從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從手到腳的全身的有機統(tǒng)一,如何在理論上透析演奏藝術的表現(xiàn)力等方面,加大對自己的訓練力度。事實上在鋼琴演奏中,音樂的表達是在放松與緊張的不斷交織過程中,展示出演奏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從而更能深刻地打動聽眾的,也就是說演奏技巧是演奏的基礎元素,演奏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演奏得以順利進行的思想保障。因此加強鋼琴演奏的心理訓練對實現(xiàn)演奏者完美的演奏有著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構建生活化情景模式,開展演奏心理訓練
不容否認,鋼琴的演奏是一門技巧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演奏者做出大量的技能訓練,但最為藝術教育來說,教育的本質是對演奏者審美能力的提高,技巧只是藝術提供支持和服務。因此在鋼琴演奏的心理訓練上,應該注重對演奏作品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內涵理解,即實現(xiàn)藝術與演奏者的思想的交融。例如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的時候,演奏者不妨設立一種讓莫扎特演奏的演奏氛圍生活情景化,虛擬莫扎特曲目的人文背景和生平情況,增加演奏者對音樂作品藝術成就的理解,構建合適場合,感悟莫扎特歌聲的流暢,巧設環(huán)境,體味莫扎特一生的窮困潦倒,感受他“扼住命運的咽喉”的那種堅韌與頑強。
三、巧設生活化的的演奏場合,強化演奏心理訓練
鋼琴演奏是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記憶、情感、思維等復雜的綜合的心理過程,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這種活動在不同的演奏場合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加強鋼琴演奏心理的多元化訓練,是實現(xiàn)演奏者技巧、才能、想象、思維、記憶、表達等各種因素的統(tǒng)一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
第一,演奏廳。在演奏廳里鋼琴演奏者做到演奏和聽眾之間的感情信息的交融,在和諧的氣氛下來辨識、自動調節(jié)演奏心理適應力。在生活化的演奏廳中也需要具備正常演出的成熟的設施、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只是演奏者提供了一個自己比較熟悉、適宜的演奏環(huán)境,旨在讓演奏者可以發(fā)揮出自己最佳的演奏技能,并以此獲得對自我演奏技藝以及演奏心理整體素質的提高。
第二,考試演奏。在生活中巧設演奏考場,增加演奏者對考試化境的適應性,避免演奏者與平常演奏的心理被激活水平的反差較大的現(xiàn)象,實現(xiàn)演奏者心理從不興奮到興奮的調動。生活化的演奏考試標準是:擁有正常的心理控制水平表,心理激活力高,演奏狀態(tài)較佳等。
第三,戶外演奏。適當舉行一些生活化的戶外演奏的機會,訓練演奏者的注意力,因為戶外的環(huán)境比較復雜,有說話聲、汽車鳴笛聲等,還有可能有突發(fā)的事情發(fā)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果演奏者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那么演奏者自身生理、心理就不能達到內外諧調、平衡控制,從而使生理、心理上產生一個不適應狀態(tài),造成演奏者的緊張。
四、在互動模式中,提高演奏心理訓練
鋼琴演奏中的互動模式實際上是演奏者的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合作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互相學習、互相溝通、互相促進。在平常的訓練中,每位演奏者都會遇到自己演奏中的問題,有的可能是技巧掌握的不夠,有的是心理上容易緊張等,這就需要演奏者對演奏內容做到隨時的溝通。在培養(yǎng)演奏者合作能力以及高素質的心理素質上,不妨把視覺轉到鋼琴演奏最基礎的工作上,我們知道鋼琴伴奏既是藝術,又是技術,它的價值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發(fā)揮出來的獨特魅力。伴奏者扮演的是襯托、渲染的角色,如果伴奏者不自覺像獨奏那樣把伴奏放到主導地位,就會使自己的合作者變成追隨者,這就會影響演出效果。伴奏者可在單獨演奏前奏、間奏、尾奏或合作中演奏旋律聲部時,處于主要位置,充分發(fā)揮鋼琴伴奏的引導、補充、轉折和升華作用。此外,要做好鋼琴演奏者與鋼琴伴奏者角色的互換,演奏者要找不同伴奏者,伴奏者要與不同的合作者合作,力求在互動中共同研究討論如何運用鋼琴藝術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價值。
鋼琴演奏心理訓練的“快捷方式”就是讓訓練回歸生活,強調生活化心理訓練對演奏的意義,突出了演奏心理訓練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只有回歸生活,植與生活并為鋼琴演奏藝術表達所用的心理訓練,才是最有價值的、最切合實際的訓練模式。
參考文獻:
[1]范映靜.試論鋼琴演奏的心理素質.音樂探索.1999(2).
[2]李嘉祿.鋼琴表演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3]劉慧.潤物細無聲——淺談聲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藝術教育.2004(3).
[4]李長青、張健.淺談鋼琴伴奏藝術.藝術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