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歐洲人對建立全球性太陽能電網感興趣,不是為納米技術尋找出路,而是為化石能源尋找替代品)
2 B(原文只是說“其強度足以抵御冰雹振動的沖擊”,不能說“一切外力”)
3 B(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可能有這樣的不足,比如風能)
4 D(“將不再需要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說法有點絕對,可以大大減少對“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電力”的需求)
5 A(登:五谷成熟)
6 D(②體現孫莘老悠閑自在,忙里偷閑。⑥是指“君子”的行為,排除有②⑥的選項)
7 c(第三段,批判孫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達作者要“知命”的觀點)
8 ①有余糧的富裕人家,都爭相拿出糧食幫助官府賑災,救活的人不計其數。
②一切事物都要歸于消亡,而依靠形體堅固的物體,更不能夠長久。
③這個亭子是否該建造,不值得爭辯,但其中的道理卻是不能不辨析的。
9 ①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白雁比作雪花,突出白雁純潔無瑕,暗示作者純潔高雅的情懷。②此句還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說白雁像秋天的飛雪那么多,渲染一種純潔清涼的氛圍。
10 抒發(fā)了作者希望遠離污濁塵世,回到大自然懷抱,保持高雅情操的思想感情。
四、
11 共同特點:靜謐(無聲)
這樣描寫的原因:①通過兩段對月夜景物的描寫,營造了一個靜謐的氛圍,更有利于引發(fā)作者對月光的理性思考。②以埃及和故鄉(xiāng)兩地月夜的相似,揭示了月光無處不在的普遍性。
12 引用兩人的詩詞,分別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揭示了月光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印證了作者對月光的理性思考;豐富了文章內容,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
13 理由:①正如月光是對太陽光的反射一樣,文學創(chuàng)作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②正如太陽給予人類物質和能量,而月亮則給人精神的慰藉一樣,我們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也應該從文學中接受滋養(yǎng)熏陶。
14 ①首先從埃及的月光聯(lián)想到自己家鄉(xiāng)的月光。描繪了兩幅具體的月夜畫面。
②從具體生活景象中,作者感悟出月光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⑧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認識到月光與文學的相通之處。
④點明題旨:月光還真的少不得,而文學也不會死亡。
[文言文參考譯文]
宋神宗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從廣德調任吳興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邊,逍遙堂的東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從漢代以來吳興境內的古文和前代遺存的碑刻來充實墨妙亭。
從東晉以來,吳興就是好地方,被稱為山水清美幽遠。當地老百姓滿足于魚稻蒲蓮的收入,欲求少,相處和睦。不是有特別的事情,很少有賓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吳興的太守,大抵把嘯歌吟詩、投壺飲酒之事作為消遣。自從孫莘老到任后,那年吳興恰逢遭遇水災,土質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糧非常嚴重,準備相隨離開那里。孫莘老開倉放糧賑災,親自撫恤慰勞前來的百姓,非常真誠。有余糧的富裕人家,都爭相拿出糧食幫助官府賑災,救活的人不計其數。這個時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頻繁往來,以為孫莘老會日夜處理文書,前往約期聚會,不能夠再像以前那樣舉止從容自得其樂??墒菍O莘老更加喜歡與賓客聚會,吟詩飲酒作樂,又在空閑時間,搜集遺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數百篇文章,編輯成《吳興新集》,又把那些遺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跡尚存的殘破碑刻,匯集到墨妙亭中。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覽后頓生嘆息,孫莘老求我為墨妙亭寫一篇記述的文章。
有人對我說,一切事物都要歸于消亡,而依靠形體堅固的物體,更不能夠長久,即使是堅固的金石,不久就會變壞。至于功業(yè)、名聲和文章,它們流傳到后世,才可以略為長久一些,現在竟然把功業(yè)、名聲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東西反而求助于速壞的東西。這已經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孫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來保存它們,推測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滅都是由天命決定的道理。我認為知命的人,一定要盡人事,這以后理應沒有遺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毀壞,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國家有興盛一定會有滅亡一樣。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君子保養(yǎng)身體,大凡可以長生緩死的東西沒有不用的,那治理國家,大凡可以保存國家挽救滅亡的措施沒有不使用的,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才罷了。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滅都是由天命決定的道理。這個亭子是否該建造,不值得爭辯,但其中的道理卻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詳細記述了要知命的觀點,并把名物列在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