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們對癌癥的策略是:要么徹底殺死這些“異化”的癌細胞,要么以嚴重損傷正常細胞為代價進行對抗性治療。而臨床實踐證實,不管采取任何治療措施都無法徹底殺死人體內的所有癌細胞。因此我們在治療癌癥時,應采取既能控制癌癥的進展,使癌細胞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甚至分化成比較正常的細胞,又能讓患者長期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的策略。這種與癌癥“和平共處”或帶瘤生存的療法應該成為癌癥患者明智的選擇。
據(jù)美國癌癥協(xié)會公布的一份全球癌癥調查報告顯示,在2007年,全球約有760萬人死于癌癥,平均每天死亡約2萬余人。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專家提醒人們,在未來的10年內將有8400萬人死于癌癥。2020年以后,全球每年因癌癥死亡的人數(shù)可能比現(xiàn)在增加1倍。目前,雖然癌癥的發(fā)生機理仍不十分明了,但通過數(shù)十年來的努力,我們已清楚地認識到:癌癥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四分之一”的啟示
早在80年代末,美國的醫(yī)學專家就在報告中說:通過對一些80歲左右的老年死者進行尸解發(fā)現(xiàn),大約有1/4的人其體內有腫瘤存在,但這些老年人卻大都不是死于癌癥,而且其生前也沒有出現(xiàn)與癌癥有關的任何癥狀。這個報告說明,在老年人的體內出現(xiàn)腫瘤是比較普遍的事情。海歸學者黃又彭教授最近說,他在歐洲從事免疫學研究期間,每年都要解剖近200具尸體。而在他接觸的所有80歲左右的老年人尸體內幾乎都有腫瘤存在。他認為,如果人的平均壽命達到100~120歲,那么每個人的體內將產(chǎn)生3~4個腫瘤。在美國全國和我國的上海地區(qū),每年新增的癌癥患者都占總人口的千分之三左右,假設美國人和上海人的平均壽命為80歲,通過計算(80×3/1000=24/100)可知,大約有1/4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癥而求治。由此可以看出,癌癥既是一種慢性病,也是一種伴隨著人體衰老而出現(xiàn)的常見病。
這一事實頗令人深思。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看待腫瘤?怎么看待(防與治)惡性腫瘤,尤其是老年人體內的腫瘤?
在我們看來,人類何時能攻克癌癥現(xiàn)在還很難預測。對于某些癌癥,人們只能預防和推遲其發(fā)生的時間或減緩其發(fā)展的速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并延長其帶癌生存的時間。從本質上說,多數(shù)老年人體內的腫瘤是由伴隨著機體衰老而出現(xiàn)的生理偏差引起的,就像老年人大多都會發(fā)生骨質疏松或癡呆一樣。眾所周知,人體內的細胞(主要是干細胞)在分化的過程中若受到致癌因素的影響,便會在復制的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進而完全或部分失去正常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這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生物學現(xiàn)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細胞復制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多,而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則逐漸下降,所以細胞在復制的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的幾率就越來越高。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腫瘤。
既然癌癥是由人體內出現(xiàn)生理偏差導致的而且是難以避免的,那么我們就應該把預防癌癥作為生活中的一個重點,這樣才能避免癌癥過早或過重地傷害人體。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上80%的癌癥都與人們長期酗酒、抽煙、過食肥甘厚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努力糾正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使其中30%~40%的人延緩或避免發(fā)生腫瘤。此外,中老年人可適當?shù)貞靡恍┚哂姓{節(jié)免疫、誘導細胞分化和凋亡功效的中成藥,因為這類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癌癥的作用。
癌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研究證實,癌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是:正常細胞→輕度不典型增生(分化障礙)→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黏膜內癌)→浸潤癌→轉移癌。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再由癌細胞形成腫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雖然癌細胞是細胞發(fā)生分化障礙的結果,但單個癌細胞并不足以對人體構成威脅。只有當人體內的癌細胞通過不斷的繁殖,形成了相當?shù)摹皠萘Α焙蟛艜<暗饺说纳?。因此,我們更應該把癌癥看作是一類有眾多因素參與的、主要涉及自身內在細胞代謝的、有著緩慢發(fā)展過程的“內亂”。其實,每個人的身體內都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抗癌基因。一般情況下,這兩種基因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只有當原癌基因被激活或抗癌基因丟失了,人才會患上癌癥。原癌基因的被激活和抗癌基因的丟失,常常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等因素有關。所以,癌癥也被認為是一種由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病。盡管絕大多數(shù)癌癥患者的病情會呈進行性發(fā)展,但它也跟大多數(shù)慢性病一樣不會在短時間內發(fā)作,而是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
治療癌癥應從“零和博弈”中走出來
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說:“并不是那些最強壯,甚至是最聰明的物種能夠生存,而是那些最能夠調整自己、適應變化的物種能夠最終生存下來?!毖芯勘砻?,細胞之所以癌變正是因為它們不能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進行調整的結果。就本質而言,癌細胞原來也屬于正常的細胞,但后來卻成了可傷害正常細胞的惡細胞。這種異化了的人體自身組織反過來又危及著正常組織,甚至威脅著生命。針對這樣一種現(xiàn)狀,人們以往的應對策略可概括是:要么徹底殺死這些“異化”的癌細胞,要么以嚴重損傷正常細胞為代價進行對抗性治療(該療法由于對患者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為零,所以也叫“零和博弈”)。
臨床研究證實,不管采取何種治療措施都無法徹底殺死人體內的所有癌細胞,而且只要生命在延續(xù),細胞的繁殖便呈“進行時”,新的異化細胞還會不斷產(chǎn)生。即使能夠殺死人體內的部分癌細胞,患者所需承擔的風險和付出的代價也是超乎尋常的。因此,我們在治療癌癥時應從“零和博弈”中走出來,盡量采取既能有效地控制癌癥的進展,使癌細胞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甚至分化成比較正常的細胞,又能讓患者長期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的策略。這種與癌“和平共處”或“帶瘤生存”的療法應該成為癌癥患者明智的選擇。
對付癌癥的六字方針
癌癥是一種難治性的慢性病,治療癌癥應采取綜合措施,要學會打“組合拳”。在過去二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治療癌癥的“醫(yī)、藥、知、心、食、體”六字方針,并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下面我就詳細地介紹一下這個六字方針。
1醫(yī),所謂“醫(yī)”,是指醫(yī)生和各種醫(yī)療措施。腫瘤科醫(yī)師除了應為癌癥患者進行手術和放化療之外,更應該付出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在臨床上,許多癌癥患者都會每隔一段時間來醫(yī)院就診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聽聽醫(yī)生的建議和鼓勵,同時感受一下“圓桌診療”的氛圍。這樣他們的心里才能感到踏實,并從集體間的良性互動中找到一種“歸屬感”。所以,作為醫(yī)生要盡到責任。
2藥,所謂“藥”,是指由醫(yī)生提供給癌癥患者的各種中西藥物,它是治療癌癥“組合拳”中的重拳。筆者認為,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主要應以中藥為主,有時根據(jù)患者病情的需要也可以用一些西藥。但在為癌癥患者應用西藥進行治療時,除了要考慮藥物的療效外,還必須考慮到藥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對患者的影響。
3知,所謂“知”,是指知識、認知和患者的態(tài)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對于癌癥的認識存在著偏差,并由此引發(fā)出一系列的問題,特別是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既是造成人們對癌癥高度恐懼的根本原因,也是癌癥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禍根之一。因此,只有徹底地改變人們對癌癥的錯誤認識,才能使他們掌握有關癌癥的防治知識,并使罹患癌癥的人能夠正確地面對自己的病情,從而逐漸戰(zhàn)勝癌癥。
4心,所謂“心”,是指精神與心理。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絕不能成為一句空話或一種點綴。臨床實踐表明,該療法對癌癥患者的康復是行之有效的。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智慧與技巧。
5食,所謂“食”,是指飲食。癌癥患者可根據(jù)自己的具體病情、年齡、體質、嗜好等特點來調整飲食,以提高和鞏固療效。一般來說,癌癥患者在飲食上不必忌口過多,應選擇新鮮、有營養(yǎng)、清淡、對味的飲食,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最近,我們在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推出的第2版《腫瘤患者飲食指南》的基礎上,編撰了中國版的《腫瘤患者飲食指南》。該書詳細地介紹了不同癌癥患者的飲食忌宜。讀者可以找來看看。
6體,所謂“體”,是指體能鍛煉。目前,各地的癌癥康復樂園幾乎都在組織癌癥患者練一種心身鍛煉功——新郭
林氣功,并已形成了慣例和制度。實踐證明,大多數(shù)癌癥患者通過這樣的練習,都可使心身得到鍛煉。
治療癌癥的目標是追求“最大善果”
在臨床上,癌癥患者的病情異常錯綜復雜,即便是同一種類型的癌癥患者,其病情也常常千差萬別。因此,我們應對不同時期的癌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同時還要兼顧治療的短線效果與患者的長期利益。
早期癌癥患者大多都是在體檢時被確診的,若身體狀況允許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和放化療,以最大限度地殺滅癌細胞。與此同時,該類患者還可配合實施中醫(yī)藥的“零毒抑瘤療法”,這樣既能起到“減毒增效”之功,又能調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防止疾病的復發(fā)或轉移,從而使其生存質量得到提高。對癌癥患者實施手術和放化療是著重于短線的治療效果,而采取中醫(yī)藥的“零毒抑瘤療法”則是著重于患者的長期利益。
中晚期癌癥患者的病情更為復雜,需區(qū)別對待。中晚期特別是晚期癌癥患者千萬不要抱有在短期內殺死所有癌細胞甚至完全清除癌癥的幻想。該類患者應積極地進行短線治療,以消除或減輕臨床癥狀;為了獲得長期的利益,還應采用中醫(yī)藥的“零毒抑瘤療法”,以進一步控制或減緩癌癥的發(fā)展,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臨床實踐證明,如果中晚期癌癥患者的病情能在3~4個月內變緩,能在5~6個月內有所控制,其后續(xù)的療效就會越來越好。因為中醫(yī)藥治療腫瘤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治療的時間越長其療效就越好。這可能是由于中醫(yī)藥對人體內環(huán)境的調整以及誘導癌細胞的分化和凋亡大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該類患者若想取得好的療效必須持之以恒地進行治療,并采取“醫(yī)、藥、知、心、食、體”的綜合治療措施。
在臨床上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癌癥患者的病情越接近中晚期,其求生的欲望就越強烈,也越愿意不惜一切代價去嘗試各種療法。但很多中晚期癌癥患者在進行過度治療后,不僅沒能使生命得到延長,反而使最后的日子過得十分痛苦,有些人甚至因為自己的過度治療給親人留下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而帶著負罪感離去。其實,癌癥是一種慢性病,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可能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從多角度全面地評估每一個癌癥患者的病情,然后再為其制定個體化、人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力爭用最少的錢、最簡單的方法和最小的代價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也就是說,對于癌癥的治療應以“最大善果,最小惡果”為追求的目標?!?/p>
本欄目編輯/龐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