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湖北等省市的高考語文“語言表達與應用”題出現(xiàn)了一種新動向,其特點是:考題的設置直接取材于課本,或與課本有一定聯(lián)系,這些考題用來考查“人物分析,效果表達,修辭手法仿用、選用,變換句式,語言簡明、連貫、得體”等。
近兩年來,湖北等省市的高考語文“語言表達與應用”題出現(xiàn)了一種新題型,其特點是:考題的設置直接取材于課本,或與課本有一定聯(lián)系,這些考題用來考查“人物分析,效果表達,修辭手法仿用、選用,變換句式,語言簡明、連貫、得體”等。下面分類舉例說明,以引起廣大師生復習備考時重視課本,回歸教材,認真挖掘語文課本這座富礦。
一、人物形象分析
[例1](2007年湖北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分別刻畫了林沖和杜十娘兩個人物形象。請各用一個單句對這兩個形象作簡要概括。要求對形象的理解正確,表達簡明通順,每句不超過25字。
(1)林沖是一位________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形象。
(分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考生熟讀過的課文,均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仡櫵鶎W知識可知,林沖在封建統(tǒng)治者一逼、再逼,逼得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終于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殺仇敵,走向反抗的道路。杜十娘怒投珠寶,怒斥李甲,怒罵孫富,最后怒沉百寶箱。由此不難看出杜十娘雖然淪落風塵,但向往美好愛情的個性。將以上內容進行加工時,要注意概括準確,語言簡潔通暢。
[參考答案示例](1)(林沖是一位)由委曲求全、逆來順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淪落風塵,但向往美好愛情、善良而剛烈的婦女(形象)。
[遷移題1]因為陳煥生早先家無余錢剩米。別人就送了他一頇“漏斗戶主”的帽子。這帽子他一戴多年。后因他家境漸趨好轉,“漏斗戶主”的帽子便不翼而飛了。其實,這里所說的帽子只是反映帽子主人某種特征的綽號。下列人物均出自高中語文課文,試給他們中的任意兩住戴上“帽子”,并根據(jù)課文或原著內容,簡要說明送帽子的主要原因。
葛朗臺:____________
別里科夫:____________
賈寶玉: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葛朗臺:守財奴。因葛朗臺費盡心機地占有金錢,到死都不忘抓金子。
別里科夫:套中人。因別里科夫思想保守,頑固地維護舊制度,害怕一切變革。
賈寶玉:混世魔王。因賈寶玉不遵守封建禮教,不愿苦讀詩書,只喜歡在女孩堆中玩耍。
[遷移題2]圣誕節(jié)那天,剛畢業(yè)應聘到一家外企的小麥為參加晚會,向一位阿姨借首飾,阿姨爽快地拿出了自己的鉆石系列。阿姨的女兒搭話了:“小麥姐姐,別忘了瑪?shù)贍柕锣蕖!卑⒁棠涿畹貑枺骸艾數(shù)贍柕率钦l?”小麥笑著回答說:“____________?!?/p>
請你替小麥向阿姨介紹瑪?shù)贍柕隆?/p>
要求:①寫一句介紹瑪?shù)贍柕碌脑?,不超過80字。
②語意連貫,抓住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
③至少有一處運用雙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
④至少有一處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
[參考答案示例]瑪?shù)贍柕率欠▏骷夷瓷P≌f《項鏈》中的一個為參加舞會借了朋友鉆石項鏈,為償還不慎丟失的項鏈不得不辛苦勞作的,“風光一夜,辛勞十年”的,愛慕虛榮的人物形象。
二、表達技巧分析
[例2](2008年湖北卷)下面是魯迅小說《藥》中的一段景物描寫。請從表達效果的角度予以點評。要求: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不超過40字。
西關外靠著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點評:
[分析]此題取材于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藥》,也是考生熟悉的課文。回憶所學內容,一定要從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釣角度作答。景物描寫的表達效果是多方面的,因此答案不唯一。
[參考答案示例]墳墓像饅頭的比喻,把貧與富、死與生的尖銳對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長啊!
[遷移題1]下面是《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一段語言描寫,請從表速效果的角度予以點評。要求:語言表達準確簡明,不超過30字。
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答: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稱贊黛玉,恭維賈氏姐妹,討好賈母,一箭三雕,揭示王熙鳳精明的個性特點。
[遷移題2]下面是孫犁小說《荷花淀》中幾個女人商量去探望參軍丈夫的對話描寫。請以設問方式,簡要準確地設計出一個能切中這段文字的內容,-并讓人思考的問題。
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p>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p>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jù)點……”水生的女人說。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p>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問題: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幾個女人去看丈夫的理由分別揭示了她們怎樣的心理世界?(或:水生女人的話沒有說完而用了省略號,這沒有說完的話的內容是什么?或:水生女人的話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三、仿寫句式考查
[例3](2008年江西卷)按照下面句子的結構和修辭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寫一個句子。(字數(shù)不限,句意連續(x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
答:____________
[分析]這個句子出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我的空中樓閣》,回憶所學知識,一定知道本句比喻修辭的內部特點,答題也就不難。
[參考答案示例]沙漠中有了綠洲,好比黑暗中遇見了燈光,是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針!
[遷移試題)在下面這段文章中的橫線上補寫一個例子。補寫要求:①與劃浪線的句子結構一致。②語言連貫得體。
詩歌鑒賞可以認為是讀者在詩人所啟示的范圍內重新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詩,一般理解為羈旅客子的情愁,也可以理解為思念老母的傷感,一事無成的感慨,友情離棄的痛苦。又如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一般理解為激勵讀者更進一步,也可理解為本職工作的精益求精,學習成績好上加好,祖國面貌日新月異。
四、應用文寫作
[例4](湖北省重點中學聯(lián)考題)學校舉行大型朗誦會,請你為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一段主持詞。要求:①語言生動,有文采,至少用一種修辭格。②至少引用原作中的一句詩文。③不超過60字。
答:____________
[分析]《琵琶行》和《岳陽樓記》分別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和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而且都是要求背誦的篇目。回憶課文內容,選擇最熟悉的一句詩文,再選用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模擬原作的修辭手法,答起題來就輕而易舉了。
[參考答案示例]《琵琶行》:一曲《琵琶行》,司馬青衫濕?!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边@是同情的淚,傷感的淚,更是心靈呼應的淚。
《岳陽樓記》:岳陽樓幾度興衰,洞庭湖多少煙波?范仲淹雖身處逆境,卻心懷天下,道出了震憾古今的心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遷移題1]下面是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請對出下聯(lián)。
荀子勸學,博學則冰寒于水。
下聯(lián):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莊子垂釣,獨樂且理浸其中。或鄒忌巧諫,妙喻而言出自思。
[遷移題2]從中學所學古典詩詞中舉一個恰當?shù)睦友a寫在下面劃線處。要求所舉例子引用正確、緊扣虛實關系,并有適當?shù)姆治?,字?shù)在80字以內。
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虛為用”。這一現(xiàn)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字面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所寫之景是實,所抒之情為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
再如蘇軾《江城子》中的“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作者與妻子伉儷情深,雖生死殊途而舊情難忘。積思成夢,悲喜交集,這是虛寫。而實則是寫夢醒后的悲傷。這樣虛實結合,寫出了作者對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再比如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寫月:“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依次烘托了詩人凄涼的心境、琵琶聲的美妙動人和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
[遷移題3]有些書評只言片語,便能表現(xiàn)一部作品的寫作特點,揭示其主題或寫作目的,如:
《詩經》——先民的歌唱;
《史記》-一史家之絕唱,元韻之離騷;歷史的長城;
《老殘游記》帝國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個時代的奮斗。
請參照以上示例,選擇你熟悉的兩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寫一則一句話書評。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示例](1)《莊子》——哲學的天籟;
(2)《資治通鑒》——帝王的鏡子;
(3)《顏氏家訓》——一位父親的叮嚀;
(4)《聊齋志異》——瓜棚下的怪談;
(5)《三國演義》——龍爭虎斗;
(6)《紅樓夢》——失去的大觀園:
(7)《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無悔的人生。
[作者系湖北省武漢中學高級教師、武漢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