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眺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鬢不變。
作者謝眺是南齊著名的詩人之一。建武二年(495),謝眺奉命出守宣城。此詩即寫于作者離開京城赴任的途中。這首詩是五言古詩,抒寫了詩人登上三山遙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全詩首句“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被昧送豸印镀甙г姟泛团嗽馈逗雨柨h作詩二首》中的句子,含蓄地表達(dá)了無奈和不舍的情緒,給全詩奠定了一個哀怨的基調(diào)。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描寫的是詩人登上三山之后回望京城的景象。詩人登高回眸京城,京城在春日的映照下熠熠奪目:光影的起伏變化,又仿佛賜予那些宮廷的琉璃屋檐斗拱以展翅欲飛的活力。簡單的勾勒點染出皇城的雄偉氣象,真可謂大家手筆。 “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詩人的目光由城內(nèi)自然移向城外,其妙處在于選取了“馀霞”和“澄江”兩個意象來寫,云霞與江水一高—低,相互輝映,具強烈的畫面感。此二者在空間上又絕非斷然割裂之景,要而言之,江水之盡頭即是云霞之起處。此兩句的第二個妙處,則是對色彩的運用與協(xié)調(diào)。“綺”來形容夕陽下的云霞,便足以讓人想象余霞的斑斕美妙與豐富多彩。下旬以“練”為喻,既寫出了江水的明凈,又勾勒出江水繞城的曲折蜿蜒之態(tài)?!熬殹彪m為素色,但又絕不會讓人感覺單調(diào),因為在夕陽的映照和漫天云霞的映襯下,江水越澄凈,就越能讓人體會到其中色彩的無限豐富。此兩句的第三個妙處,是動靜相宜,各臻其妙。余霞飄浮不定,恰若宦游人生,著一“散”字,仿佛要布滿天際,實在韻味無窮;而春水本自東流,卻著一“靜”字,仿佛情定江城,不忍離去,透露出詩人內(nèi)心脈脈的溫情。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抒寫詩人看到晚歸的喧鳥云集于江洲,各色的野花開遍了郊野。此處是以細(xì)筆點染江洲的美景。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笔惆l(fā)詩人告別京城的離愁和對昔日歡宴生活的懷念。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毕氲酱巳ブ筮€鄉(xiāng)遙遙無期,淚珠像雪糝般落下,更添幾分傷感。
“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鬢不變?!比松星?,終知望鄉(xiāng),長此以往,誰能擔(dān)保黑發(fā)不會變成白發(fā)呢?這是由近及遠(yuǎn)地抒發(fā)詩人的感慨。
謝眺寫這首詩時,只有三十一歲。一個春秋鼎盛躊躇滿志的青年人,怎么會產(chǎn)生“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鬢不變”的人生感慨呢?在政治環(huán)境極其惡劣的南朝,當(dāng)一個人被拋入到他完全陌生的新環(huán)境中,人生的聚散離合、變動無常便總會在其心靈投下巨大的陰影。對于像謝眺這樣敏感的詩人而言,他不過是在離鄉(xiāng)之前預(yù)先透支了這種時人常懷的情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