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飛機的終于下定決心,不再開車了!
2009年4月16日,傳聞已久的中航科工剝離汽車業(yè)務塵埃落定。
很多企業(yè)都在談通用技術,在談產業(yè)鏈,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向上攀登很難,但向下延伸很容易。中航科工這個失敗的夢告訴人們,造飛機的未必玩得轉汽車,雖然核心都可以稱作是發(fā)動機,但照樣隔行如隔山。
當年,春蘭從空調壓縮機向汽車發(fā)動機攀登,結果慘敗,中航今天的選擇則補充了另一個空白:從飛機發(fā)動機向汽車發(fā)動機下沉,同樣失靈。
看似大馬拉小車
中航科工的源起要追溯到中國航空工業(yè)的分拆。
1993年,在政府機構改革的推動下,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yè)和兵器五大部委轉制為集團公司。
1998年,五大集團公司又各自一分為二,形成十大軍工企業(yè),中國航空工業(yè)總公司由此分拆出中航一集團和中航二集團。一集團資產總額為349億元,基本是原集團總公司的優(yōu)良資產,主攻軍品;二集團吸納了剩余資產,總資產約315億元,雖也有軍品任務,但主營方向以通用機、直升機等民品項目為主。
2003年3月5日,由中航二集團、華融、信達、東方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四家公司共同發(fā)起成立新公司——中國航空科技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二集團將旗下哈飛、洪都飛機、昌河汽車、東安動力、維斯維爾航空電子五家公司注入中航科工,持股95.66%。
同年10月,中航科工在香港上市,成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軍工企業(yè)。
盡管使用了“中航”作為公司名稱,也經營有民用飛機業(yè)務,但實際上汽車才是中航科工絕對的主業(yè),2002年汽車業(yè)務占中航科工銷售收入的80%,所以稱中航科工為汽車企業(yè)也毫不夸張。
彼時,在中國的微型車市場,長安、五菱、哈飛和昌河四大名牌占據(jù)著90%的市場份額,而中航科工一家就擁有著哈飛和昌河兩個品牌,2002年產銷量占據(jù)中國微型車市場的40.9%,遠遠高于長安汽車的29.8%,柳州五菱的18.9%,天津汽車的9.5%。可以說在微型車業(yè)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我們要爭當中國大型汽車集團”,中航科工副總裁劉滿懷信心,“未來的發(fā)展思路,全力鞏固微車市場,積極發(fā)展經濟型轎車,通過國際合作和聯(lián)合開發(fā)進入中檔轎車領域?!?/p>
中航科工汽車夢起。
結果小車撞小車
盡管擁有得天獨厚的軍工背景和微型車市場強大的實力,中航科工的發(fā)展之路卻鋪滿了荊棘。
哈飛和昌河是中航科工旗下極具實力的兩個品牌,在整個中國微型車市場也是響當當?shù)模@是中航敢于“做夢”的底氣。
但市場拼的不只是技術和品牌優(yōu)勢,還有車型研發(fā)和營銷。
中航科工對手不多,但都很強,除了長安和五菱,還有一汽等不少強大的搶食者。在汽車市場激烈的競爭下,2003年,哈飛和昌河的微型車市場占有率從2002年的43.5%下降到34.3%,僅一年時間,失守近10個百分點。2004年,長安在微車市場的占有率上升到36.8%,并獨賺整個行業(yè)80%的利潤。五菱在微車市場的占有率也提高到了25%,僅次于長安排名第二。
相比之下,一度擔當行業(yè)巨頭的中航科工下轄的“哈飛”和“昌河”在微車市場占有率方面分別只有19.98%和8.63%。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分析認為,中航科工不是被對手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折磨死的。哈飛與昌河兩者的主打產品嚴重重疊,從外形,功能定位,到統(tǒng)一的東安動力發(fā)動機,如出一轍。
微型車競爭的核心不在發(fā)動機和外形,嚴重的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航科工未能將重合劣勢變?yōu)橐?guī)模優(yōu)勢,進而再轉化為成本優(yōu)勢。
中航科工口頭上也努力過。2004年11月,集團曾宣布汽車業(yè)整合,“將對昌河、哈航南北兩地汽車實施整合,實現(xiàn)統(tǒng)一決策、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開發(fā)、統(tǒng)一采購、統(tǒng)一營銷、統(tǒng)一對外,最終完成產權和資產的整合”。
這聽起來是一個很有戰(zhàn)略思考,很能令人鼓舞的一個想法。在好事媒體的助威下,中航系的“汽車事業(yè)部”似乎很快就要飛起來。
不過,事實證明,這家公司嘴大肚子小,說得到,做不到。因為要統(tǒng)一決策,就要先統(tǒng)一人事。對于這個“國”字頭的公司來說,統(tǒng)一人事何嘗容易。結果是兩個完全平行的品牌,兩個完全平行的子公司打得越來越厲害。
1+1變成1-1
就在中航科工為整合而動人事,為人事而打得不可開交時,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2004年,中國轎車市場轉入低谷,當年產銷量增幅由過去的50%一下子降到10%。
為了挽救市場的頹勢,反應敏捷的一汽、豐田、東風等傳統(tǒng)轎車巨頭都紛紛加大促銷力度,以讓價換取市場穩(wěn)定,很堅決地實施了薄利多銷。
轎車市場的降價效應很快傳導到更低一級的微型車市場,隨著一批批10萬元以下車型,尤其是5萬元車型的問世,微型車市場頓時壓力倍增,大城市很快失守,只能轉向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求生存。
三線城市和農村是價格極其敏感的市場,但由于正進行人事變動,哈飛和昌河都沒有功夫摳成本,結果不僅汽車銷量急劇下滑,而且開始嚴重虧損。
急難之中,中航科工又犯下一個經典錯誤:逆流而上,進軍轎車市場。結果可想而知,消費者寧愿買瘦身的豐田和通用,也不會買虛胖的哈飛和昌河。
轉眼時間來到2006年,哈飛和昌河的人事調整告一段落,但其市場占有率也已經不堪入目,當年的老大如今加起來不到老三上汽通用五菱的一半。
2007年全年,中航科工汽車業(yè)務虧損10億元。
自此,曾經看起來很漂亮的一張王牌淪為中航科工巨大的包袱,反而當初準備作為“副業(yè)”的民用飛機制造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直保持盈利。
這為下一步的調整埋下了伏筆。
2008年,中航科工的連續(xù)巨虧震動了國資委,國資委下達“最高指示”,要中航科工剝離汽車業(yè)務,以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質量。
東風集團此時表達了對于東安動力和哈飛汽車的濃厚興趣,但鑒于國資委換屆在即,雙方都很識趣地靜候。
然而虧損還在繼續(xù)。
2009年4月16日,中航科工宣布,將向中航汽車轉讓其所持有的哈汽集團全部股權,以及昌河鈴木10%的股權。此次出售的總對價為人民幣1.104億元,其中昌河鈴木10%股權對價1.094億元,哈汽集團對價100萬元。
至此,中航科工的大汽車集團夢完全破滅,又重新燃起飛機夢,但經過這7年的折騰,中航科工的飛機研發(fā)實力已經大降,面對搶奪產業(yè)至高點的“大飛機”項目,只有站在一旁為當年的兄弟中航一集團加油的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