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杰羅姆,賀拉斯和施萊爾馬赫三大翻譯模式進行闡述,并就翻譯案例對三者進行對比研究。本文最終得出結(jié)論:不同類型文本的翻譯需要不同的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杰羅姆模式 賀拉斯模式 施萊爾馬赫模式 對等 忠實 直譯一意譯
由于翻譯標(biāo)準(zhǔn)一直受到歷史,動態(tài)和民族的限制,“翻譯”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文化模式和文本模式下也就有不同的定義。不過翻譯是不同民族之間重要的交流活動,通過翻譯使人類知識和財富達到了的共享和傳承。但是古往今來究竟哪種翻譯模式和翻譯策略更適合各種文本翻譯,這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本文圍繞不同文化環(huán)境和不同文本模式中翻譯方法的選擇問題展開對三種翻譯模式進行對比,力求探討不同文化里不同文本的翻譯方法,對“不同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譯策略”(Bassnett, S. Andre.Lefevere,2004,P4) 進行例證。
一、三種翻譯模式——杰羅姆模式。賀拉斯模式,施萊爾馬赫模式
翻譯模式數(shù)不勝數(shù),但這里我們講到的僅限于這三種特定的翻譯模式——以杰羅姆,賀拉斯和施萊爾馬赫這三位翻譯理論家命名的杰羅姆(St.Jerome)模式,賀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模式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E.D.Schleiermacher)模式。
(一)杰羅姆模式
杰羅姆模式其實是一種逐字逐句翻譯的典范。在這種翻譯模式框架里。翻譯者要求譯文忠實于原文本,在當(dāng)時也就是要忠實于《圣經(jīng)》。對等概念是杰羅姆翻譯模式的核心,它指的是使譯文機械地與字典里的詞條解釋相對應(yīng)。具體說來也就是,要把原文本按照字典解釋絕對忠實地翻譯到第二語言。由于具有神圣而又深遠的影響,《圣經(jīng)》成為能夠經(jīng)久不衰的忠實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當(dāng)時最忠實的翻譯也就莫過于這種逐字逐句.一一對應(yīng)的翻譯了。這種翻譯框架要求被翻譯的詞必須在字典中找到目的語中與之相對應(yīng)的那個詞來匹配,翻譯時還必須使原詞和譯詞上下一一對應(yīng)。逐漸地這種翻譯模式不僅應(yīng)用于《圣經(jīng)》翻譯還擴展到其他文本類型的翻譯。好的字典在這里可以保證譯文的忠實性,因此目的語譯文也就能夠忠實于原文本。
基于這種模式的翻譯沒有詞匯和句子結(jié)構(gòu)方面的任何替換,增減和變化,更談不上其他細節(jié)上的調(diào)整。杰羅姆模式著力于解決語言層次上的問題,因此這種逐字逐句的翻譯不僅不能使譯文達到句法上的平衡,而且還使譯文非?;逎y懂。這種翻譯模式?jīng)]有考慮到原文本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模式的差異,也沒考慮到文本模式之間的不同。因此長期以來這種翻譯模式一直牽制著翻譯工作者的研究進展。好在隨著《圣經(jīng)》影響力的遞減,對等概念可以重新定義。對等從此不再上機械地從字典里找對應(yīng)詞了,而是一種根據(jù)具體文本類型對對應(yīng)詞決策性地選擇。選文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被目的語文化所接受的,也就可以較為達意地翻譯入目的語了?!皼]有真空中的翻譯,也沒有真空中的接受”這一事實也就被證實了。
(二)賀拉斯模式
從時間上來看要先于杰羅姆模式的賀拉斯模式力求忠實于翻譯者的主顧——目的語讀者?!爸覍嵎g”不再是忠實于原文本,而是忠實于目的語讀者。“忠實”的翻譯者必須在兩類文本和兩類不同語言的讀者間進行“共謀”(negotjate)以求兩者兼顧。
這種“共謀”是對謹遵傳統(tǒng)對等翻譯的挑戰(zhàn)。對等已不再是絕對意義上的對等,而是常常偏向優(yōu)勢語的對等,例如當(dāng)時風(fēng)靡一時的拉丁語和現(xiàn)在廣泛盛行的英語。賀拉斯模式強調(diào)生成于語言和由之生成的文本之間的文本模式和概念模式框架的存在,這是對杰羅姆模式的一大補充。它在“文化資本”范圍之內(nèi)的具體翻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肮仓\”受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所影響?!肮仓\”幫助翻譯者進行翻譯時調(diào)節(jié)不同文化之間的優(yōu)劣平衡。首先翻譯者要把翻譯活動建立在概念和文本框架之上而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框架之內(nèi)。賀拉斯模式深受西塞羅(Marcys Tullius Cicero)的影響,贊成活譯。另外,賀拉斯模式強調(diào)譯入語的文化環(huán)境,文化模式和譯入語文本結(jié)構(gòu)。因此,我們可以把賀拉斯稱之為“歸化派”翻譯的先驅(qū)。
(三)施萊爾馬赫模式
強調(diào)向譯文讀者保留原文本特色的施萊爾馬赫模式對由類比產(chǎn)生的自動標(biāo)準(zhǔn)化提出了異議。類比被用于否定譯入語的優(yōu)勢地位和保留原文本的特色。施萊爾馬赫在他著名的演講“論翻譯的不同方法”中提出,一種語言被譯人德語后應(yīng)該讀起來和聽起來與德語有所不同。施萊爾馬赫模式強調(diào)“異化”翻譯的重要性。施萊爾馬赫說,準(zhǔn)確的翻譯是基于對原文本的正確理解之上的,因此他認為翻譯可以分為兩類:
1.以作者為中心的翻譯:讀者應(yīng)該站在原作者的立場上來讀譯文以獲取更多文本信息。
2.以讀者為中心的翻譯: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該盡可能聯(lián)系讀者實際,在譯文里盡量多提供信息,是讀者閱讀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
這兩個翻譯策略突破了直譯和意譯的界限,它們是“異化”翻譯策略。盡管有時這種模式下的譯文不是很自然流利,但是它們可以拓展和豐富目的語。
總之,杰羅姆模式是一種字面翻譯模式,賀拉斯模式則是一種忠實于譯文讀者和優(yōu)勢語的意譯模式,然而施萊爾馬赫模式強調(diào)目的語的作用,這種翻譯已經(jīng)超越了直譯和意譯的界限。這三種翻譯模式在對等,直譯和意譯等問題上存在著一些差異。
二、三個翻譯模式相關(guān)問題討論
(一)對等
人們從傳統(tǒng)上和字面上把“對等”理解為相似和近似相似而不是同一。翻譯中的“對等”指“與原文相同卻又截然不同”。對等概念盡管在翻譯中達不到絕對對等,但它一直是翻譯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其首要目標(biāo)在于譯者在不同類別文本中能夠使用不同的詞匯,短語,段落,篇章等。譯者應(yīng)該考慮到語言單位的形式,意義,題材和一致。每一個語言單位都需要他的對等效果。奈達把對等分為動態(tài)對等和形式對等兩類(Nida,Engene,2001,P156)。動態(tài)對等滿足讀者的語言和文化上的需求,而形式對等顧名思義則是形式上的對等。要達到一種好的對等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譯文要達意;2.譯文要忠實于原文本;3.譯文表達要自然明了;4.譯文信息是讀者熟悉的。
(二)直譯
直譯實際上是一種逐字逐句的翻譯。直譯要忠實于原文本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好的字典。翻譯者很少會根據(jù)不同文本類型而考慮到語言單位的調(diào)整,例如:字詞順序,句型,修辭和意象。忠實是杰羅姆模式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直譯在對同族語言翻譯時和在同一種文化模式中不同表達翻譯是較為常見。但是有時直譯實在另人難于接受:1.當(dāng)字詞包含不同含義時;2.當(dāng)字詞作為功能詞而不是實義詞使用時;3.當(dāng)翻譯用的句型在目的語中沒有對應(yīng)時;4.當(dāng)目的語中找不到與翻譯詞對應(yīng)時;5.當(dāng)原文本與目的語對應(yīng)詞不是同級詞時。
把每個詞的字面意思弄懂是必要的,但翻譯文本時只做到這點是遠遠不夠的。
(三)意譯
在直譯不能達意翻譯時,就需要意譯了。直譯只能提供原文本的輪廓和大意,還需進行充實。意譯有時可以充實和豐富亙譯,使文本變得優(yōu)美。為了滿足讀者理解文本需要,意譯可以刪減,替換,壓縮,概括和解釋。意譯犧牲了原文的表達方式和作者的原意圖,達到譯文自然達意。盡管意譯對文本改變很多,但它極大地保留了原文本意圖。
三、翻譯實例研究
以下舉了些格言,俗語和成語來討論如何選擇翻譯策略。格言,俗語和成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jīng)典表達,它們可以為翻譯策略選擇提供典范。
(一)對等翻譯
盡管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社會習(xí)俗和文化背景,但還是存在一些可以對應(yīng)的表達方式,英漢語當(dāng)然也有。例如:
A、.Easy come,easy go.來得容易,去得快。
B、T0 err is man,to forgive is divine.犯錯的是人,寬恕的是神。
C.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D.Better late than never.遲到總比不到好。
E.Grasp all, lose all.貪多求少。
這些句子在莢漢表達上存在對應(yīng)的形式,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用法。對等翻譯可以消除文化和文本差異以求取在原文本和譯文中更好的對等效果。
(二)直譯
直譯是翻譯中的首選策略。僵硬的直譯阻礙翻譯研究,而恰當(dāng)?shù)闹弊g可在文化見自如地傳播信息。但是.正確的直譯方法要求對原文本在形式,意思.語法結(jié)構(gòu)的保留。另外,譯文必須自然達意。例如:
A. Marry in haste,and repent at leisure. 結(jié)婚匆匆,后悔無窮。
B.All roads lead to Rome. 條條大路通羅馬。
C.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笑到最后笑得最甜。
D.More haste,less speed. 欲速則不達。
E.Do not all you can; spend not all you have; believe not all you know. 力不可全用,物不可全盡,話不可全信,言不可全吐。
當(dāng)原文本像格言,俗語和成語一樣能夠在形式和功能上近似對等,直譯就可以保留原文的風(fēng)格了。
(三)意譯
盡管意譯會在文本的形式,結(jié)構(gòu)和意象等造成很大改動,但在直譯不能把原文譯得“信、達、雅”時,就該考慮意譯。但是意譯可以盡可能準(zhǔn)確地傳輸原作者的最初意圖。例如:
A.As you make your bed,So you lie on it.自作自受
B.To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C.Justice has long arms.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D.A man of all trades begs his bread on Sundays.藝多不養(yǎng)人。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會用不同的意象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如果采用直譯,翻譯過來的文本就不能達意,更會造成兩種文化上溝通障礙。正確的翻譯應(yīng)該做到跨越兩種文化差異,并為他們建立橋梁,是原文本和翻譯為目的語的譯文理解起來自然明了。除此之外,一些文本還需要在結(jié)構(gòu)上增減,替換和解釋等適當(dāng)調(diào)節(jié)來對應(yīng)原文的表達。例如:
A.The fox may grcw grey,but never good.本性難移。
B.A boy is a boy,two boys are half boy.a(chǎn)nd three boys are no boys。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很多翻譯案例都會涉及到文化問題。如果譯者對文化環(huán)境,文化模式了如指掌的,他們有可能翻譯出好的譯文,如果讀者也對它們熟悉的話,就可很好理解譯文和原文了。如:
A:Theree helping one another bear the burden of six.一個好漢三個幫。
B.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集思廣益。
(四)其他情況
有時對于某些文本來說直譯法和意譯法都可一采納。因此我們不能說直譯的比意譯的好,或意譯的比直譯的好。例如:
A.Better die standing than live kneeling.
a. Literal Translation: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
b. Free TransIatio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B.Honey is sweet.butthe bee stings.
a.Literal Tnwslatlon:蜜甜蜂蟄人。
B. Free Translation:事有利弊。
另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不同語言存在文化上的鴻溝,譯者要考慮到文化因素。
總之,三種翻譯模式——杰羅姆模式,賀拉斯模式,施萊爾馬赫模式在翻譯中只要不相互排斥的話,可以各占一席。它們給譯者嚴格規(guī)定和準(zhǔn)則。我們應(yīng)該把三者取長補短,相互補充以更好地進行翻譯。譯者最終還是應(yīng)該根據(jù)文化模式和文本結(jié)構(gòu)來選擇最佳翻譯策略。
參考資料:
[1] Bassnett, Susan Lefevere, And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ng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4.
[2] Nida, En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2001, P159.
[3] 張同盟, 陳雪春,《常用英語諺語手冊》香港: 新聯(lián)書社,1983年。
[4] 張道真,《現(xiàn)代英語用法詞典》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