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密法》
瑞士銀行業(yè)的支柱性法規(guī)。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產生于1713年,已沿用近3個世紀,并于1934年制定第一部《銀行保密法》。該法律將逃稅與稅收欺詐作了區(qū)分,前者被視為民事違法行為,后者則被視為犯罪。除非逃稅過程中存在偽造文件或其他確屬欺騙的行為,瑞士不會為各國調查逃稅提供司法協(xié)助。
2008年,瑞銀已經因凈虧損197億瑞士法郎(約168億美元)而大出血,但2009年一開局,美國司法部又朝其嚴重虛弱的身體捅了一刀。
這把刀子瞄準的是瑞士所有600余家銀行,尤其是其命根子——《銀行保密法》。
2009年4月6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將與瑞士就避稅問題展開高層談判。這也是全世界對瑞士銀行模式的進一步掃蕩。2009年4月2日,二十國集團(Group of 20,G20)發(fā)布公報,稱將對避稅天堂實施制裁。
瑞士被當做了避稅天堂的“出頭鳥”。瑞銀作為瑞士最大的銀行,首當其沖,而且禍也是其闖下的。
2008年5月份,其一名前雇員因涉嫌幫一位美國億萬富翁逃稅,被美國司法部門逮捕。瑞銀被供出,隨后被起訴。
為換取撤訴,瑞銀于2009年2月18日和美國司法部達成緩期起訴協(xié)議,向美國政府繳納7.8億美元罰金,并在已呈交323個涉嫌逃漏稅客戶賬戶資料基礎上,再增加250個。
這在瑞士銀行歷史上已是破天荒,但并沒有滿足美國司法部的胃口。僅一天后,2月19日,美國司法部再提起訴訟,要求瑞銀提交5.2萬個賬戶資料,涉及資產148億美元。
這將瑞銀逼到了死角。依據(jù)瑞士銀行立業(yè)根基《銀行保密法》,除非美國司法部能證明偷稅過程中涉及偽造文件或確屬欺騙行為,瑞銀不能透露客戶任何信息,否則即違法。
瑞士銀行界此時才明白,美國的真正目的在于《銀行保密法》。
作為回應,瑞士聯(lián)邦法院2月20日下令禁止向美國政府提供相關客戶賬戶信息。瑞士銀行界下令禁止高層出國。
但此時逼宮的已不僅是美國。2月22日,歐盟主要經濟體領導人在德國柏林舉行特別峰會,一致主張對不合作的避稅天堂進行懲罰。
3月13日,瑞士聯(lián)邦政府終于開始妥協(xié)。
在瑞士妥協(xié)之前,另外兩大避稅天堂列支敦士登和安道爾已于3月12日率先妥協(xié),這使得查稅的火力瞬間集中到瑞士。德國、愛爾蘭的“查賬風暴”各收回稅收10億歐元,更讓債務纏身的美國、英國急在心頭。
瑞士銀行模式已經走到懸崖邊上。
瑞銀總裁庫勒爾瑞銀誠摯地表示對在美國跨境業(yè)務中的問題感到后悔,我們對所有的不適當行為承擔責任。
蘇黎世大學銀行學教授哈比面對經濟衰退,各國政府都在實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刺激計劃,所以每分錢上的稅都要算計了。
美國海外稅務專家杰克·布盧姆瑞士人正在宣布人們所知的瑞士銀行業(yè)已經結束,沒有人再會信賴瑞士銀行賬號的安全。
瑞士聯(lián)邦輪值主席漢斯-魯?shù)婪颉つ?Hans-Rudolf Merz)披露少數(shù)涉嫌逃稅的賬戶并不意味著瑞銀,或是瑞士政府,向美國的單邊行動屈服。
瑞士銀行家協(xié)會發(fā)言人詹姆斯·納森(James Nason)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這些賬戶被用于犯罪活動。因此,這類賬戶的隱私依然在瑞士法律的保護之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多米尼克·斯特勞斯一直以來,我們對它們過于放任,是時候采取嚴厲措施了。
瑞士《時報》瑞士金監(jiān)機構和政府的信譽在此事件中嚴重受損,瑞士聯(lián)邦法院的決定更使它們信譽掃地。
《西雅圖日報》金融領域占瑞士經濟的15%左右,對瑞士銀行模式的擔心會讓其經濟下滑的趨勢加重。
《紐約時報》一家瑞士銀行將會公開其秘密文件,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蘇文洋5.2萬個擁有秘密賬戶的美國客戶的名單落在美國司法部手上,那么,美國政府簡直如同掌握了一顆顆威力無比的“精神原子彈”,讓誰完蛋誰就完蛋。
環(huán)球網網友不就是為了洗錢嗎?確實應該打擊瑞銀,罪魁禍首之一!
《競爭力》絕對保密一直是瑞士銀行業(yè)的金字招牌,就憑借這一點,它成為全球富翁最認可的小金庫和最后的隱私,但在美國司法部的追擊下,這里已經無法潛伏。瑞士暴露之后,全球財富暗倉就只剩下太平洋上一些不太靠譜的島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