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拒不退讓的強硬派,你威逼沒有用,勸降不成功——他們根本啥都不跟你談。你只能沖到他們的地盤去,站在他的世界,比他還明白他的問題,有好的解決方法。
這是我談判課上一位女同學遇到的真實案例。
她家是做國際貿(mào)易的,一直從泰國一家供貨商那里進口原料,賣給本地廠商加工。多年來,供貨商提供的原料質(zhì)量好,本地買家也都習慣了他們的產(chǎn)品,生意興隆。可是,隨著對供貨商的依賴越來越大,供貨商的姿態(tài)愈來愈高,金融海嘯發(fā)生后,貿(mào)易商希望降低成本,請女兒幫忙和泰國供貨商談判,希望他們降低價格。沒想到幾回合談下來,只有屢敗屢戰(zhàn)的份兒。
這個女兒沮喪地來找我。 “你有說明金融海嘯引發(fā)了市場衰退嗎?你有提出可以用購買數(shù)量、合同長短或付款方式的改變作為交換條件嗎?”我問她。“有啊,可是沒用!”她回答。
她做對了一步,即用了“切割法”,把一個交易切割成好幾個細項來談,因為世界上沒有獨立的東西,一個價格一定是和產(chǎn)品規(guī)格、數(shù)量、付款方式、交貨條件等綁定的,配套變了,價格當然跟著變,但是她忽略了要用得上“切割法”,首先人家得愿意跟她談,也就是說必須先解決一個過程,那就是把自己的問題變成大家共同的問題,制造僵局,逼對方來談。
于是,我又問這位同學: “那你能把你的問題變成雙方共同的問題嗎?”她暈了, “怎么把自己的問題變成雙方共同的問題呢?”一個方法就是“議題掛鉤法”,比如如果你不讓A,我就不給你B,讓對方不得不跟我們談。要能掛起鉤,就要先弄清楚供貨商到底要什么,這就是這個女同學準備得不充分的地方了。泰國這個供貨商到底生產(chǎn)多少產(chǎn)品?財務狀況如何?在乎的是訂單、付款方式,還是交貨?有門個股東,如何做出決策,誰能在里面說上話?這都是我們要弄清楚的“局”。這些不是光靠打電話就能搞定的,她得跑一趟泰國。
談判的溝通管道有三種:一是看得到、聽得到的,那是面對面;二是看不到,但聽得到的,比如打電話;三是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就是寫信。三種里面,面對面比打電話好,打電話比寫信好。
我跟她說: “你現(xiàn)在談判光靠打電話,英語都不是雙方的母語,你認真講,他認真聽,你以為他真的懂你在講什么嗎?就算懂,他可能靜下來思考你所提出的各種選擇方案嗎?”
她解釋說自己有過發(fā)電子郵件把提議一條一條寫給對方看,我又說: “那還不是一樣?電郵是沒有感情的,誠意與善意透過英文表達都多了一層隔閡,何況人家每天要看多少電郵,很多好的提議都可能在快速翻閱中被忽略了?!?/p>
所以,與其電話中大費周章,不如找機會跑一趟泰國。見面三分情,拜訪一下供貨商,甚至給對方老板周遭上上下下都送點小禮物,以后對方公司里面幫我們講話的人都會多一點;如果兩個老板的家庭都變成朋友,那對日后談判更是一個助力;親自拜訪,還可以進到對方工廠,了解對方的制作過程,比如對方是否一開始生產(chǎn),就必須生產(chǎn)一定數(shù)量?鍋爐的火一開就能不能熄?制作過程是否有可改善空間,如何調(diào)整可以降低生產(chǎn)成本?訂單接得怎么樣?了解這些情況,對我們?nèi)蘸髷M定談判策略都有幫助。
最后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不管準備得多充分,都得想好萬一破局可有退路。所以我告訴那位同學,盡管目前這個供貨商產(chǎn)品質(zhì)量特別好,一定要開始找備胎,培養(yǎng)另一個供貨商。這不能懶,單一供貨來源,永遠是買方的軟肋。有了另一個供貨商,再抓好談判的時機,提出各種替代方案,要對方降價應該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