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投連險的賬戶運用和操作方法后,就會明白買投連險跟“牛市”、“熊市”其實沒什么關系,投連險只是保險公司提供的一個金融工具。或者說是練武人的兵器,武藝是否高強完全是自己的事,賬戶表現(xiàn)的好壞與保險公司也不甚相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我們買的投連險是投資?還是保險?或者說:我們買投連的目的是為了投資?還是為了保障?
了解了投連險的賬戶運用和操作方法,就會明白買投連跟“牛市”、“熊市”其實沒什么關系,投連只是保險公司提供的—個工具,或者說是練武人的兵器,武藝是否高強完全是自己的事,賬戶表現(xiàn)好壞與保險公司也不甚相干。
投連險的全稱是“投資連結保險”,也叫“變額壽險”。顧名思義,投連險最大的特點就是身故保險金和現(xiàn)金價值是不確定的。保險公司將客戶繳納的保費扣除經營成本和彌補當年賠付所需費用(保障成本)之后的余額(也就是傳統(tǒng)壽險中被作為現(xiàn)金價值積累起來的部分)轉入分離的投資賬戶,而客戶可以在規(guī)定的賬戶范圍內指定資金的投資方向。
多數保險公司提供的投資途徑有指數型賬戶(主要投資于指數基金)、進取型賬戶(主要投資于股票基金)、平衡型賬戶、穩(wěn)健型賬戶(主要投資于債券基金)以及貨幣型賬戶(主要投資貨幣基金)等等,保單的現(xiàn)金價值和身故給付金就與投資賬戶的投資績效直接掛鉤。
由此看來,在一個投連險賬戶中是并列且相互獨立的兩個賬戶:既可以有投資賬戶,又可以有保險賬戶:可以兩者并重,也可以偏重其中一個賬戶。換句話說,市場上的投連產品既有自由組合型的,也有按比例搭配好的,購買前一定先要理清思路,明確目的。
中外市場上的不同應用
在西方投連險更多
被用作一種投資賬戶
如果主要目的是長期保障,最好還是買傳統(tǒng)型的保險。因為投連險是按照自然費率扣除保障成本,于是會造成當年齡很大的時候,不得不因為保費太高而降低保額,在最需要保險的時候卻沒有了保險。
投連險的保障賬戶更適合短期對保障的需求,或者說更適合一個階段內對保額頻繁變動的需求。比如房貸200萬元,預期3-6年內還完,那么,你就可以把初始保額定為200萬元,隨著還款的進度逐漸調低保額。再比如一個小企業(yè)主,經常會跟朋友拆借資金,那么,他就可以根據每次拆借的額度和期限的不同而隨時調整保額。
這些都是傳統(tǒng)壽險的保單所不能做到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核保規(guī)則的限制。投連險保單投保時的額度即為該保單的最高保額,以后只能在這個范圍內來回調整,所以第一次的保額一定要足夠高。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投連險更多被用作一種投資賬戶,或者說被看作是保險公司銷售的一種證券類產品——FOF(Fund of 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就是保險公司。由于把閑置資金放到這樣的賬戶中可以延稅,所以很多人拿投連賬戶當作積累養(yǎng)老金的賬戶來使用(在我國,目前暫無這樣的稅收優(yōu)惠,所以不贅述)。
投資風格對號入座
“頻繁折騰型”才是
投連險最大的亮點。
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使用方法劃分為一勞永逸型、定投型、大勢轉換型和頻繁折騰型。
一勞永逸型
是指在開戶的時候,就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選好賬戶類型或賬戶組合,放一筆錢進去就再也不管了,直到用這筆錢的時候把保單退掉,再把錢取出來。
比如,一位45歲的下崗女工從150萬元的房屋拆遷款中拿出100萬元買了一個新房子,剩下的50萬元在保險公司開了一個投連險賬戶,設定60%的資金放在進取型賬戶中,40%資金放在穩(wěn)健型賬戶中。如果年平均收益率是10%,那么到她53歲的時候,賬戶里就會有100萬元,堅持到60歲就能變成200萬元。不過,這種理想的市場表現(xiàn)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
定投型
是指分期分批地把資金投入到選好的賬戶中去,實現(xiàn)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最終達到戰(zhàn)勝通脹、保值增值的效果。
比如,一位30歲的白領每月放1000元在指數型賬戶里,假定年收益率每年都保持在12%(再次強調:這種假定在實際中是不存在的,只是有可能接近),那么到60歲的時候,他累計放進去的本金是36萬元,但由于時間和復利的原因,他實際的賬戶里就已經有了352萬元。
定投的好處就是在足夠長的時間段(10年以上)中,買入的時間點是平均分布的,而買入的價格點一定是低點多于高點。而且。指數賬戶是被動型賬戶,基本不會有人為操作失誤的情況,或者說不太受保險公司投資經理的水平限制。所以在理論上,這種投資方式的結果就是能夠充分分享中國經濟穩(wěn)步成長所帶來的本金穩(wěn)步升值。
大勢轉換型
是指把握住A股大盤趨勢的變化,在市場反轉(注意:不是反彈)的時候,適時調整各賬戶資金比例的分配。
比如,有明確信號顯示市場已接近階段頂部,就可以把資金從指數型或進取型賬戶,調整到穩(wěn)健型或貨幣型賬戶;反過來,當有明確信號市場將會進入新一輪牛市的時候,再把資金從貨幣、穩(wěn)健賬戶轉移到進取、指數型賬戶。
歷史的經驗表明,市場為這類操作提供的機會每年不過兩三次,所以,大多數保險公司為客戶提供每年4次的免費賬戶轉換,就足夠用了。
頻繁折騰型
其實,它才是投連險最大的亮點。
舉例說明:甲先生用107萬元在某保險公司開了一個投連賬戶,他判斷近期的指數會在以2200點為軸,以20%為振幅的箱體內振蕩。
于是在2200點時,他把5萬元放在指數賬戶,另外5萬元放在了貨幣賬戶。兩天后,上證收盤點位為2288點,甲先生調整賬戶比例為貨幣賬戶60%,指數賬戶40%:又過了兩天,上證指數繼續(xù)走強至2379點,甲先生再次調整賬戶比例為貨幣賬戶70%,指數賬戶30%。
五天后,受美股暴跌影響,上證指數回落到2200點,甲先生重新將賬戶調整為貨幣賬戶50%,指數賬戶50%:受中國經濟回暖信號影響,三天后上證指數站上2400平臺,甲先生再次將賬戶調整為貨幣賬戶70%,指數賬戶30%
十多天下來,甲先生的賬戶共計盈利2400多元,占投資總額的24%照此計算,一年盈利20%是不成問題的。
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甲先生的操作,他只是做了一個數學模型:每漲4%就賣10%;每跌4%,就買10%,然后他會嚴格遵守自己制定的紀律。
其實,這就是我們在買賣股票中經常用的“竹節(jié)法”,也叫“金字塔法”。金字塔法的紀律更保守:漲跌和買賣的比例嚴格對稱,都是10%,這樣從理論上說就永遠不會賠錢。這樣的操作運用在投連險上,對客戶并沒有太高的技術要求,只要遵守紀律。
但是對產品有一些要求:賬戶必須是每天都可以進行一次轉換,并且是不限次數免費轉換的,而且轉換時的單位價格必須是按當天的收盤指數計算出來的。所以,甲先生要做的只是每天下午3點多看一下收盤點位的漲跌幅度,然后決定是否下達操作指令而已。
總結
在經濟收入達到一定階段后,才可以適當拿出部分資金購買投連險
隨著股市一跌再跌,滬市一度擊穿2000點,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受股市影響,曾經一度銷售火熱的投連險也受到重創(chuàng)。賬戶投資收益大幅度縮水。讓不少人把剛進腰包的利潤又重新吐了出來。回到本文開篇的主題,面對“漫漫熊途”,投連險還能買嗎?
對于一勞永逸型和定投型來說,越是熊市就越是買投連的好時機,因為每一個投資單位的成本低了。而對于大勢轉換型和頻繁折騰型來說,什么市都無所謂,只要有市就會有利潤。
至于選擇躉交和期交投連產品,最主要的差異不在于費用,而是目標人群。
躉交投連險由于門檻較高,比較適合于手頭有大筆閑置資金,希望借助專家理財保值增值的人士。期交投連則更適合暫時缺少大筆閑置資金,但有穩(wěn)定收入,可以定期進行投資的人士。
從控制風險的角度來說,投資者必須明白投資連結保險同其他投資產品一樣,不保證最低收益率——可能有較好的回報,也可能出現(xiàn)虧本的情況。所以,一定要在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解決之后,才可以考慮投連險;一定要在經濟收入達到一定階段后,才可以適當拿出部分資金、而絕不能是全部資金來購買投連險:同時,選擇投連險必須要對資本市場的風險有足夠的心理和經濟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