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云
摘要:本文從女性主義角度,結合《潛伏》主要內容,透視、分析、評價劇中三個女性人物形象及其表現,揭示劇中深刻反映的女性主義思想。
關鍵詞:女性主義;《潛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164-01
一、女性主義理論概述
女性主義,英文“feminism”。作為一種從社會思潮到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一般認為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4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和發(fā)展階段,這時期它與反封建運動相結合,主要體現女性追求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第二階段在20世紀60~70年代,基調是要消除兩性差別,推翻父權統(tǒng)治。第三階段為20世紀80~90年代,注重女性作為人的權利和發(fā)展的普遍性考察。該階段女性主義理論眾多,但目標都是消滅男性中心主義對女性性別歧視造成的社會現實。
二、《潛伏》劇情概覽
《潛伏》是一部披著諜戰(zhàn)外衣的情感悲喜劇。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軍統(tǒng)的英雄特工余則成因其戀人左藍原因加入我黨地下組織,潛伏在國民黨保密局天津站,成為插在敵人內部的一把尖刀,他的潛伏生涯跌宕起伏。其間貫穿著與左藍、翠平和晚秋的情感線索。
三、女性主義角度解讀
所謂女性意識,:一是女性有獨立自主、自強自重的精神氣質和男女平等、互敬互補的平權意識;二是不把女性形象作為男性被動觀賞對象,而力求刻畫和呈現女性自我命運遭遇、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即:既包含女性作為‘人的意識,也包含女性自我性別意識,意識到她作為和男性平等的人,也是自立主體的‘另一類角色、地位和價值問題?!?/p>
左藍,有著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激進派進步女青年,視革命為最大理想與目標,義無反顧去了自己心中的延安圣地。她心里革命就是一切,為了自己的信仰,愛情可完全不顧。左藍愛余則成,更愛她的信仰,她希望余則成能和她為共同的信仰奮斗。
她是女強人的代表,屬職業(yè)化女性:寬容大度,理智熱情,冷靜兼機敏。她身上表現出的堅毅不拔多少讓她失去了女人所特有的溫柔本色,男人在她面前會表現得沒有成就感,甚至有點自卑。左藍的犧牲與其說為了滿足劇情需要,不如說為了滿足男性觀眾對妻子的完美要求?!芭畯娙祟愋偷慕巧扔袀鹘y(tǒng)美貌,又有不凡身手,這使不同階級和性別的受眾能夠從這些電視節(jié)目中獲得不同快感?!弊笏{的卓越,正是女性主義者推崇的完美代表。
翠平,幫余縫補衣服,下班回家的一聲“回來了,累不累?”余工作累了遞一杯咖啡……天下夫妻不就如此嗎?余與她的感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實。其不可替代性在于親情,他們的愛情不是暴風驟雨,卻有難以割舍的力量,翠平就像他的一只手,割掉會撕心裂肺的疼。
翠平作為一位來自農村的女游擊隊長,信仰簡單又堅定。郊外練習槍法,颯爽英姿,彈無虛發(fā),并承擔刺殺陸橋山的艱險任務。她又曾空手踢飛馬奎手槍,將其打倒在地,可謂不讓須眉。
馬克思主義指出:“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guī)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占他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蔽鞣脚畽嘀髁x者認為,婦女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爭取參政、就業(yè)等權利,是爭取婦女解放的必要條件。歷史表明,正是那些邁出家門走上社會、具有一定文化的女職員、女學生覺醒最早,斗爭最堅決。也只有走出狹小的家庭,婦女才更便于聯合,展開浩大的斗爭。翠平的難得,正是女性主義內外兼修的體現。
晚秋,劇中對余則成愛得執(zhí)著且辛苦,屬單相思型。余則成對她動過心,但更多是一種利用。她是小資型的才女,單純、細心、真誠。有著富貴千金特有的高雅氣質,對男人有不可抵擋的誘惑。這樣一個柔情似水、清純脫俗的漂亮女人,只要是生理和心理都正常的男人就會有反應。尤其她那句“我這賊,只惦記不偷”一定會讓千萬有緣沒分的癡男怨女找到心靈的救命稻草。
晚秋確實是一個敢愛且心善的女子,對愛情一心付出,不求回報。自殺未遂的她在余則成的影響下,也加入了革命事業(yè)。片尾她和余則成都為了繼續(xù)的潛伏事業(yè)去了臺灣,為了掩護身份結為夫妻,也算了卻她的心愿吧。
米利特在《性政治》里說:“性政治通過兩性的‘交往獲得對氣質、角色、地位這些男權制的基本手段的認同??第一個因素氣質涉及到按照固定的性類別(‘男性和‘女性)界限劃定的個性。這些個性的依據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群體的需要和價值觀,是其成員根據自身的長處以及可輕而易舉地在從屬身上獲得的東西規(guī)定的?!蓖砬锏拿匀?正是女性主義兩性和諧的結果。
四、結論
《潛伏》暗示了一種革命理想主義情懷照耀下的理想交往世界,在這種情懷的陶冶和燭照下,普通人如其中男男女女的精神如何被升華和洗滌,最后在信仰、工作、生活等方面呈現出不同于普通市民的境界。而品味《潛伏》中三個女性在本劇中的精彩表現,不難看出,女性能通過自己的才能和行動,主動去追求自己的信仰和愛情,體現女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冬紅.站立起來的“夏娃”——淺析90年代女作家女性意識的高揚[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3).
[2] 約翰·塔洛克:.電視受眾研究——文化理論與方法[M].嚴忠志譯,商務印書館2004.
[3][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