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以來,美國金融海嘯給世界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yè)家無法獨善其身,于是,減產、利潤下滑、破產、被并購等現象屢見不鮮。許多企業(yè)家,尤其是成功過的企業(yè)家,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沮喪、挫折感加深等情緒,這種情緒的蔓延甚至波及其員工、家人,逐步形成了當前普遍困擾的棘手問題。都知道焦慮是智慧的大敵、企業(yè)的大敵,企業(yè)家該如何從容應對呢?那么,我們就先來點一爐香,飲一杯茶,關注一下自我的心靈,以平常心,看待平常事,好嗎?
焦慮源于我執(zhí)
我們先回望一下這次金融海嘯??梢钥吹剑恳粋€當事人貪婪的本性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當事人為了讓其利益最大化,都會采取合法或非法的方式來摧毀金融市場根基及信用。于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每一個當事人都成了俘虜,都成了短視的利益追尋者。無論是金融機構及個人都是如此。當前出現的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正是印證了佛教所說的“因果不昧”的道理。
佛經言:“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皆由我執(zhí)生,此魔何所需?!庇纱丝梢?,在現實世界中,災難和痛苦都是因為我執(zhí)而產生的。所謂的“我執(zhí)”,不是指別的,就是指平時我們內心中存在的自我意識,由于這個緣故,我們自身總是被一種有別于任何東西的執(zhí)著方式所主宰,牢牢束縛。所以,我們會說:“他對我不好,我忍受不了,我太痛苦了。”對于所有的東西,都想以我為中心加以控制,并想據為己有;甚至于別人說了一點點不好聽的話,都會斤斤計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映,多數人每天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為了自我;別人的大多數行為都被視為對自我的威脅,從而極度煩惱……諸如此類的焦慮與痛苦,借助于我執(zhí)的力量,還會被無端地擴展下去。
同時,佛法認為,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災難困苦,心內各種各樣的煩惱,都與業(yè)障有關。當一個人貪婪的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時,就會幻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會采取合法或非法手段來損害經濟發(fā)展。如是因得如是果。只有徹底破除煩惱,知此因果,才能度過所有的苦厄。我們焦慮、恐懼都是一種煩惱障。煩惱障不外乎貪、嗔、癡、慢——貪:貪得無厭,要得太多,欲壑難填;嗔:嗔恨心太重,不如意時就焦慮萬分;癡:癡迷于世上形形色色的名、利、物、財;慢:執(zhí)著于自我的見解而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我們只要關注一下內心,就能明白當企業(yè)出現問題時,我們?yōu)槭裁磿爰婏w,煩惱叢生,苦不堪言了。
佛法還給企業(yè)家糾正了一個飽受人們誤解的含義——“煩惱”。人們也許認為煩惱只有窮人才有。窮人迫于生計而奔波,所以痛苦不堪。其實富人也有煩惱,只是煩惱的內容不一樣。當金融海嘯后,富人的煩惱會比窮人的煩惱更加多,因為他們的貪心更重,欲望更強。所以,作為企業(yè)家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煩惱、焦慮永遠是人的常態(tài)。如果不關注內心,就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焦慮。
智慧的生活
那么,我們究竟怎樣了斷煩惱、化解焦慮呢?企業(yè)家不妨靜下心來,再倒上一杯茶,理一理思路。
首先,我們應該放棄不愿接受焦慮與痛苦的心念,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否則,在面對焦慮之際,心中就自然產生煩惱與痛苦,導致承受力日趨脆弱。逃避痛苦是消極的,只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當前,金融海嘯的出現,企業(yè)家們應該積極面對,勇于承擔、進行反思、轉換觀念,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利用這次危機,使惡緣變化為順緣,借助佛法,理清思路,成為自己的增上緣,那么,你面臨的困境就不再那么可怕。一般來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輕而易舉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既然違緣不可避免,在面臨挫折時,就應該鼓起勇氣去堅強地面對,而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崩潰。在遇到困境之際,企業(yè)家的注意力不應該集中在不安與焦慮之上,而應集中到如何運用轉化焦慮的力量上。
其次,我們要明白,如今這個時代,物質方面的進步與精神方面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平衡的,由此造成了許多問題。在當今社會,競爭、焦慮、壓力與日俱增。為了追逐名利,人們不擇手段,爭前恐后。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可否認,有的人采用合法與不合法的手段,的確獲得了些許成功。這些人的富有生活,對于貧窮者來說,都是夢所不及的。有的人對他們羨慕不已,會不由自主地蜂擁而上,迎合奉承、諂言獻媚……實際上,那些權力與金錢,正如借來之物,你僅可以暫時擁有,不可能永遠屬于你??墒?,對于這個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知曉呢?
《佛遺教經》曰:“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wěn)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因此,世間之人常為五欲所牽,無論擁有多少財富,仍沒有滿足之時,這是凡人共有的特性。某些人已有很高的名利和地位,依然欲望膨脹,對外在物質的貪婪達到了極限,而且這種貪欲永無休止……在此情況之下,若失去了地位,耗散了財富,各種災難又接踵而至……這時,以前所有的歡樂幸福都變成了記憶中的痕跡,從而在精神上遭受更為痛苦的折磨。他們的內心深處,已經很難出現真正的安祥與恬靜。因此,外在物質的快樂并不可靠,它是不健康的快樂。
針對這些情況,佛教則進一步開導:“享用智慧的生活,也就是佛法的生活。那些只靠吃喝、女人和歌舞等所得到的歡樂,是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為什么呢?依靠吃喝玩樂等得到的歡樂,是靠外界某種條件產生的,因此,具有很大局限性;這種快樂在享受中被享受所結束;這種快樂是產生各種煩惱和痛苦的基礎。反之,享用佛法生活所得到的快樂,在享受中恒久不會被享受所結束。它不會產生任何煩惱和痛苦?!边@是真正達到了“樂中最殊勝,內心即安祥”的境界。
佛法講求,無論你做什么,只要是對大眾有利,都要盡心盡力完成,盡量把事情做好,辦得圓滿,就是善業(yè),就是求福與積善;反之,則是惡業(yè),有害于社會。所以,眼前的金融危機也好,企業(yè)的不景氣也好,都是暫時現象。不要被焦慮煩惱蒙昧了智慧。無苦不成道,無忍不成道,無境不成道。多關注內心,盡力做好當下的工作,多行善積德,關愛眾生,為員工、社會、家庭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那么,一切煩惱都會化作云煙。
到那個時候, 我們再一同喝茶——喝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