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中“也”位于句中句子成分或分句之后時,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語意未完,提起下文,同時還常表示強(qiáng)調(diào)的作用。當(dāng)它在主語、賓語、兼語之后時,強(qiáng)調(diào)的作用尤其明顯。
關(guān)鍵詞:《左傳》 語氣詞“也” 句中語氣詞
本文重點(diǎn)探究《左傳》中語氣詞“也”位于句中時的語法功能,所依據(jù)的版本是線裝書局2007年5月出版的由冀昀主編的版本。《左傳》中“也”共出現(xiàn)3559次,是語氣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依在句中的位置,可將《左傳》中的“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位于句中的“也”;一類是位于單句或復(fù)句之末的“也”。兩類“也”由于位置不同,語法功能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討位于句中的“也”的語法功能。通過考察,我們認(rèn)為,位于句中的“也”的語法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表示提示,以待下文對所提示的對象進(jìn)行判斷、解釋或敘述。二是增加語音停頓或者表示強(qiáng)調(diào)語氣。下面我們具體進(jìn)行分析。
一、在句中句子成分之后的“也”
1、在主語之后
(1) 主語為專用名詞,“也”主要表強(qiáng)調(diào)語氣,如:
①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駢告于晉,曰:“……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襄公八年 P310)
②子祿御公子城,莊堇為右。干犨(chōu)御呂封人華豹,張匄(gài)為右。相遇,城還。華豹曰:“城也!”城怒,而反之。(昭公二十一年 P585)
③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瓕υ唬骸拔缫部??!庇谑茄蛏嗦毸酪樱瑫x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保ㄏ骞關(guān)297)
在強(qiáng)調(diào)語氣中有假設(shè)語氣,這個在上下文中可以辨別,如:
④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游囊詾榇蟾?。及將死,集其族,曰:“椒也知證,乃速行矣,無及于位?!保ㄐ哪關(guān)202)
有時在專名前用“唯”,使強(qiáng)調(diào)的語氣更為加重。
⑤公囚大子,大子曰:“唯佐也能免我。”(襄公五年P(guān)400)
(2)主語為普通名詞
主語為普通名詞時,為表示強(qiáng)調(diào)具體的一個,名詞前常有“是”、“此”、“其”等代詞作定語與“也”配合。如:
①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苯龆x:“其樂也洩洩?!彼鞛槟缸尤绯酢#[公元年 P3)
②是子也,熊虎之狀,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宣公四年P(guān)202)
③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怒。(文公七年P(guān)166)
2、在賓語之后
(1) 賓語為專有名詞,如人名。
①公見棄也而視之,尤。(襄公二十六年P(guān)400)
②嗚呼!天禍衛(wèi)國也夫!吾不獲鱄也使主社稷。(成公十四年P(guān)271)
以上例句從上下文可以看出“ 也”、“棄也”的“也”有強(qiáng)調(diào)語氣。
有時“也”用在并列的兩個專名之后。如;
③是歲也,狄 伐魯,叔孫莊于是乎敗于咸 ,獲長狄僑如及虺(huī)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襄公三十年P(guān)434)
“虺也”、“豹也”并列,表示歷數(shù),由連詞“及”與長僑狄如連接,作“獲”的賓語。“也不僅僅表示停頓和歷數(shù)語氣,而且把“虺”和“豹”區(qū)別開來,使人一看便知其為兩個人。
④魏子謂成:“吾與戍也縣,人其以我為堂乎?”對曰“何也!……”(昭公二十八年P(guān)621)
“戍”是“與”的間接賓語,“縣”是直接賓語。在“戍”后加“也”有強(qiáng)調(diào)之意,且對兩個賓語有標(biāo)志區(qū)別的作用。讓句子結(jié)構(gòu)清晰層次清楚。
(2) 賓語為名詞性短語
名詞短語多為“此(是)+名“結(jié)構(gòu),如:
①先君此子也而屬諸子,曰:……(文公七年P(guān)166)
②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昭公二十九年P(guān)626)
3、用在句首表時間或事件的名詞,名詞短語之后
(1) 與表時間的構(gòu)成“古也”、“今也”。
①樂作,午言曰:“今也得欒孺子何如?”(襄公二十三年P(guān)347)
②仲尼曰:“古也有志;古之復(fù)禮,仁也。信善哉!”(昭公十二年P(guān)536)
(2)用在表時間或事件的名詞短語之后,名詞短語都是由“是”或“此”加名詞組成,“也”與“是”、“此”配合,表示強(qiáng)調(diào)并提起下文。如:
①此行也,晉師必敗。(宣公十二年P(guān)214)
②是夜也,趙簡子夢童子嬴而轉(zhuǎn)以歌。(昭公三十一年P(guān)632)
4、 用在“其”+“動”之后,也即是“其+謂+也”的句式,分為三種情形:一種是整個句式用作句中主語,一種是用作賓語,還有一種是用作介詞賓語。
(1) 用作主語。如
①子反清以重幣錮之,王曰:“止!其自為謀也則過矣,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成公二年P(guān)274)
②魏子之舉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后於晉國乎?。ㄕ压四關(guān)622)
(2) 用作賓語,如:
①鄭伯喜于王命而懼其不朝于齊也,故逃歸不盟。(僖公五年P(guān)88)
②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橐(tuó)而入。(昭公一年P(guān)453)
(3) 用作介詞賓語,如
①欒書怨郤至,以其不從己而敗楚也,欲廢之。(成公十七年P(guān)286)
②齊侯之出也,過譚也,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莊公十年P(guān)51)
5、在介賓短語之后
⑴“以……也”
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官側(cè)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xí)以戒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舞仇,而于未亡人之側(cè),不亦異乎!”(莊公二十八年P(guān)68)
“先君以是舞也“中的“也”表示語音停頓,既有對“是舞”強(qiáng)調(diào)之義,又似有因哭泣而說話繼續(xù)的味道,豐富了語言的表達(dá)力。
⑵“于……也”,這種結(jié)構(gòu)分兩種情況,一是“于此(是)+也”,如例①,②,二是“于+地點(diǎn)+也”,如例③,④
①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昭公三十二年P(guān)635)
②仲尼謂子產(chǎn)“于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保ㄕ压關(guān)548)
③戰(zhàn)于肴也,晉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文公二年P(guān)156)
④晉人討其貳于楚也,執(zhí)諸銅鞮。(成公九年P(guān)258)
⑶“因……也”
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僖公二十八年P(guān)135)
⑷“及……也”
趙簡子……旦占諸史墨,曰:“吾楚如是,今而日食,何也?”對曰:“六年及此月也,吳其入郢乎!”(昭公三十一年P(guān)632)
⑸“與……也”
闞(kàn)止知之,先待諸外。 公子曰:“事未可知,反,與壬也處?!保òЧ關(guān)696)
(6)“為……也”
為此役也,子若以君命賜之,其已。(昭公十三年P(guān)545)
6、在兼語之后
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隱公十一年P(guān)18)
“吾將使獲也”不成句,不能斷開,因此知“也”附屬于兼語“獲”,表示對兼語的強(qiáng)調(diào)。
二、復(fù)句中前一分句后的“也”
1、 分句后的“也”在配合文義表達(dá)各種語氣的時候,常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①穿曰:“我不知謀,將獨(dú)出?!蹦艘云鋵俪?。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zhàn),交綏。(文公十二年P(guān)175)
②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桓公六年P(guān)27)
③雖無益也,將焉辟之?(僖公九年P(guān)95)
其中①例中“秦獲穿也”表假設(shè),意為秦如果獲穿。
2、 有時名謂句和動謂句聯(lián)合成復(fù)句,名謂+“也”作表假設(shè)的分句,“也”表假設(shè)的語氣。如:
① 季孫有疾,命正常曰:“無死!南孺子之子,男也,則以告而立之;女也,則肥也可?!?(哀公三年P(guān)688)
有時名謂為“所”+動的結(jié)構(gòu),如:
② 君子違,不適仇國。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則隱。(哀公八年P(guān)702)
有時分句是一個主謂判斷句,這種判斷常是為推論服務(wù)的,因此名謂后的“也”既表判斷語氣又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分句與下文的關(guān)系中又有多種。如順承關(guān)系,轉(zhuǎn)折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
表順承的有如:
閔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齊人立之。(閔公二年P(guān)75)
表轉(zhuǎn)折的有如:
男女之別,國之大節(jié)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ㄇf公二十四年P(guān)64)
表反問的有如:
然吾子,主也,至敢不從?(成公十二年P(guān)265)
表并列的有如:
邯鄲午,荀賓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而相與睦,故不與圍邯鄲,將作亂。(定公十三年P(guān)672)
經(jīng)過上面的淺析后,我們可以知道當(dāng)“也”位于句子中句子成分之后或復(fù)句分句之后時,其基本作用是表示語意未完,提起下文,同時還常表示強(qiáng)調(diào)。當(dāng)它在主語、賓語、兼語之后時,強(qiáng)調(diào)的作用尤其明顯,因為“也”前面如若不是專名就是指示代詞“是”或“此”加上普通名詞,本身就已有的強(qiáng)調(diào)意味,再加上“也”的作用,使原來沒有停頓的地方有了停頓,就更有引人注目的意味了。“也”的這種用法是古漢語一種很生動的表現(xiàn)手法,顯示出說話人的主觀傾向和感情色彩,給語言以生命形態(tài)。
參考文獻(xiàn):
[1] 楚永安.文言復(fù)式虛詞[M].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86.
[2]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語文出版社,2006.
[3] 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C].商務(wù)印書館,2000.
[4] 侯精一、施關(guān)淦.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xué)[M].商務(wù)印書館,2000.
[5] 冀昀.左傳[M].線裝書局,2007.
[6]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xué)[M].商務(wù)印書館,2005.
[7] 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8] 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5.
[9]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Z].中華書局,1983.
[10] 周緒全.常用文言虛詞通俗解[Z].重慶出版社,1994.