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希遷(700~790年)中國唐代禪宗僧人。名希遷,號石頭和尚。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人。少年時投惠能門下出家,后往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師事行思。石頭與行思見面后,問答之間,機辯敏捷,直下承當,行思贊他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
行思入滅后,希遷于天寶初(742年),來到南岳,于南臺寺東的石臺上結庵而居,時人稱他為“石頭和尚”。他在此行化近半個世紀,于唐貞元六年(790年)示寂,終年九十一歲。僖宗時賜謚“無際大師”。著有《參同契》、《草庵歌》各一篇。門徒眾多,《祖堂集》記有七人,《景德傳燈錄》記有二十一人,如道悟、惟儼等。
希遷的禪風標新立異,別具一格,他在直指惠能心要的基礎上,又融合牛頭、華嚴,乃至道家諸家思想,提出獨樹一幟的“互回”理論。這一理論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參同契》中。
漢代道家魏伯陽曾作《參同契》,用意是調和儒道二家之說。希遷假借這一書名,目的是對禪宗南頓北漸的分歧加以會通。石頭《參同契》說:“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zhí)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币馑际钦f,理和事、心和物、乃至內與外等相待的東西是“回互”與“不回互”的關系。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各有各的理,一切事物在本體理的基礎上,萬物間相互融會滲入,這是“回互”;一切事物,雖各互為容攝,同時又各有自己的特性,如水為濕性,火為熱性,各依其性而住自己的位次,相對獨立,并不顯得雜亂無章,這是“不回互”。一般所說的“回互”也應包括“不回互”在內。為進一步說明這種理事回互的關系,石頭又以明暗、子母、尊卑等比喻來加以闡釋。他說:“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后步。”這一說法很顯然是對慧能三十六對中明暗一對的發(fā)揮。
石頭的這一理論主要還是用于指導實踐的。它是要學人通過理會萬事萬物之間互不相犯又相入互涉,理事圓融不二的關系,悟出自有“靈智”。石頭接機的方式與他的思想理論密切一致,細密平穩(wěn),靈活自如,不像馬祖及其門下那般機鋒峻峭,棒喝交加。但是他的禪風卻在當時令學人望而生畏,難以捉摸。時人稱他的禪風為“石頭路滑”。在實踐上,主張“觸目是道”。
總之,石頭希遷的思想特色和道風是十分鮮明的。他在慧能禪法的基礎上,大膽吸收融合諸宗思想,以“回互”作為理論基礎,付諸實踐,會理悟智,為禪宗開辟了一條新的頓悟之路,在禪宗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他的思想和道風與其他時期主張“即心即佛”,提倡“平常心是道”的南岳懷讓門徒馬祖道一形成明顯的差異。
他們二人奠定了此后禪宗發(fā)展的基礎,后來禪宗形成的各種派別都可以從他們的思想中找到根據。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所提倡的“五位君臣”說,就是從《參同契》中演化出來的。后來宋明理學的“理一分殊”說的思想淵源也可以追溯到《參同契》。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