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才
問題學生,永遠是班主任的心病。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心理常呈“變態(tài)”。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強調(diào)知行合一,知行并進??墒?,問題學生身上卻存在知行分離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1知道紀律重要卻不守紀。2明白許多道理卻不講道理。3感受到了真情卻不動真情。古人云: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問題學生的“知”,不能變成“行”或“知之甚深,而行之不堅”,明是非,知榮辱,識善惡,辨美丑,卻悖道而行,其中原因恐怕在于中間環(huán)節(jié)——“愛”。也就是說,問題學生心中沒有強烈的道德情感——愛。
是什么原因使他們的心理麻木冷漠呢?1溺愛。許多家長對孩子遷就放縱多,嚴格要求少。致使孩子道德觀念裝得再多,也只是知識方面的事,不是行為方面的事。2執(zhí)教不嚴。對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不少老師偏重講道德概念。講行為規(guī)范,卻忽視了對其行為的密切觀察,嚴格督促,更缺少嚴厲的批評。必要的懲處等有效手段。3身教欠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學生家長就存在嚴重的人品問題?;蚴窃趩栴}學生的生活圈中,多是品質(zhì)低劣者,學生在這樣的“大染缸”里,很難不被染得“烏黑”。
該如何矯正這些畸形的心靈呢?我國悠久的教育歷史上,積淀了不少有價值的經(jīng)驗。民間流行的“黃荊棍下出好人”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要知道,問題學生不是沒有向善性,只是他們常處在以下矛盾心態(tài)中:1理智認為不對。卻拗不過感情的驅(qū)動力,陷入理智與感情的矛盾中。2想甩掉后進生帽子,得到別人的尊重。卻由于一時達不到而破罐子破摔。陷入自尊與自卑的矛盾中。3產(chǎn)生了前進的動力,長期的松散、懶惰又使他缺乏毅力,陷入上進心與惰性的矛盾中。4品德成績雙低下,經(jīng)常遭訓斥、責備。做錯事心存畏懼,又因為最終未被發(fā)現(xiàn),虛驚一場而以后犯錯時心存僥幸。陷入恐懼與僥幸的矛盾中。5長期的壓抑感派生敵對情緒。逆反心理因之發(fā)展,他們一方商以目無師長、破壞紀律、欺負同學為“英雄行為”,以求心理滿足。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強烈的獵奇心理,你越限制,他越要一試。形成了個人需要和道德限制的矛盾。試想,問題學生在諸多心理矛盾在掙扎。如果我們“規(guī)矩”的約束力、強制性力度不夠,效果如何能不打折扣?“黃荊棍”能夠直接觸及皮肉,讓其感到切膚之痛?!皠有娜绦浴?,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認為“黃荊棍下出好人”的話對一些問題學生并不完全過時,如果我們正確理解并適當施行,會使問題學生受益的。雖然“禁打”、“禁罰”的呼聲很高,但我面對問題學生的錯誤行為時仍然堅持以下原則:首先,耐心教育,使之明其理;然后,極盡關懷,使之動其情:“情理”無效之后便施以嚴厲批評與責罰,痛其心。
不過,“黃荊棍”并不好用。必須掌握如下尺度:有理、有節(jié)、有度。
有理:你犯的是屢教不改的錯誤,我真情實意拉你走出“漩渦”,決非抱著敵意,存心找茬。
有節(jié):語氣嚴厲,戳其痛處,迫使其心理就范,但決不諷刺、挖苦、不用侮辱性語言。
有度: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余地,密切觀察學生反應,施行處罰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表現(xiàn)有轉(zhuǎn)機,迅速撤銷。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
因人而異:抓住學生個性,選擇合適語言,對癥措施。
因事而異:要選擇有利于事情解決的語言和措施,不能發(fā)泄怒氣。
因時而異:善抓時機。還要看場合。該當眾批評,還是該避開公共場合。必須慎重考慮。
此外還要有一顆平常心。對批評處罰不能期望過高,它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一個步驟,嚴厲批評之后,必須有大量工作配合。更不要指望次次批評都有效。一旦發(fā)現(xiàn)這種語言和方式?jīng)]用甚至有反作用,趕快改道易轍。不要與學生“頂?!薄?/p>
總之,班主任工作中,批評不可少。有時委婉和藹,如春風化雨,但有時也必須立馬橫刀,如雷霆萬鈞。該軟則軟。該硬則硬。打一巴掌揉幾揉,必須講究批評的藝術。只有巧用“黃荊棍”,才能真正使“黃荊棍”下出好人。
以上所談,是我十幾年來班主任工作的幾點心得,但并不一定是真知灼見。許多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