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誦讀的理論基礎著手肯定了誦讀策略的可行性,從三個方面論述誦讀對語感形成的作用。
關鍵詞:誦讀;理論;語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9)-03-0107-02
在21世紀的今天,當眾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著教學的時候,誦讀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是否依然可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一策略?誦讀和語感的培養(yǎng)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誦讀策略的理論探究
“誦讀”指背誦和朗讀,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憑借記憶把材料(包括句子、段落、篇章)逐字逐句的表述出來和帶有感情色彩的反復念出材料。許多西方學者認為誦讀這一模式對外語學習是無益的;但Pennycook和Parry認為該策略在中國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記住其優(yōu)美的語言,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章中的詞匯。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輸入假說則為誦讀策略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基礎。他提出語言習得通過語言輸入來完成。③從“輸入- 記憶- 輸出”的信息加工模式也可得知:輸入與輸出是以記憶為中心的,輸入是為了記憶,記憶是為了輸出。也就是說,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促進語言習得,是教師的主要任務。而最佳的語言輸入中關鍵是大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誦讀正符合這一條件。誦讀的材料豐富多彩,經過教師或學生精心挑選的材料是可理解的。通過誦讀能強化語言輸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記憶效果,增強語言積累,因而有利于語言輸出。語言學家Sinclar認為語言既是一個以語法為基礎的可分析系統(tǒng),又是一個以記憶為基礎的公式化(即短語化)系統(tǒng)。誦讀無疑有利于熟記“公式化短語”,使其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二、誦讀策略與語感的形成
語感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語感的概念一直都比較模糊。有“語言直覺論”也有“三要素論”所謂“語言直覺論”是說語感是對語言結構的直覺認識,是一種語言知覺或感性認識,是人直覺感受、運用語言的能力;所謂“三要素論”是說語感包括直覺成分、言語的心理定勢成分和言語行為成分。這兩種說法體現(xiàn)了共同的語感起源-語言直覺和語言實踐。
Bialystok將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存在于學習者意識層中,學習者可以清晰的將它們表達出來所有目的語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就是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就是存在于學習者潛意識層中內化了的語言知識,學習者不一定能清晰的表達出來但能不加思索的流利使用語言,這就是語感。誦讀對語感培養(yǎng)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誦讀有利于語言習慣的形成,從而刺激語感的形成
英國外語教育專家H.E.Palmer 認為:語言是一種習慣,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培養(yǎng)一套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一般不靠智力和邏輯,而靠反復重復,反復運用。Nick Ellis也指出,語言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范例的過程,流利運用語言的基礎就是憑借儲存在記憶中的大量語言范例。由讀而誦,由誦而背,經過多次的重復,語言材料深深植入腦海,久而久之,“無心造句,句子自成”,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在寫作和口頭表達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已經熟記在心的大量短語、句型、習語等。在語言的頻繁使用中,語感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
2.誦讀通過語言實踐為語感的形成提供基礎
語感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漸進性和階段性,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誦讀實際就是一個有意識地使學生受到反復的語言信息刺激,從而獲得語感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鼓勵學生誦讀增加英語的語言輸入,注意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著重聽、讀、背訓練,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為語感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直覺知識和必備的知識基礎。聽、讀、背這些接受性語言技能加強了,并由此導向“說、譯、寫”產出性語言技能。在這一過程中,語感完成了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3.誦讀通過積累語言知識增強和促進語感
Bialystok的語言學習模式啟示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努力使學生已有的顯性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語言知識,并盡可能的擴展學生的隱性語言知識?!邦}海戰(zhàn)術”就是通過大量地做練習來增加隱性知識的積累,學生經常能憑直覺正確解答問題。在閱讀訓練中,我們也常會聽到學身生這樣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直覺。誦讀記憶的大量語言材料融合到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共同作用于大腦,產生感覺、知覺、思維、判斷、分析等一系列反應,將原本顯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從而形成語感。隨著誦讀式輸入的不斷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語言現(xiàn)象的敏感度漸漸增強,語感也將得到增強。
三、誦讀策略的實施
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誦讀增加語言輸入,開展以課文為中心誦讀教學,首先應該確保學生的具有正確的語音、語調。語音、語調是朗讀的基礎,只有建立在正確語音、語調基礎上的誦讀才有意義。其次要注意選擇恰當?shù)恼b讀材料,保持學生的興趣。除教材,還可以挑選詩歌、優(yōu)美的散文、名人札記、精彩的演講文稿等,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也可讓學生自選材料。最后要注意不斷變換誦讀方式,結合其他教學手段促進誦讀效果。單調乏味的方法會讓學生反感,通過文章復述、講演比賽、戲劇表演等改革創(chuàng)新誦讀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誦讀效果,最終達到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PennycookA. Borrowing Other`s Words: Text, owenership, memory and plagiarism [J].TESL Quarterly, 1996(30):201-230.
[2]Parry K.(Ed) Culture, Literacy,and Learning English:Voices from the Chinese classroom[M].C.Portsmouth, NH: Heinemann,1998.
[3]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Hertfordshre: Prenl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7:21-25.
[4]Sinclair JM. Corpus,Concorlance,Collo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Bialystok,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ing [J].Language Learning, 1978 (28).
[6]馬廣惠.“Bialystok的語言學習模式[J].國外外語教學,1997.
[7]劉紹龍.外語語感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育1996(7):27 - 28.
[8]王才仁.英語學習論[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
[9]董衛(wèi),付黎旭.背誦式語言輸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界.2003 (4).責任編輯:劉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